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2.26山东
第一节消息
一、什么叫消息
传统的新闻观认为,一条清晰、完整的消息,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简称“五何”,或称“五W’(When,Where,Who,What,Why),有人认为还得加上“如何”(How),是“六W”。但是,现代不少新闻工作者或研究者认为,在新闻写作中,何时、何地、何事这三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而何人、何故等因素,在许多简明新闻中,即使不出现也不会影响消息的完整性。
消息是各种新闻体裁中用得最多的文体样式。它能把人们渴望和需要知道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中的新情况、新动向,最为迅速及时地同广大群众见面。新闻阵地,好比是人们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系群众、发扬先进、批评后进,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消息的种类
消息(或新闻)的种类很多,叫法也不完全一样。常见、通用的有以下六种:动态消息、简讯、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评述性消息、人物新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关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按照所叙内容运动时态的不同,动态消息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的报道,如《南京发现六朝梁代肖像墓》、《(上海当代书画家系列丛书〉出版》;另一类是处于变动中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事件报道,例如关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如何对南斯拉夫实行狂轰滥炸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家园虽毁,傲骨难摧”的一系列报道,即属此类。
2.简讯
简讯也称简明新闻,特点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简短的文字,将有关新闻的内容要点告诉广大读者。简讯或是报道重大事件的最新情况,或是把不太重要的新闻作简化处理。“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也属于简讯。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是一种综合反映国际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类或近似情况的新闻报道。它的报道面较动态消息为宽,要求围绕一个主题,集纳性地报道一个单位系统中各个局部的有关新闻材料。报道时,既要有一般情况的概述,又有具体的代表性事例。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譬如以下新闻:《解放思想,打开新局面-本市卫生系统体制改革、科研引进结硕果》,就较明显地带有综合消息的性质。
4.经验性消息
经验性消息(通过出动具体的事实反映某种规律性的经验和作法,)又称经验性新闻、典型报道。它是一种对某地区、某部门、某单位在工作中取得新鲜经验的新闻报道。这类消息在行文中文中往往要交代情况,叙述做法,反映变化,总结经验,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事实,反映规律性的东西,供人借鉴、学习。诸如像《引进竞争机制,激发自身活力一-xx院两级承包效果好》、《XX县素质教育“土味”十足一农村娃成了田头技术员》这类消息,就是以报道对当前工作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经验为重点的。经验消息能比较集中而典型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反映事物的普遍规律,为解决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经验消息,是“抓问题”新闻,它必须具有新闻意义,有报道价值,否则就成了一般性的“工作简报”、“工作总结”了。
6.人物新闻
人物新闻,以消息报道形式报道新闻性强、新闻价值显著的某个特定人物的思想、事迹,文字简短,多用概括性叙述而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重通过情节和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例如贵州《都市报》报道的贵州纳雍县地尾乡老共产党员罗学方保护生态环境的事迹《昔日打死3只虎,今朝补种万棵树》(见1999年2月13日《文汇报》),即是人物新闻。
三、消息写作的原则要求理解,具体说明
凡属新闻报道,都要求做到:迅速及时,真实可靠,新鲜活泼,短小精悍。
1、报道要迅速及时
2、内容要完全真实
微观真实(新闻报道涉及的具体事例),宏观真实(指这些事例所能反映的有关事物本质属性的广度和深度)
3、内容要新鲜
不仅是指别人没有报道过的事,而是要求对于广大读者必须具有新的认识意义和指导意义。
4、体裁要短小精悍
四、消息的写法
1、拟制标题
在紧扣消息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准确鲜明、新颖别致,文字精练而富有概括力。
2、设计导语
导语的任务,一是要简明扼要地揭示消息的内容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看完全文。从导语在整篇消息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所能表达的具体内容来看,又可作如下几种划分:
(1)直接导语和延缓性导语
直接导语,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句,开门见山地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内容放在第一句或第一段,起着“立片言以居要”的作用。延缓性导语则不急于在开头第一段中“端”出消息的精华,而是用鲜明活泼、形象生动的语言“逗引”读者的兴趣。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两种导语的区别:
1975年2月2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莫伊尼汉辞职。美国《纽约时报》用直接导语报道了这条消息:
华盛顿2月2日电丹尼尔·莫伊尼汉今天辞去了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职务。
过了几天,美国《新闻周刊》再报道这同一条消息时,便用了延缓性导语:
空军一号欢快地飞越中西部,午餐在途中进行。总统刚刚在他的座位上坐稳,麻烦事来了。“总统先生,有个不好的消息报告你”,白宫办公室主任理查德·查理报告说,“帕特·莫伊尼汉辞职了。”福特抬起头来吃惊地问:“为什么”
(转引自[美]麦尔文·曼切尔著、艾丰等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出版)
上述两则导语的风格显然迥然有别,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应该有“导语一唱歌,读者就跟着哼哼”那种使读者不得不读下去的魅力。
(2)导语的六种常见体式
①叙述式导语
它的特点是用概述的方法,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地把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消息的最前面,例如:
新华社兰州三月九日电三月七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洒勤山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动,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
②摘要式导语
这类导语常用摘取数据或有可对些性事例的手法突出消息的内容要点。例如:
新华社北京今日电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我国城乡个体工商业者从十年动乱结束时的十几万,发展到现在已达一千七百多万,增加了九十六倍,星罗棋布的个体经营网点,占到全社会经营网点的百分之七十六点二。
③提问式导语
目前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贫困的“第四世界”有!尽管在这不断繁荣的年代里不多见,然而它却一直存在着..…
新华社北京一九八五年四月一日电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
⑤描写式导语
它是在报道新闻事实之前,先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对新闻事件中某个最重要或最有特色的侧面或场景作一番描写,使读者一开始就由.叙某种情绪效应。如感受到某种强烈的气氛,产生如临其境的现场感,或是作者所预期的某种情绪效应。
据新华社北京三月八日电一盆盆翠绿欲滴的麦冬、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中外妇女一千五百多人欢聚一堂,相互握手问好,亲切交谈,共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⑥比兴式导语
它是运用类似文学写作中的“即物起兴”的手法,通过引用诗句谣谚或是比喻象征性的描写,对新闻的特点或意义先作形象化的暗示和强调,然后再引出所要叙述的新闻事实。如1986年8月24日,《文汇报》发表的新闻特写《森林公园的特色》的导语:
听说上海一东一西镶有两块玉,西边是块“汉白玉”,即波光粼粼的淀山湖;东边是块“祖母绿”,那就是满园覆翠的“森林公园”……
这是比喻性的开头。再如1986年8月12日,《中国环境报》刊登的关于夏日除蚊的报道,它的导语是: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更问前程。”这是诗人范仲淹写蚊子嗜血的诗句,寥寥数笔,蚊子生态学特点便跃然纸上。据观测……
这又是借古人诗句起兴,引出所要报道的内容了。
以上所述,只是常见的几种新闻导语的体式特征。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作者完全可以根据素材的特点和报道的需要而不断创新。
3.叙述主体
主体是紧接在导语后面构成消息主要内容的部分。它承接导语详细地叙述事实,说明问题,用充足、具体、典型的材料对导语所作的叙述作充分的展开。
无论采用什么次序叙述,消息主体都要求做到如下几点:材料要充实,语言要简洁,篇幅要紧凑。
(1)材料充实,让事实说话
新闻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主要应该通过那些既能体现社会发展趋势或事物本质规律、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典型材料来体现。你只要把那些富有指导意义或新闻价值的主体事实扎扎实实地摆出来就是了,道理完全
可以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的《两千双女鞋的遭遇说明了什么》(载1982年10月26日《浙江日报》)就是一个例证。全文只用四百五十几个字,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这批女鞋由积压到畅销的事实。作者没有向读者灌输任何道理,而是让事实的逻辑引导读者自己去得出商业工作必须进行改革的结论。
(2)语言简洁,在平实中求生动
新闻语言要想新鲜活泼、简洁生动,离不开对新闻稿的反复修改、斟酌。如能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还是不难有所长进的。①意思说清楚没有意到即止。②文字是否能再简洁些一字也不多设。③表达能否尽可能浅显些不摆“新闻架势”吓人。
(3)篇幅紧凑,言简意赅
4.运用背景材料
并非每则消息都要介绍背景。只有当背景材料有利于突出消息的主要事实,能够深化消息的主题的时候,才有运用的必要。新闻背景对于新闻事实来说,只是处在辅助地位,决不允许因为渲染背景而湮没主体新闻事实。
如何交代新闻背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穿插在主体里,也可以运用在导语中,可以一次交待完,也可以多次穿插交待。最好不要游离于新闻事实之外,而是和新闻事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新闻中的背景材料按其性质可分以下几种:
(1)对比性材料
即是对事物进行今昔、正反、左右比较,从比较中突出事物的重要意义,深化消息主题。例如在反映新中国治蝗成果的报道中插进历史上蝗虫为害如何猖獗的记载。
(2)说明性材料
介绍新闻事实的政治背景、历史状况、地理环境、物质条件等材料,以说明事物出现的原因、条件、环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消息的内容。如报道某单位的改革方案时顺便交代该方案得以拟定和实施的主客观条件等等。
(3)注释性材料
5.安排结尾
消息的结尾是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它在全文中起着总收全文的作用。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总体印象。它常表现为与导语呼应,最后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