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西天取经的故事,“西天取经”的故事原型,乃是唐玄奘赴天竺求经之事。
初唐时期,佛家在中国生根发芽已历数百年,然后只是“小乘佛教”,讲究的是修己身,而玄奘和尚求取的乃是“大乘佛教”的经典,即我们后来所讲的“大乘佛教”,讲究修己度人,并且度一切有情众生。
在玄奘和尚启程之前,他去过四川的空惠寺,寺中有一位老法师熟悉去印度的路程,总计有十万多里,并且途中还需要翻山越岭,不仅有自然的障碍还有人为的障碍,重重险阻极不容易。
但是这位法师有脱难之道,他说:
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如果能够受持这个法门,就可以保你往来西天一切平安。
法师说,如果遇到什么困难的事,将此法门持诵49遍,便能够化险为夷了。法师将这三世诸佛的心法以梵语传授给了玄奘和尚,后玄奘取经回来之后将其翻译成了著名的一卷经文,这卷经文乃是佛家经书的总纲,虽然仅仅有260字,但精微奥妙,是历代学佛之人和写书法之人常常读诵和书写的内容
书法从成熟之日起,都是士大夫阶层的艺术,平民阶层纵然接触,也往往流于江湖体的范畴,而如今能够名垂青史的大书法家,不是达官显贵就是豪富之家,书法的核心秘诀—“笔法”也往往在这些人群当中流传。
传统书法的特点在技法以外是深厚的学养,所以字里行间弥漫着丰盈的书卷气,在字法上特别忌讳,写成等大、统一、一成不变的样子。
如果在一件作品当中字与字的大小相等,笔画千篇一律,上下左右平齐而整齐,这样的字属于笔画的堆砌,而不属于书法,书法乃是中国的哲学,其核心就是阴阳之变,比如欹侧之变、疏密之变、开合之变、大小之变等等,书法通过这些变化来表情达意,才能给作品以感情。
古代的文人能看懂,是因为古代文人普通都有系统的书法教育和传统文化审美,而当代被“西化”了的教育则不具备,这便是对于书法产生审美差异的原因。
最突出的案例就是很多人喜欢田英章的书法而不喜欢欧阳询的书法,这是因为普通人的审美往往停留在“平直相似,点画齐整”的范畴,而这种书写方法则是书法的大忌,书法作品最忌雷同,也最忌平整。
而当代普通人喜欢平正的原因是,自幼没有学习过古代的经典法帖,在练字的时候,并不是以古代经典法帖作为练字的标准,而是以课本上的“印刷体”作为规范,这样就养成了一种刻板认知,但这种认知会随着你临摹古代经典法帖而会有所改观。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就开宗明义的讲过: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点画耳。
意思是这种呆板的“美术字”并不属于书法,而是属于一种点画的堆砌,学习很多人学习“田楷”,将固定的几个动作和笔画练熟悉,基本就能写个差不多。
而我们看一些高明的书法作品,同一个笔画能够呈现出很多种不同的姿态,这就是艺术与庸匠的区别。
欧阳询楷书《心经》
高明的书法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是能够让人感到某种情感上的契合的,看《祭侄文稿》你会感受到那种愤怒与激越,看《古诗四帖》你能感受到那种疏狂,看《寒食帖》你能体会到那种孤寂,所以书法应该是一种性灵的表达。
对于学习欧楷的朋友而言,欧阳询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欧阳询楷书中的矛盾冲突丰富多彩,细细体会你能发现无穷的奥秘,*而“田楷”则是一种初看好看,再看味同嚼蜡,而当你真正临摹“田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现习气已经养成,从而积重难返了!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所无匹,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在80岁的时候曾经写过一件《心经》作品,时常抄写《心经》可以积累功德,并且此作也可以作为一件书法作品来创作,当你理解了每一个字的变化方法,你也可以进行临摹性创作,这样才能把字写“活”,而学“田楷”,你的字千人一面,则会越写越死。
此篇心经小楷虽可能是他人伪托(历来被当真迹,姑且视作欧阳询作品),却也别具趣味,于秀逸中有古朴,于古朴处见庄严,于庄严处出喜乐,落笔且工且拙,有凝神观照,也得安逸自在。细品此帖有卧听清泉的高士之风,每日一见可静心宁神,如生檀香。
后记:
图文源于网络,重新编辑整理,便于抄经研学,汉字是象形文字,每字里笔画间架结构变化丰富细细琢磨充满乐趣,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