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对坚持新闻立台和抵制低俗之风的做法、经验、问题和意见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李伟强调,要坚持导向立台、新闻立台、特色立台、深度立台,办好新闻节目,提高质量,形成风格,树立品牌,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的吸引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新闻立台与反低俗化并提,有了某种纠偏的意味。
自去年以来,新闻立台得到高层的重申。
近期,重大新闻事件频发:国内两会报道、云南地震、日本地震、利比亚战乱……电视媒体适时报道,靠权威性和社会责任感再次捕获观众,电视新闻的价值凸现。
新闻立台的提出当下更具现实意义。
中央媒体——电视新闻领跑者
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收视上升35%;
3月11~13日,东方卫视推出日本地震特别报道,平均收视0.75%,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七,较平时增长一倍以上;
3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收视破2%,同时段排名第一;
3月21~27日18:00~24:00,CSM27城市收视排名中,央视新闻频道以0.8%的收视率、2.6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仅次于湖南卫视与央视综合频道。
毋庸置疑,重大事件面前,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是第一位的,电视媒体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传播新闻信息,向来是电视媒体的首要功能,而这也正是电视媒体的价值所在。
近年来,新闻立台,一再被提及。
去年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节目的播出份额全台最高,收视份额仅次于综合频道。业内人士透露,今年5月1日,新闻频道将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新闻直播。
国家级媒体的“权威性+丰富的新闻资源+人财物力支持+全国优势覆盖”,在新闻立台上,央视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央视对全国新闻节目收视的影响力远高于其他各级频道,稳居新闻节目收视榜首。
另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来自于新华社电视。新华社自2009年以来发力电视新闻,2010年1月1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中文台开播,2010年7月1日,英语台开播。目前旗下设有“四台”——中文台、英语台、网络台和手机台。一度,新华社电视被舆论视为将影响中国电视新闻格局。
新华社电视定位于“全球视野,中国视角”,中文台和英语台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记者前去采访,看到了当天的工作日报:3月8日18点至3月9日18点间,中文台、英语台以及新华社中英文通稿专线、中文节目专线等共播发视频稿件725条、1711分钟,首发365条、1071分钟。
CNC目前有近500人。作为新华社下属的正局级单位,按照发展为一个跨国播出电视媒体的需求,设定或调整了下辖20多个中心、处的职能。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公司则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撑CNC在全球的拓展,以响应中央领导提出的将CNC打造成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现代国际知名传媒企业的要求。
新华社院内的一个三层小楼,以前是新华社的一个老食堂,据说可抗震八级,现已成为CNC的大本营,中文台和英语台的编辑部已经迁到这里办公。时值星期六,但工位上几乎坐满了人。
据介绍,中文台和英语台的编辑各有70~80人,人数并不多,可是背后却是新华社所有国内分社的电视新闻记者以及海外130个分社的记者、海外雇员为其提供电视新闻素材,支撑其运作。两会期间,中文台特别推出了一档《环球问两会》的节目,由海外分社邀请国外官员、学者就其所关心的中国问题进行提问,并由两会代表、委员来回答,形成对话与沟通。显然,新华社做电视新闻,有其独特的优势。
目前,除南美少数几个国家外,CNC中文台和英语台已经通过5颗卫星覆盖全球;去年手机台增资扩股,释放了45%的股权,引入资金9000多万元。
卫视新闻求突破
在中国电视新闻格局中,央视、新华社、凤凰卫视当仁不让地占据了前三席,其余更为庞大的是省级卫视群、省级地面频道以及地市级电视媒体群。
2010年,中央级频道和地面频道分别占有观众新闻收视的35.9%和46.3%,省级卫视仅占到15.6%,低于市级频道的18.7%。省级卫视新闻节目的收视比重小于播出比重,资源利用效率为负,而城市台新闻节目资源使用效率甚至超过100%,新闻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谈及新闻立台,省级卫视地位尴尬。“省级媒体+全国覆盖,地方宣传窗口+全国观众收视考量”——新闻立台的命题,对于省级卫视而言不那么好做。
尽管卫视新闻在台内备受重视,甚至可以说是“立台之本”——记者获知,在某娱乐大台,一般栏目的年终奖是20万元,唯独在卫视播出的本地新闻联播栏目年终奖达到100万元——但是承担着宣传任务的省级卫视“不能做一条负面新闻”,新闻收视率和影响力差,渐渐成为卫视的软肋。
即便是以新闻立台的东方卫视,新闻播出量较前些年也有所缩减。开播伊始,东方卫视以“新闻见长”的定位汇集了一批新闻节目,每天17档新闻,7个小时的新闻播出量,并强化新闻节目直播和现场直播,新闻理念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东方卫视的常态新闻节目有四档日播和两档周播节目,日播新闻节目时长为4个多小时。除《看东方》外,东方卫视其余新闻栏目的内容均由SMG电视新闻中心提供。
3月11日,东方卫视的日本地震直播报道重新为其赢得了“新闻立台”的好评,当日15:20~18:56时段,在全国17城市中收视率达0.38%,排名省级卫视之首。彼时,除东方卫视、宁夏卫视外,省级卫视大都安排了电视剧播出。
15:20,直播正式开始。除《新闻联播》时段外,直播一直进行到晚上21:00,电视剧《借枪》顺延播出。
当晚《新闻联播》中,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时长6分钟。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电视新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而电视剧、娱乐节目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其他渠道收看的,比起网络等媒体,电视仍是权威信息发布渠道。”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认为。
在上述提及的“新闻立台、抵制低俗之风”座谈会上,与会者纷纷对省级卫视新闻支招:对新闻节目考核除收视率外,还要考核传播力;改革会议新闻,采用民生视角,做让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拓展卫视新闻资源。
深圳卫视副总监梅宏是参会者之一。他提到,新闻资源不足是困扰卫视新闻发展的一大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卫视除了自采新闻外,要想吸引全国观众,需加入其他地域的新闻,这要靠新闻交换和新闻资源共享来实现。
目前,国内有四大新闻联合体组织:中国电视新闻协作网(2008年央视发起成立的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所创办)、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中国公共电视新闻网(CPTN,2007年由上海电视台发起成立)和全国城市电视新闻交换中心(前身是全国城市电视台新闻交换协作体,成立于1990年,由广州电视台具体负责牵头操办)。
梅宏认为,解决卫视新闻资源不足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最大程度地公开央视新闻源,“民生新闻协作体有些新闻不便于在卫视上播出,现在各台都往央视提供新闻,况且央视新闻源已经经过初选,不会出现导向上的错误。我们希望央视开放新闻源。”
地面新闻频道喷薄而出
自去年以来,“新闻立台”受到各级媒体的重视,最显著的表现是地面新闻频道的集中涌现。去年8月,河南电视台成立新闻频道;今年1月1日,北京广播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开播;4月1日,山西广播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开播。此外,记者了解到,上海广播电视台将新闻频道的成立列入台十二五规划,并将在合适的时机推出;湖南台、江苏台、深圳台也都表示有打造新闻频道的计划。
记者作了一个统计:目前国内省级媒体专业新闻频道共有7个,这其中有北京公共?新闻频道、河南新闻频道、山西公共?新闻频道、四川新闻资讯频道、广东新闻频道、福建新闻频道、安徽公共频道。
以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合作的《都市阳光》节目为例,该节目一年向台里上交120万元,“但台里不愿要这个钱,节目水平低、收视差,对整体收视影响很大。”艾冬云说。但调整难度很大,因为这个节目是北京城区的一块宣传“自留地”。“现在的新闻频道不似一张白纸,还有很多东西堆着,改变只能慢慢来,内部也要考虑维稳。”
地面新闻频道第一选择立足本地。北京广播电视台总编辑赵多佳介绍说,北京公共?新闻频道定位为首都本土新闻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其新闻栏目的口号是“走得更近、看得更远”。
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周建国介绍,根据“三贴近”的原则,河南新闻频道60%以上的新闻都是本省新闻。他建议,地面新闻频道可以尝试做方言节目,“比如广东新闻频道,粤语节目占到了频道整体节目的80%以上,本土化特色非常鲜明。”
如省级卫视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新闻资源不足也是地面新闻频道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对此高晓虹并不认同,“说新闻资源不足其实是不会挖掘新闻资源,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是新闻。在新闻源的竞争上,地方台也许不如央视有优势,但在梳理新闻背景和信息上,大家是一样的。”她认为,记者的新闻敏感度和编辑的功力有待提高和加强。她举例,电视新闻往往做终结式报道,没有后续报道,“新闻做好看了,在时效性上和真实性上,肯定比电视剧有吸引力。”
高晓虹从新闻学理论的角度给出解释,“新闻是有价值尺度的——重要性、指导性、接近性、趣味性,民生新闻最重要的是要有民生视角。”此外,她还提到,负面的东西如何报道,要看报道是积累社会矛盾,还是解决社会矛盾。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罗迎春对时下的民生新闻做出评价,只有展示,没有监督。
现场直播无疑是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背后作为支撑的是可以随时打破常规版面的编排样式和突发事件快速应急机制。
据赵多佳介绍,北京台已经初步搭建起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机制,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打破常规节目编排,尝试使用“Breaking”新闻播出方式,随时插入重大突发事件、最新消息的现场直播。首先由中心值班主任上报主管领导,经批准后,联系总编室,由总编室负责协调演播室,然后沟通记者和编辑准备直播工作。
“年初公共?新闻频道做了春运和大雪的直播报道,还做了北京车牌摇号的直播,可后来交通委就不让做了。”艾冬云提到。
谈及未来北京公共?新闻频道的架构,艾冬云说,争取3~5年内实现新闻滚动播出,适时插播,把直播车等直播手段用起来。今年台里购进新的高清直播车,公共?新闻节目中心争取到两台,7月1日,北京公共?新闻频道将高清播出。
“众声喧哗则更需要有意见领袖”
随着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的兴起,信息发布渠道多元化,信息不再为新闻媒体所垄断,发布新闻已经不再是传媒工作者的“专利”。时下的新闻立台应包含更深层的含义——不仅仅是新闻立台,还要深度立台。
时下媒体的竞争,与其说信息源的竞争,不如说是对解释权的竞争。高晓虹认为,编辑反映态度和立场,“说什么不说什么隐含了态度,这么说那么说隐含了立场,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隐含了倾向性。”
陆小华认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提供者、选择者、判断者的地位越重要,单点信息缺乏选择、梳理和判断,“众声喧哗则更需要有意见领袖来引导。对于媒体来说,眼光和见识体现在内容编排上;能力和实力体现在速度和深度上。”
他接着解释,“为什么经济信息价值高,因为提供的分析有价值。价格信息是自然产生的,只要有交易就会产生价格信息,无数个价格信息构成一个产品的交易曲线,所以解读就愈加重要。”
他认为,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传统媒体必须认识到新媒体的作用,但也须认清媒体的核心价值不是手段,而是基于专业判断,手段只是工具而已。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给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为每个人的表达加装了一个向社会喊话的“麦克风”,在公民新闻运动的大背景下,简单地拥有信息已经不再是影响力产生的主要源泉,传媒人的角色要发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