问:供佛的水果自己不吃,家人也不应该吃吧?可以送给父母吃吗?如果布施给众生,有师兄说必须放水泥台上,不能放在土上
答:供佛的水果,前面我们也讲过这个问题。上师老人家也讲了,如果真正能够观想佛陀赐给我的话,自己也可以吃。或者自己供养的,自己不吃,为了打破自己的悭吝的缘故,让自己的供养能够圆满,自己不吃,或者给家人吃。这个提问题的意思,可能现在因为很多时候和父母分开住嘛,不是住在一个地方的,这个家人里面可能也包括父母。但是,如果父母住在别的地方,可不可以给呢?这个也是可以给。或者想到为了让自己的供养更清净,可以布施、供养给不认识的人,关键看自己的心。其实也没有一个硬性标准,关键看自己的状态安住什么程度。如果布施给众生,是不是必须放水泥台上呢?这个没有确定的,没确定必须放在水泥台上,如果有水泥台就放水泥台,如果有花台放花台,如果有河就放河里,或者这些泥土、草地,都可以放,没有规定的。(生西法师)
答:这个看自己的情况。如果说今天一天当中五个加行都修也可以,分开每个加行修一百,最后一个加行修多少,这样也可以。一天当中把五加行都修一次,或者首先集中三个月把一个加行修完了,再修第二个,这个也可以。关键看哪种情况更适合自己。这个来讲倒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但第一遍修行的时候,一个一个修好一点。如果像这种方式的话,怎么样都应该是可以的。(生西法师)
问:修加行时,比如皈依提前修完了,后面的发心、百字明等等,能不能提前修?
问:请问供财神的水果怎样处理?
答:供财神的水果,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把财神当护法来供,因为在护法当中有财神,如果把财神当护法供,那就放在外面,把它供出去;如果把财神当佛供,和供佛的供品一样的处理就可以。因为财神有的时候是佛菩萨的化现,比如修财神,当供佛、修佛果一样的,那么就可以当供佛的水果;有些时候是当护法供,如果你当护法供,就按照护法神的供品处理。(生西法师)
问:古萨里与供曼茶怎么合修?仪轨融入一块儿靠观想,还是一天中各修各的?
问:修曼茶仪轨,放到桌上的所修曼茶是三十七堆加七堆,然后再放到桌子上。那个五堆是什么,只用基盘摆一下,像七堆一样直接掉下去呢?
问:之后第二座时不用再修桌子上的所修曼茶了吧,直接修手里的三十七堆就可以吗?
答:可以。三十七堆加三身,再加七堆,是可以的。(生西法师)
问:桌子上的,可以晚上取下来,次日第一座再修一下,或者一直不拿下来都行,这样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答:可以。每天结束之后拿下来,第二天再供;或者一直放在上面,到修完为止,这些都是可以,在法本里面讲得很清楚。(生西法师)
问:以前书写过一千遍《心经》,后来以清净心烧掉了,这样是否有过患?
答:有些时候我们烧经书的时候,心中多多少少是有疙瘩的。虽然有时说可以清净心去烧毁的,有这样一种教言,但是,真正去烧的时候,还是内心有嘀咕、不太踏实,所以,能够不烧就不烧,但是如果实在是很多,没办法的时候,就是用清净心去烧,因为太多了也没办法,也怕不恭敬、或者怎么样。上师们也是说过,为了不损害或者不染污,通过清净心进行焚烧,也是有开许的。如果以清净心去焚烧,也是可以。(生西法师)
问:弟子平时有很多会议、讲考、文法记录本,多了无法放置,弟子是否可以以清净心焚烧掉呢?
答:这和前面一样的。你抄的《心经》都已经烧了,你的这些记录,其实也是差不多吧。《心经》是真正的经书,现在只是自己的记录,从它本身的地位和价值来讲,《心经》的地位要高得多。这是我们内心想的。(生西法师)
答:这个要看情况。有些寺院愿意接收这些,专门有放这个的(地方),可以拿过去结缘,其他人可以随便拿走。如果寺院有这个项目,可以放过去。密宗的法本不要放。一般的显宗这些可以放,或者直接送给有些需要的道友也可以。(生西法师)
问:弟子观修《心性休息》,有时座下修,能否算修量?
问:有师兄说供灯时不能用香点,也不能用打火机,打火机点灯有过失?
答:没有这么多的讲法。用香点也可以,用打火机点也可以,直接用灯去点灯也可以。没见过直接遮止这些的。(生西法师)
问:请问借来的供品供曼茶可以吗?
答:借来的供品也可以。如果别人有好的供品,自己觉得拿这个供品可能更好一点,更容易生起恭敬心,或者觉得更能够积累更多的资粮,借来供养,也是可以的。(生西法师)
问:请问持明是什么意思?
问:弟子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第九十一观修法中的“将内在执着的心分析为无分刹那,从而断定为无执空性”。
问:忿怒母颜色是红色还是黑色的?网上有两种唐卡,装饰都一致,区别是红色的猪面在右侧,黑色的猪面在头顶,哪个对?
答:忿怒母是黑色的,法本里面讲是黑忿怒母。猪面应该是在右侧,在法本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按照法本里面去观想就可以了。(生西法师)
问:一座之上修一切法,具体该怎么做?如何每天去串习前面的四个转心法,有什么简便的窍诀吗?
答:一座之上修一切法,就是在一座当中把所有的法都归纳在内。比如把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都串起来,就是先修出离心之后,在出离心的基础上,顺势把这个出离心、自己要解脱的心推广到一切众生,这个时候愿一切众生解脱的菩提心就有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观察,我要度化众生的这个心和成佛的这个心本身是空性的,那么同时也修了无分别智,最后安住在这个当中,相当于三要道在一座当中就修完了。有些时候,在一个仪轨里面,一座修完,比如《开显解脱道》的仪轨,从暇满难得开始修,最后一直串到《上师瑜伽》为止,这个就是一座当中修完了。要说简单的仪轨,就是这个仪轨。(生西法师)
问:请问法师,恐龙时代人道众生在哪里?考古学家找到远古山顶洞人头颅,也是距离恐龙灭绝很久之后。
问:请问修本尊可以和上师瑜伽一起修吗?
答:其实,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所有的本尊瑜伽都是和上师瑜伽一起修的。比如,上师阿弥陀佛,上师文殊菩萨,每个都是这样一种理念。在修观世音菩萨本尊的时候,它的本性是上师;在修文殊菩萨的时候,它的本性是上师,形象是文殊菩萨;在修金刚萨埵的时候,上师金刚萨埵,本性是上师,形象是金刚萨埵;莲花生大士也是一样的,本性是上师,形象是莲花生大士。所以,所有的现在我们所修的本尊法,每一个都必须要,不是可不可以,严格来讲,每一个本尊修法,必须都要和上师瑜伽合修,这样才是获得最快的加持的方法。如何观想?前面讲了把它的本体观想为上师,形象观想成各种本尊的形象,或者是上师变成本尊的样子。这样就是上师瑜伽和本尊修法合修。(生西法师)
问:观修一万遍三十七堆曼茶,那是从三十七堆仪轨开始重复,还是从最开始自他一些众生的罪业那里,加百字明都要重复呢?仪轨最后,有弟子为求灌顶或为求正法,这里要念其中一个还是两个都要念呢?
答:修一万遍三十七堆曼茶,这个我没见。三十七堆先修了之后,如果修三身曼茶的话,从这里开始修。修一万遍三十七堆曼茶,这个我不知道从哪出来的,上师也没有这样要求。(生西法师)
问:“依靠观修生圆次第(修本尊等)各道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它们还需要依靠行为及助缘等。唯以此上师瑜伽自道本体,才能使自相续中生起实相的证悟,而得解脱。”请问法师这里的本体是指什么?
答:本体就是它自己的修法,不需要加别的修法了。比如有些修生起次第的时候,在念生起次第的时候,中间就没有了,需要从别的地方加一些荟供、供护法等很多很多其他的仪轨进来,作为它的助伴。它自己的仪轨本身以外的东西,叫做加进来的这些。本体意思是指,只是修习上师瑜伽它自己的本体就可以了,直接修上师瑜伽就可以,不需要额外的一些内容,这就是本体的意思。(生西法师)
问:因为上师瑜伽的仪轨是法王如意宝的,是不是要经常观看法王如意宝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对他老人家的形象有深刻的印象,是不是这样修?
问:本尊如何理解?还有游舞怎么理解?
答:所谓的本尊,从意义上来讲,是和自己宿世最有因缘的、和自己因缘最深的一位佛或者菩萨,修行它、观想它最容易得到加持相应的一位佛菩萨,这是本尊的一种意义。还有一个本尊的意思,其实就是和自己的本性无二无别化现出来的一个尊者的形象,这个叫本尊。但现在网络上有一种本尊的理解,就是本人的意思,像这样当然不是本尊了。我们这个本尊,是佛或者菩萨,但是其实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自己和自己的本性无二无别的、外现的一个能够让我们观想、忆念、祈祷的(形象)。因为我们祈祷本性、法性,抓不住,然后化现成一个有形象的样子,很庄严,具有功德的,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所缘境,去观想、去祈祷、去供养,依靠这个所缘境得到加持的意思。最后,见本尊,其实就是见自己的本性,真正见本尊其实就是见本性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本尊就是自己本性的一种外现,或者是生生世世和自己最有因缘的,修行、观想、祈祷最容易相应的一位佛菩萨的尊者,就叫本尊。(生西法师)
问:游舞怎么理解?
答:游舞,是一种幻化游戏的意思。或者直接理解成一种幻变,一种幻化,这个叫做一种游舞。(生西法师)
问:观大恩上师为法身佛,要如何观呢?和观化身佛有何差别呢?
答:不是,不是形象。前两句当中的“勤观修”,不是指维持形象上的修法,而是很认真的观,完全很认真到量的观,但是即便这样观,还不如观想一遍上师的功德大的意思,这个不是形象上的观,就是非常认真的到量的一种观想,但是,还是不如刹那之间忆念上师。否则,如果按照这样理解,这样对比,就体现不出来观想上师的殊胜功德了。随随便便观想的本来的利益就不大,这样去做对比,就体现不出来忆念一次上师的功德到底有多大。这个里面“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是非常到量的、标准的一种观想,这样才能体现出来二者之间的差别。(生西法师)
问:因为上师瑜伽的仪轨是法王如意宝的,如果修索达吉上师的话,可不可以把仪轨中的晋美彭措改为索达吉上师?如果不如法,弟子立即忏悔。
答:不建议改。虽然本性上来讲是一样的,但是仪轨就是仪轨。反正是无二,改不改的差别不大。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也是索达吉堪布,索达吉堪布也是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如果你真正从内心深处完全认同是一体的,改不改名字其实都不重要的了。如果改了名字,你内心当中还是认为是两个,这样还是利益不大。如果你不改名字,但是已完全认同,法王如意宝就是上师,上师就是法王如意宝,如果你内心当中有这种高度认同的话,你再念“祈祷晋美彭措足”的时候,其实就在祈祷上师,是没什么差别的。还有上师以前也讲了,在仪轨当中,最好按照仪轨本身,没有大必要不要改动,不改动是非常好的。
问:既然上师瑜伽是最甚深的法,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只修上师瑜伽,但不闻思修、不念诵经文呢?
答:就是因为它是最甚深的法,所以在前面,必须要通过闻思修和念诵其他的经文来作为最甚深法的一个基础铺垫。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达到什么法都不用学,什么法都不用修,我就修一个上师瑜伽,这个时候,就把这个修法修到量,修彻底,这个其实并不容易。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就是因为它是最甚深的法,所以我们还是应该闻思修,通过闻思修来让这个最甚深的法当成自己的最重要的修法。否则,现在可能对大多数的道友来讲还没到这个标准。在到这个标准之前,其他的法该听要听,该思维的要思维,其它的经文该念的一定要念,把这些做好之后,可能总有一天,自己完完全全的,无论如何从内心深处,方方面面观察了,只修这一个上师瑜伽完全足够了,那个时候就可以。在这个之前,我们还是要多做实修。(生西法师)
结构脉络
五、上师瑜伽
顶礼句
(一)解释顶礼句
(二)与作者一样顶礼上师
丙五(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分三:一、上师瑜伽之重要性;二、上师瑜伽实修法;三、传承上师简历。
丁一、上师瑜伽之重要性
一、要寻找真正的善知识
(一)总说:寻找具足法相的善知识,是学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分说: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例,说明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三)分说:如何判断真正的上师?
二、视师如佛
(一)遣除视师如佛的疑惑
(二)视上师为凡夫不得加持
三、如理依止善知识
(一)依止闻法报恩
(二)上师是一切成就之作者
(三)不敬上师则无所收益
四、上师瑜伽是最深的修法
(一)总说上师瑜伽
(二)上师瑜伽超胜一切生圆次第
(三)大圆满依上师瑜伽而证悟
(四)师言入心如见手中宝
(五)直接观上师的形象
(六)祈祷上师一遍功德无比
(七)念大成就者的祈祷文
(八)修上师瑜伽一生成佛
本课难点:
真正的上师并非与你万里之遥
作为著名的大上师的弟子,很多师兄会有这样的疑惑:学会这么多人,大部分都没有见过上师,上师根本不知道我是谁。进而想寻找一位能看得见摸得着,能在自己遇到困惑时给予耐心解答,能在自己遇到危难时出手相助,能够互动交流的上师。
当然,如果对方也是一名真正的大成就者,依止他也是非常幸运的。但我们不能凭外表、长相,感觉,别人的介绍来判断对方是否是具相善知识,而应通过智慧长期的观察,识别真伪,一定要依止具足法相的上师,才能真正对你的今生乃至生生世世有利。
本课中上师两次提到的窍诀,已将一生成佛的法门和盘托出
“我也再再讲过,不管你是闭关,还是平时修法,最好能每天不间断地修上师瑜伽。早上起来念一遍上师瑜伽,中午、下午以及晚上睡前,也都各念一遍。如果是修行好的人,除了这些规律性的念诵以外,平常生活中也会时时祈祷上师,甚至像前辈大德一样,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观为上师的加持。这样的话,在上师的幻变游舞中行持下去,自然而然会现前证悟的。”
“此外,修上师瑜伽时,还要常常观想上师放光融入自心,自心与上师无二无别;如果在后得位,能了知一切现象均是上师的游舞幻变,并在行住坐卧中以此摄持,那的确是一种殊胜的境界。”
有心之人一定注意到了上师在本课中两次提到的这同一个窍诀。细心揣摩后,发现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泯灭一切差别法,无出无入的与上师相应;一切都是上师,包括我们的身心都是上师的幻变游舞,没有别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一切外境是上师的游舞幻变,我们的各种分别念,各种感受是上师的游舞幻变,不分什么座上座下,进而理解到其实原本就没有我,原本就是上师,只不过看错了,当成了我而已。话虽如此,但实际做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但如果牢牢记住这个甚深的窍诀,长期不间断的行持下去,一定会现前殊胜的境界。
隐藏窍诀
能依止真正善知识是自己的福分
在座各位中,很多人也有好的缘分,自己依止的上师,也是真正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就像如来芽尊者一样,在依止上师时,也是依教奉行、百般苦行、尽得密意,不愧为上师的亲传上座弟子。能依止到这样的善知识,当然是自己的福分。福分浅的人,也许是不同因缘所致,他依止的上师,不一定有前辈上师们的依师历程,最多只能说“依止过”而已。
什么叫如理依止
在依止方面,一定要像“依止上师”章节中所讲的,首先是认真观察,之后是如理依止。所谓如理依止,就是在依止以后,至少不再寻找上师的过失了。
如何判断具相上师
上师所应具的法相,其界定标准是很严格的,如果你认为,这位上师很好看、很可爱、很慈祥,所以是真上师,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些都不是法相;如果你是凭感觉,“我觉得这个上师跟我好有缘”,这样凭着“有缘”、“无缘”的分别念,也不能判定;或者,你根据别人的介绍,上师的自我介绍,就认定他是真正的上师,这也不见得合理。
你应该观察,这位上师来自哪里?他曾经依止过哪些上师?他是否具有经论中所讲的上师的法相……
可见,要找一位具相善知识,也并非易事,不过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值得的。
为你传讲过四句以上的佛法,就是你的善知识
首先,一个修行人在成佛之前,都应该依止善知识。所谓“善知识”,不一定是个有名气的大上师,也不必分别民族或地位,只要能违逆传讲四句以上的佛法,就是你的善知识。
即使是世间法,也要依靠上师
我们一般认为,出世间的修行靠上师,但实际上,即使是世间法,离开向上引导你的善知识,恐怕除了造业以外,也很难圆满。所以,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都要靠上师。
藏、汉佛教历来都重视师承
汉传佛教历来也都重视师承,这种师承,并非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多余的事情。有些人天真地认为,自己多看书、多研究就能开悟,其实这是不现实的。要知道,在证悟方面,来自传承的加持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依止上师的传统在藏传佛教中一直倍受重视,而且已成为这一教法的不共特点。
甚深窍诀——如何不间断修上师瑜伽?
我也再再讲过,不管你是闭关,还是平时修法,最好能每天不间断的修上师瑜伽。早上起来念一遍上师瑜伽,中午、下午以及晚上睡前,也都各念一遍。如果是修行好的人,除了这些规律性的念诵以外,平常生活中也会时时祈祷上师,甚至像前辈大德一样,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观为上师的加持。这样的话,在上师的幻变游舞中行持下去,自然而然会现前证悟的。
但如果对此缺乏认识,丝毫也不知祈祷、观想上师,仅凭自己的智慧、学问,想通过研究与分别实现证悟,将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此处的窍诀十分重要!十分甚深!尤其除了规律性的念诵外,要像前辈大德那样,把“所见所闻”的外境,和“所思所想”的内心分别念,都观为上师的加持,这是符合真实道理的秘诀,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坚持不懈的串习。
甚深大圆满的不共秘诀
但自宗大圆满的观点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未沾染破誓言之锈一般、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并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就能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
这是自宗大圆满的不共特点。
再次强调什么才是证悟的因缘
就如前面所引用的:“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
胜义俱生智慧,依两点而证悟:
第一、积累资粮、净除罪障
第二、具有证悟之上师的加持。
这两者都很重要。很多修行人重视积资净障,常修忏悔、念经行善等,这是非常好的。但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在积资净障的同时,还要依止具有证悟的上师,依教奉行,依靠上师的加持便可证悟。除了这两者之外,依止其他方法想获得证悟,是非常愚痴的。
要了解上师的秘密和意趣,如理通达并随学
而真正具有善缘的弟子,他会知道一些上师的意趣和密意。比如,当上师针对小乘根基宣说一部法要时,他知道,上师是为摄受这种弟子而说的;当上师宣说大乘显宗法门时,他在欢喜接受的同时,也会跟随发愿“我也应当掌握这些教理,以便将来摄受显宗根基者”;而当上师针对密乘或最利根的法器,宣说更高的见解或境界时,那他对此也是了然于心。当然,上师的密意很深,表现在语言或行为上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智慧浅薄者是无法通达的。
修上师瑜伽时,上师的形象不能改变
而且,按照《虚幻休息妙车疏》的观点,修上师瑜伽时,一定要观想上师的形象,上师的形象不能改变。这样观修,可以迅速获得解脱。所以,在修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时,直接观法王的形象就可以了。
珍惜甚深法要,长期稳定的修持
像《大圆满前行》,有些人只得过一次传承,但他会修一辈子。有些人虽然得了很多次,但每一次都只有三分钟“热气”,修个两三天就放弃了。这样修,法是不会入心的。虽说这也跟前世的福德、今生的缘分有关,但就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希望你们能珍惜这些甚深法要,得法以后,最好终生受用,不要变来变去、换来换去。
现在很多人不稳重,今天修这个法,明天修那个法;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依止那个上师……当然,如果每次都有到量的殊胜境界,那你修多少法门、依止多少上师,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只是喜新厌旧,稍有外缘触动的时候,心就动了,那这是不稳重的表现。可以说,这种“不稳重”,在你的修行中是最麻烦、最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在二十年前修这部法,二十年后、三十年后还在修这部法,那这种稳重的人,他的相续一定会得到改变的。
大成就者的祈祷文加持是不共的
很多人讲:“我的上师是这位,我只念他的祈祷文。”当然,你祈祷哪一位上师都很好,但如果是一位大成就者,像法王如意宝那样,你修他的上师瑜伽,加持一定是不共的。
……祈祷大成就者,与祈祷一般的上师,这种差别,就像对如意宝和对普通宝物祈祷一样,效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上师给予的加持无偏
有人说:“我不是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念他的祈祷文会有利益吗?”
其实,就上师的加持本面而言,传承不是障碍。就像天空中的月亮,不论水器放在哪儿,它的影像自然会映现其中。同样,释迦牟尼佛虽然胜于印度,但是汉地、藏地,乃至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祈祷他,他都不会拒绝,都会以不可思议的神变力住于祈祷者面前,赐予加持。
一切现象均是上师的游舞幻变
此外,修上师瑜伽时,还要常常观想上师放光融入自心,自心与上师无二无别;如果在后得位,能了知一切现象均是上师的游舞幻变,并在行住坐卧中以此摄持,那的确是一种殊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