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新闻传播生态,尤其是对比“新冠肺炎”期间与17年前的“非典”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2019年底至2020年2月,我国“新冠肺炎”事件传播中20个新闻热点事件大多由自媒体推动进入公众视野,而专业媒体仍是后续报道的中坚力量。多元主体介入新闻场域后,新闻边界日益模糊,新闻成为多元主体协作竞争的产物,新闻内容泛化,事实与意见的界限模糊,新闻的对话性与个人视角增强,传统新闻基模面临社交媒体新叙事的颠覆。
一、引言
(一)核心问题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相隔17年,两次疫情的信息传播因技术和媒体的变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近年来学界业界围绕新闻重构所讨论的诸多问题也恰借助于这一新发生的“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获得更多鲜活的案例和思考的空间。
17年前,“非典”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手机短信等多种传播渠道中得以“呈现”,尤其是在媒体报道介入后,主流媒体较好地引导了舆论,“4月中下旬以后,大部分话题方向基本上与主流媒体一致”。同时,2003年,也正是门户网站的巅峰时代,“年轻的新浪新闻引领了整个中文互联网的报道走向”。而2020年的当下,技术赋权深刻影响新闻生产,媒介机构不再是阐释新闻事件的唯一主体,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不断重构,新闻边界日益模糊。
“边界工作”这一概念最早由托马斯·吉林(ThomasGieryn)提出。他认为,通过修辞手段,各个群体参与“边界工作”,以争夺“认知权威”(epistemicauthority),即“定义,描述和解释现实的有限领域的合法权力”,对于“新闻”的意义争夺会对新闻本身产生影响。
目前关于新闻边界的观点集中于三点:第一,传统记者对固有新闻边界的保守与“修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记者们一方面在努力适应,一方面擎起“负责”“透明”“查证”等大旗以及“新闻专业性”以捍卫自己的专业边界;第二,强调“模糊的边界”,新闻专业边界的张力源于传统媒体的专业控制逻辑和数字媒体的自由参与逻辑之间的矛盾,对此,适应与开放的混合逻辑注定将占据新闻专业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同时,新闻的核心知识和外围知识的边界在网络时代逐渐趋于模糊,并进一步多样化、复杂化;第三,是新闻的去边界化(de-boundedness),新媒体的勃兴所带来的去边界化主要表现在平台边界、职业边界和报道边界的全面失守,各种自媒体和社交媒体正以非中心、即时更新、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生成各种“我群”(in-group)的新闻性信息,颠覆所谓传统的“新闻范式”。因此,新闻边界是模糊、易变、有争议的。
传统新闻机构的衰落和新的交互式媒体工具的兴起引发了关于“什么是新闻”的探讨,新闻由实践和话语共同产生,是无限制地话语交流的结果,必然是流动的。因而,“新冠肺炎”的新闻传播中,谁是主力?谁更有影响力?多元主体又是如何在互动中重构新闻?无疑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在疫情危机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各类媒体的表现一再成为舆论热点。本文通过对“新冠肺炎”事件中诸多新闻热点的观察和分析,主要探讨当下多元主体如何在互动中重构新闻。
(二)研究样本及方法
图一
图二
本研究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根据“知微事见”的20个热点事件最有影响力的信息发布渠道的统计,我们追踪到了这些渠道所传播的最重要的内容,确定这些内容的原创者,通过对热点事件起始处与高峰处新闻生产者、内容及其影响的分析,讨论在热点事件传播中谁是新闻的首发者,谁更有影响力以及多元主体如何在互动中重构新闻边界的问题。
统计中,专业媒体即职业化的新闻媒体,主要由传统党媒、市场化媒体及其新媒体延伸产品构成,具有官方认可的新闻采编资质;自媒体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创建,按主办者身份分为个人类自媒体与机构类自媒体。其中,机构类自媒体指党委、政府部门、群团组织或企事业单位等创办的新媒体,它们不具备时政类新闻的采编权,主要发布本机构或本行业的资讯。由于平台媒体如“梨视频”、“沸点视频”(一点资讯旗下)为二类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只可转载没有采编权,因而本文将此类平台媒体的原创内容归为机构类自媒体。
二、自媒体:新闻首发,推动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的重要力量
通过追踪关键传播渠道所传播的最重要的内容,共收集热点事件起始处与峰值处的重要报道72篇。起始处的报道主要是事件的首发稿件,据此可以看出在各热点事件中谁最先发声。
图三
图四
三、专业媒体:跟进互动,事件报道的中坚力量
热点事件峰值处的报道主要是关键渠道发布(转载)最多的稿件或信息,据此可以看出热点事件发展过程中是什么样的新闻内容影响力最大,以及其原创是谁。
图五
图六
四、新闻边界的模糊及其重构
“新冠肺炎”热点事件的传播,表现出多元传播主体介入新闻场域对新闻边界的变化产生影响。
(一)多元主体的角逐与新闻传播的自组织现象
(二)事实与观点界限模糊及新闻的泛化
(三)作为对话的新闻与知识版图的公共建构
在技术力量打开公众参与之门后,有学者提出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将新闻描述为一种以“对话”呈现的知识形态,并承认在风险社会之中存在知识的不确定性,进而承认任何个人知识的局限性——任何真相只是暂时的。新闻从传统的事实讲授模式转向更加丰富的对话模式,专业媒体与自媒体的互动,对公众理性参与的激励和组织,正在不断拓展新闻的内涵,使其由对事实的报道发展为围绕事实的知识互补、观点交锋和情感交流,尤其是公共事务与焦点事件的新闻传播,已经转向围绕共同关切的知识版图的公共建构。
“新冠肺炎”的新闻传播中,个人视角和情绪渲泄非常突出,方方日记引发的争议即是典型个案。本文观察的热点事件中,即便专业媒体也多有将个人生活经历放置于宏观环境之中,将个人故事延伸至社会问题,触及社会公共治理的关键议题,通过传统深度调查报道的操作方式获取信息,并以符合互联网时代传播特征的个体视角微叙事和相对情绪化的表达方式传播信息,激发公众情绪产生共鸣的同时动员网络舆论。如2月7日李文亮去世后,李文亮身上投射出了公众对诸多复杂问题的追问:“这一次的全民悲伤,大概是因为,在这位刚离世的医生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作为普通人的自己。”个人视角及情绪与公共议题宏大叙事的并存、互补和竞争,是作为对话的新闻不同于其以往的新态势,也是复杂社会舆情的媒介化呈现。
(四)传统新闻基模面临社交媒体新叙事的颠覆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是“客观的”、“非情绪化的”,但现在必须与由用户生成更广泛的体裁和叙事形式相抗衡。社交媒体空间发帖新闻基模已完全不同于传统新闻,新闻伦理规范已失去约束力。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的“标题党”、耸人听闻的导语、来路不明的引述、简单直接的是非判断,这些构成了社交媒体的新型新闻基模。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基模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型,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被颠覆了,新闻内容本身的魅力被新闻修辞的魅力取代了。
热点事件中一些缺乏调查的断言式新闻对专业新闻机构的公信力的影响令人叹息,如“双黄连”的报道受到质疑,“在写作前,记者至少有义务理解研究方法、搜索团队之前的研究成果,或者至少付出努力去理解。作者显然没有付出这样的努力”。
五、余论
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Schudson)曾估计,在社交媒体上流通的各国及国际新闻中,有90%或95%不是以社交媒体为源头的,新媒体根本不会用尖锐的问题去挑战政府官员的权威,(自媒体生产的新闻)都与新闻报道、调查和采访等行为的生产动机无关,这些真正的新闻业应当履行的责任,仍然是由“老派”的传统媒体在承担。而“新冠肺炎”事件却表现出相反的情形。大部分热点事件中自媒体作为新闻首发者,相较于专业媒体,自媒体首发的内容“问责”意味更浓。这也说明,新闻传播终究是在特定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环境和新闻规制框架内的活动,讨论新闻边界无法脱离本土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空间。
新闻在传统媒体时代作为专业生产的产物有着清晰的边界和专业规范,而在媒体生态剧变之后,专业新闻生产的垄断性告终,新闻由对事实进行报道的职业化行为变成围绕事实的多元主体间协作与竞争的产物。不同身份的新闻生产者共担“知晓性新闻”的报道,而拥有专业资源优势的职业新闻更有条件扩展新闻的知识边界,重建“文化权威”。当下,面对社交媒体的观点市场和新叙事的冲击,专业媒体对自己新闻“失范”行为的反思和校正迫在眉睫,与其他主体的竞合关系及策略也亟待探索。
需要说明的是,“新冠肺炎”事件发展中的一些报道未能进入“知微”的榜单并纳入本项研究,但其中一些实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现象及其引发的争议对于理解当下“新闻边界”亦有启示,它再一次证明新闻业作为社会运行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新闻边界的变化只是社会发展阶段中诸多要素和权力搏弈的结果。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新闻边界的变化将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