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8月8日,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四大兽首在广东肇庆展出。此图为工作人员整理牛首。
中国政府给那些盗贼“下订单”?
“西方文物比中国文物失窃情况更严重”
“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品如何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被肆无忌惮地盗走?这是一个阴谋吗?这是对多年前宝物被掠夺的复仇?史上最大胆的艺术犯罪浪潮背后是中国政府吗?”总部位于美国的GQ杂志以这样一长串十分抓眼球的问题作为其8月一篇报道的导语,引出一系列文物失窃案:2010年,瑞典卓宁霍姆宫中国馆藏品失窃;一个月后,挪威卑尔根KODE博物馆被盗走56件中国藏品,2013年,该博物馆22件文物再度被盗;2015年,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22件珍贵藏品在7分钟之内被盗。GQ强调,这些盗贼的目标都很明确——中国馆。报道援引瑞典警方的话称,盗窃行为看上去是“精心谋划的”,怀疑是“按外国政府指示进行”。
“世界各地博物馆发生失窃案由来已久,西方文物比中国文物失窃情况更严重。”蒋迎春对记者说,被收藏在各地的中国文物很早以前也被盗过,只是数量不多。现在数量增多,主要原因是来自东方的市场需求增大,导致中国艺术品价格提高。“中国艺术品回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导致中国人购买力激增。海外的中国艺术品过去主要由欧美人收藏,现在更多是中国人收藏。”
为证明失窃案与中国有关,GQ语焉不详地提到一个细节:KODE博物馆失窃后,挪威方面得知其中一些被盗文物“在上海机场展出”,“挪威官员担心破坏与中国的微妙关系,什么也没做”。
对此,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2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就算文物在国外失窃后流到中国境内,那么在侦查期间完全可以申请调回,或者通过国际刑警组织进行协调,但对方却没有这样做”。还有一种可能是,很多中国文物都是成对的,甚至一套好几件一模一样,不能随意认定在中国展出的就是欧洲国家博物馆失窃的文物。
对于这段带有浓浓“酸意”的文字,蒋迎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经济发展了,中国人更热衷于艺术品的收藏肯定是个趋势,而且爱国主义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应该提倡和推崇,这一点没有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
国际艺术品界严防中国学者、收藏家?
“没有一个博物馆对中国文物回流有警惕”
“2009年,北京宣布向欧美各个机构派遣‘寻宝队’。”GQ描述说,“一个8人团队抵达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当该小组就展出的艺术品进行询问并讨论时,刘阳穿过博物馆长廊,寻找可能认出的物品”。GQ声称,刘阳以热衷于对中国丢失的宝藏进行编目而“恶名昭著”。这次中方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后没有发生事件,然而不久之后,“狩猎”便在欧洲开始了。
“我记得那次美国媒体从机场开始就跟踪我们。”刘阳对《环球时报》记者谈及此事时显得十分无奈。“其实就是一次普通的学术考察,我是想为圆明园文物的研究补充资料,却被媒体写成了‘官方派来的调查员’。”
“这么多年下来,我们跟很多西方博物馆合作过,比如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也有一些大学博物馆邀请我们协助他们做研究、做文物修复。这些都很正常,从来没有一个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回流有抵制或警惕。”蒋迎春这样对《环球时报》记者描述海外博物馆对中国同行的态度。
“国际收藏家的态度则更特殊,这些人都是真心喜欢中国艺术品的。他们并非对中国人有偏见,而是对中国收藏家资金迅速充裕、常花大价钱让西方收藏家难以竞争的现实有点沮丧,他们绝不会认为中国人会去抢、偷。”蒋迎春说。
如何看待海外流失文物引发的争论?
中外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
中国文物流失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国家文物局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用“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来形容。据介绍,流失文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等西方列强从我国劫掠的文物,以及斯坦因等人以“文化考察”等名义在我国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盗窃盗掘的文物;二是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从我国盗窃、盗掘和掠夺的文物;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被盗窃、盗掘并走私出境的文物。
“这是最朴素的民族感情,7岁的孩子都懂,我们这些学者能不痛心吗?”赵榆说,2000年左右,他到法国的图书馆去查《圆明园四十景图》,还要申请、付钱,“自己的东西被人家抢走,要去看一看还得花钱,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即使文物回归困难重重,中国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据国家文物局向《环球时报》提供的数据,2008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成功追索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例如2008年,通过民事诉讼从丹麦追索156件出土文物;2011年和2015年,通过执法合作促成美国政府分两批返还36件走私文物;2015年,通过外交谈判促成法国政府返还32件被盗文物等。
对海外流失文物所引发的争论和研究,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刘阳认为,学术界一定要系统地研究每一件文物流出国外的来龙去脉,进行更多考证。“现在国内很多人一提到中国的文物出现在欧洲,就认为一定是被抢走的;而西方一些媒体则总在宣扬中国强大了,要来抢回文物了。这些都是不严谨的。”刘阳表示,与此同时,中西方艺术品界之间一定要做到尽可能多地沟通交流、交换信息,而不是一见面就有一种“你欠我、我欠你”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