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禁止出境文物串起中华文明演进的线索
用禁止出境文物串起各项文明对比的线索
在民间,大家更愿意将“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定义为国宝。事实上,中国官方从未订立过“国宝级文物”;“禁止出境文物”本质是文物保护手段。
1982年《文物保护法》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第六章《文物出境》第二十八条规定“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除经国务院批准运往国外展览的以外,一律禁止出境”。
2002年第六章改为《文物出境进境》第六十二条规定“……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当年,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2012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禁止37件(组)一级文物出境展出。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又发布了《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等四类,涉及94件(组)。至此,一共195件(组)。
最近应朋友之邀,讲了一堂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的来龙去脉。突然发现,其实用禁止出境文物作为一条线索和脉络来总结、来梳理蛮好的。
用禁止出境文物串起对比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线索
在讲座上,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出土有两件及两件以上禁止出境文物的考古项目有多少?
答案是16处,涉及47件(套)禁止出境文物。
今天就从禁止出境文物和中国考古的缘分开始”数说195“。
1
1955一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考古
(西汉诅盟场面贮贝器、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西汉“滇王之印”)
石寨山古墓群,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寨山古墓群位于云南晋宁晋城镇约5公里。从1955年开始,先后在石寨山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1956年11月至1956年1月间的第二次发掘真正使石寨山声名远扬,出土大批极具地方特色、铸造精良、造型独特的青铜贮贝器,以及一方蟠蛇纽黄金质地“滇王之印”。这些显示出滇地区域青铜时代独特的文化风貌,证实了《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关古滇王国的记载。
滇王金印是西汉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的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这一文献的记载。这一金印出土也侧面证明了1784年在日本博多志贺岛上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的真实性。
国博藏诅盟场面铜贮贝器(器盖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人),是青铜器有人物形象最多者,表现了诅盟的典礼场面;云南省博藏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鼓腰部有狩猎图案,器盖上铸52个人物和1猪1犬),表现滇国的祭祀活动。滇国一直处于类似“复杂酋邦”,没有成熟的文字来记录历史,贮贝器承当了“史书”的使命,它用直观感性的立体雕塑群像,再现了滇国社会历史的鲜活场景。
第二次发掘的简报《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清理初记》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4期。
【国博的古代中国展厅相邻展出了诅盟场面贮贝器和滇王之印,滇王之印来自2015年拍摄,诅盟场面贮贝器来自“行走的海风”拍摄】
2
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考古
(隋绿玻璃盖罐、隋绿玻璃小瓶、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
李静训墓,不属于全国、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静训墓位于今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大街南约50米处,于1957年发掘,墓主人李静训是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周宣帝皇后,隋文帝长女,隋朝建立后被封为乐平公主)的外孙女。李静训死后被葬于京兆(隋大兴唐长安城)长安县(东万年西长安)休祥里万善道场(万善尼寺,皇家尼寺)之内,还在坟上修筑了重阁。
李静训墓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隋代墓葬。随葬品极其丰富,有金银器、铜器、玉器、瓷器、陶俑等,多达235件。在石棺与石椁之间放置专为死者制作的陶俑及陶质生活明器,石棺内随葬的都是死者生前的使用物,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重器。
李静训墓出的文物,李静训墓石棺因难以外运而入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大部文物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博)入选1959年设立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
禁止出境文物隋绿玻璃小瓶、隋绿玻璃盖罐在内的李静训墓出土的24件玻璃制品,器型丰富,色泽透亮,且不同部位深浅变化不一。绿玻璃小瓶为例,学者多认为采用北魏时期传入我国的吹制法制成,器壁极薄,透明度、光亮度均很好,器型为中国传统造型,一改南北朝时期中国吹制玻璃器粗糙的状况,表明隋代玻璃吹制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天津博物馆藏有的禁止出境文物隋白釉双龙柄连腹传瓶,相同造型的瓶子还有一件为国家博物馆所藏出土于隋李静训墓(无刻款)。白瓷于北朝时烧制成功,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白瓷釉色从北朝白中泛青直到隋代才白瓷釉色较为匀净,白度较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白瓷。在张盛墓、姬威墓等隋代墓葬中出土的白瓷器中,这件白瓷浑厚凝重基础上增加了刚柔相济,可以代表了早期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2018年天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展览上看到此件也标注为李静训墓出土。
发掘简报《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发表在《考古》1959年09期。
【2018年国博无问西东特展时隔多年再次展出绿玻璃小瓶,2018年拍摄】
3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考古
(彩漆木雕小座屏、越王勾践剑)
楚纪南故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南城即楚国郢都故址。纪南城遗址周围分布有大量楚墓,其年代为从春秋早期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江陵。纪南城内外调查中,发现大量楚墓,包括多重棺椁的贵族墓和小型的平民墓。1965年,考古家在对望山楚墓群进行排查时发现一处山包上的7座战国大墓已经有6座被盗,获得批准后对唯一幸存的一座进行了抢救发掘,挖掘的这一座古墓被称为望山1号墓。
禁止出境文物越王勾践剑、彩漆木雕小座屏都出自望山1号墓。
彩漆木雕小座屏为长方形木质透雕屏。整屏采用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手法,镂刻出凤、鸟、鹿、蛇、蟒、蛙等五十五种禽兽,交错穿插,形成彼此争斗的生动场面。整屏各部分可分开。此类座屏,江陵战国楚墓出土六件,此件为其中最精美者,是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
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的越王勾践剑,“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高,被当世誉为“天下第一剑”。
由于历史的原因,除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文物》1966年05期上发表过题为《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的简报外,这批墓葬的资料一直没有公布,直到199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江陵望山沙家楚墓》。
【望山出土的小座屏在天星观、九连墩出土的同类比较中脱颖而出,是禁止出境文物中同类中最优者最鲜明的例证,2018年拍摄】
4
1968年河北省满城汉墓
(刘胜金缕玉衣、长信宫灯)
中山靖王墓,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标志碑罕见的将错就错,名称就是“满城汉墓”)
中山靖王墓/满城汉墓,位于满城县西南陵山主峰,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之墓。
满城汉墓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洞穴墓。墓葬凿山为陵,依岩建墓,墓门朝东。刘胜墓窦绾墓南北并列。刘胜葬以一棺一椁,窦绾墓有棺无椁。该墓未被盗掘,完整地保存了随葬品。
两件禁止出境文物:金缕玉衣,长信宫灯。
刘胜和窦绾均以金缕玉衣作殓服。这两套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完整玉衣。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此灯设计、制作工艺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被称为“中华第一灯”。
发现消息《满城汉墓发掘纪要》登载在《考古》1972年01期。
【河北省博物馆满城汉墓展厅展示金缕玉衣,本图来自“行走的海风”】
5
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镶金兽首玛瑙杯、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何家村唐代窖藏是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今碑林区黄雁村)发现的一处唐代窖藏。不属于全国、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巨瓮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大银罐中,贮藏了金银器、玉器、银饼和药材等千余件。其中金银器物达265件,是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对照文献,初步判断现在何家村的位置是在唐代长安城兴化坊中部偏西南处。
两件禁止出境文物: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和兽首玛瑙杯,是唐代金银器和玉器中作工最精湛的代表。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文献中有唐玄宗生日时舞马跳舞祝寿的记载,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
兽首玛瑙杯是目前发现的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已发现的唐代玉器中制作工艺最精湛的一件。其产地目前尚有争论,或认为来自于西方,是一件研究唐代社会中外交流的珍贵实物。
发现信息《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发表在《文物》1972年01期。
目前多采用齐东方老师的观点,认为这属于租庸调使刘震;也有学者认为邠王李守礼为道教炼丹而埋藏。
2010年起,何家村唐代窖藏的300余件精品业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展厅地下一层以“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特展的形式对外展出。
【何家村唐代窖藏盛放金银器的巨瓮和银罐,2018年拍摄】
6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
(直裾素纱褝衣、朱地彩绘棺、黑地彩绘棺、T型帛画、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六博具、周易)
马王堆汉墓,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东郊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挖掘出土三座汉墓。其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马王堆汉墓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一具。
出土的六件禁止出境文物,三件来自1号墓(直裾素纱褝衣、1号墓木棺椁、1号墓T型帛画),三件来自3号墓(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周易)。
1号墓出土的直裾素纱褝衣,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仅重49克,薄如蝉翼,代表了西汉初期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1号墓木棺椁共四棺一椁,朱地彩绘棺为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外壁在朱漆上用青褐白等明亮的颜色,绘出龙虎相斗、双龙穿壁,以及海外仙山;黑地彩绘棺为第二层,棺外壁以黑漆为地,立体感强彩绘奔放的流云,以及仙人、神怪,构成一个奇幻的仙境;
话说当时发掘人员还在为黑地彩绘棺和朱地彩绘棺的出土兴奋不已之际,又在第四层内棺盖上,发现了一幅T形彩绘帛画,帛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这个算湖南省博的镇馆之宝。T型帛画为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帛画所描绘的内容自上而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反映出当时人们飞升上天的愿望;
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识文就是指奁上凸起的线条,出土时在漆奁内放置有漆纚纱冠。这件漆盒的“识文彩绘”(堆漆)工艺,先在器物表面堆出立体线条,然后用颜料填涂,呈现出立体效果。这是目前发现此种技法的最早实例。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难得博局/棋盘、棋、直食棋、筹码、骰及博具盒六博俱全
3号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是汉文帝初年的现存最早的周易版本,对六十四卦的描述与今日通行版本有较大差异。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湖南省人民医院内的山包就是马王堆汉墓所在。马王堆汉墓最关键的一号墓、三号墓回填了。小山包上二号墓墓坑开放参观。
【湖南省博物馆新展出的马王堆1号墓木棺椁四棺一椁,2018年拍摄】
7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河姆渡出土陶灶、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河姆渡遗址,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位于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
三件禁止出境文物: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河姆渡遗址第二期文化层T231出土;河姆渡出土陶灶,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底部与第四文化层之间的T243出土;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T226出土。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外壁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大部剥落)。经化学分析为生漆。朱漆碗堪称中国最早的漆器,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河姆渡出土陶灶,是当时发现最早的架釜炊煮专用设备,虽然很朴实无华,但炊具上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有学者指出,这件陶灶应该是用于船上。灶的火门上翘,可以防止船体摇晃时灶火掉落到船上。(PS:我国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陶灶2008年出土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顺山集遗址)
目前蝶形器仅出土于河姆渡遗址和与之较近的田螺山遗址,而象牙质蝶形器仅见于河姆渡遗址。河姆渡文化的遗址中出土的数十件蝶形器中,双鸟纹象牙蝶形器是所有类器物选料最讲究、制作最精美、纹饰最详尽的一件,代表原始象牙雕刻的水准。
河姆渡遗址三件禁止出境文物涉及的第二期挖掘的简报《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发表在《文物》1980年05期。
河姆渡遗址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第二文化层的木构水井遗迹,距今约5600年,是迄今所知我们最古老的木构水井实例。
【出土三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河姆渡遗址第二期挖掘现场,2012年拍摄】
8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考古
(禁止出境文物: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外棺、曾侯乙青铜尊盘、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
曾侯乙墓所在的擂鼓墩古墓群,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擂鼓墩古墓群位于随州市南郊街道擂鼓墩村,为战国早期曾国墓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曾侯乙墓的考古发现让始建于1953年的湖北省博直接成为了中国顶级的大博物馆。出土的文物中有五件禁止出境文物: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曾侯乙编钟;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特大型漆器曾侯乙墓外棺;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的青铜器曾侯乙青铜尊盘;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曾侯乙编钟,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代表了目前已知的公元前5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且编钟最大的一件都已是目前我国已出土编钟中的最大者。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加上钟架簴梁(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PS: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金玉齐声”,就是由古编钟原声和玉磬的声音交融产生。
曾侯乙墓外棺棺体框架以青铜打造,棺身以梓木制作,外壁漆绘各式纹饰,堪称铜器、木器、漆器的合体精品,是我国迄今所见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透空装饰鬼斧神工,表示此时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个人猜测,此件应以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的最优者入选不可出境文物。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鸳鸯漆盒上的图案为研究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五块玉料琢镂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节十二个活环套练式佩,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学者对其用途存在分歧,认为佩饰或冠帽饰品的可能性最大。
发掘简报《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发表在《文物》1979年07期。
湖北省博最著名的展厅就是曾侯乙墓展厅,这几件不可出境文物都汇集于此。
【站在乐舞图鸳鸯漆盒前眺望曾侯乙编钟,2018年拍摄】
9
1983年广东广州西汉南越王陵考古
(禁止出境文物:铜屏风构件5件、角型玉杯)
南越文王墓,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PS:我一直认为这处国保非常被低估,南越文王墓,是可以单列进入国保。
南越文王墓位于广州象岗山,彩画石室墓。1983年基建时发现,深埋象岗下二十余米,面积一百平方米。
禁止出境文物铜屏风构件、角形玉杯都出自南越文王墓的后藏室。
角型玉杯是国内唯一一件汉代杯形玉器,一整块青白玉雕琢而成的(明代以前目前都是唯一)
五件铜屏风构件分别为:朱雀屏风铜顶饰、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人操蛇屏风铜托座、蛇纹屏风铜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从出土屏风构件还原,与其它早期出现的小型可移动屏风(如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楚国髹漆木雕小座屏)相比,其原本屏风器形硕大,还原后的屏风高1.85米,正面横宽3米,平分为3扇,中间的屏门可以向外开启,两侧可以折为90度,形成一面开口的正方形。
发掘简报《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发表在《考古》1984年03期。
墓主是南越国第二代王,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继位,约卒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此墓保存完好,随葬物丰富,有能够确定墓主身份的玉印、金印。这个考古项目对研究岭南早期开发、民族与文化的融合等有重要价值。
墓室比北方同时期的王侯墓(如满城的中山靖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楚王墓)小。南越文王墓采用的石料,来自于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番禺的莲花山采石场。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展出的铜屏风构件,2015年拍摄,光线值得吐槽】
10
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吴朱然墓考古
(禁止出境文物:朱然墓出土漆木屐、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
朱然家族墓地,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然家族墓地位于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安民村,为三国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及其家族的墓葬。1984年,对朱然墓进行了抢救发掘。四件禁止出境文物都出自朱然墓。
禁止出境的四件:朱然墓出土漆木屐是中国出土最古老的漆木屐。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盘内绘十二人,分为三层,绘制贵族宴饮、出游、娱乐、梳妆情景。上层为宴兵图;中层五人,梳妆、对弈、驯鹰;下层为出游图。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主题画描绘的是春秋时代“季札挂剑”的故事,底部标有“蜀郡造作牢”款识,可知这批漆器产自当时的蜀郡。这两件(场景画、主题画)代表了三国时期绘画和漆器工艺的最高水准。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属“黑面红中黄地片云斑犀皮”技法,利用颜色和层次的变化来表达行云流水景色,两件耳杯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犀皮漆器实物,改写了该类始于唐代的文献记载。
发掘简报“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刊登在《文物》1986年03期。
朱然墓形制为土坑砖室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为阶梯式;墓室用砖砌造,墙体用“三顺一丁”砌法,铺地用砖两层,作人字纹铺砌。前室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后室采用双层券顶。该墓早期被盗,发掘时共出土一百四十多件随葬品,有漆木器、陶瓷器、青铜器等。
此墓中出土漆器约八十余件,其中器形十余种,绘有人物、故事以及动植物等各种图案,是现存三国绘画的最好代表。漆器装饰技法多用彩绘,用黑中偏红色的漆髹于器表作地色,然后用黑漆勾画轮廓,再根据需要在轮廓内平涂金、红等色漆最后用黑漆或红漆勾画发式、五官、衣纹之类,形成丰富的层次。
在朱然墓西南侧近20米处的另一座东吴大墓,为朱然家族墓葬。
【马鞍山博物馆藏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图来自网络】
11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
(禁止出境文物:青铜神树、三星堆出土玉边璋、商铜立人像)
三星堆遗址,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1986年7月至9月发掘的两座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上千件青铜器及玉、石、陶、贝、骨等珍贵文物。三件禁止出境文物都是2号祭祀坑出土。
具推断可能为古神话传说中扶桑树的一号青铜神树,是国内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
遍体满饰图案,两面纹饰两山和三人,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的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可能是“群巫之长”或某一代蜀王的青铜大立人像,中国先秦时代铜质造像之最大者,填补了这一时期大型铜造像的空白。
发掘简报《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发表在《文物》1987年10期;《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发表在《文物》1989年05期。
【本文发表之日7月19日正是以三星堆文物为主体的国博古蜀华章特展开幕日,图片来自国博公众号】
12
1986年浙江余杭良渚遗址考古
(禁止出境文物:良渚出土玉琮王、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良渚遗址,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渚遗址在杭州余杭区良渚、瓶窑两镇及德清县,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因良渚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以稻作农业、精美陶器、玉器及刻划符号为特征。国内学术界逐渐将良渚遗址树立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目前论证良渚文化已进入国家文明的阶段,是中国早期文明起源阶段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遗址。(我个人观点是中国之前的东方古国,独特的原生文明,非某文明的序曲。非我们传统认为的东亚文明单线进化)
良渚遗址的正式考古发现始于1936年11月。1950年代以来,良渚的田野考古工作持续展开。1986年对反山遗址的发掘发现南北两列共十一座墓葬,出土器物一千二百余件(组)。禁止出境的两件玉器都是此时发现的。良渚“玉琮王”和凌驾于飞鸟之上的完整神人兽面复合图像“玉钺”都出土自反山十二号墓(M12)。
发掘简报“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刊登在《文物》1988年01期。
【当年批准良渚挖掘的批文,拍自2015年北大良渚特展】
13
1987年陕西法门寺考古
(禁止出境文物: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八重宝函、铜浮屠)
法门寺遗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门寺,在宝鸡扶风县。寺内的明代楼阁式砖塔法门寺塔1981年塔身倒塌,1987年重修前发掘了唐代木塔塔基及其地宫。地宫形状略呈“甲”字形,出土大量金银器皿及法器在内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佛指舍利。
三件禁止出境文物都出自法门寺地宫:唐懿宗供养的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是等级最高的佛教锡杖,也是目前年代最早、体形最大的佛教锡杖;盛装一枚影骨的八重宝函,是现存层数最多的舍利宝函;精致玲珑正方形单层阁式鎏金铜浮屠塔内盛放放有佛指舍利的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
除了三件禁止出境文物,法门寺还出土了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唐代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地宫文物陈列方式,一般认为是唐代密宗金胎合曼曼荼罗遗规。
【“秒杀”正仓院的锡杖之王,2011年拍摄】
14
1992年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考古
(禁止出境文物:晋侯稣钟、晋侯鸟尊、晋侯夫人组玉佩)
天马-曲村遗址,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马-曲村遗址位于曲沃县城东北(和翼城县交界处),遗址范围包括天马、曲村、北赵、毛张四个自然村,发现大量的居住基址和墓葬区。学术界目前多认为是晋国早期的国都“故绛”之所在。晋侯墓地占地面积1.5万平米,是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晋国王陵,也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诸侯家族墓地。
禁止出境文物三组,来自M8墓(晋献侯稣墓)的晋侯稣钟;M63墓(晋穆侯次夫人墓)的晋侯夫人组玉佩;M114墓(第一代晋侯燮父墓)晋侯鸟尊。
1992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并购得晋侯稣钟其中的14件,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此套编钟的另外2枚。晋侯稣钟不仅仅是追回文物的象征,编钟本身也见证了编钟从商铙向甬钟的革命(PS:宝鸡市南郊竹园沟西周鱼伯各墓的3件编钟被看作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一组西周编钟)。晋侯稣钟对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研究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它纠正了以前所谓的厉王在位二十三年的谬传,使厉王在位三十七年的记载得到了确证。铭文还证明史记有关西周晋世家排列的定位有问题:晋侯稣不在宣王而在厉王时。
西周大型组佩,是贵族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饰品。一般而言,西周墓墓主人身份地位越高,所佩组佩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是西周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晋侯夫人组玉佩以45件璜为主体,是迄今所见组玉佩中玉璜最多者。(M63随葬杨姞壶一对,是首次发掘出土的杨国铜器。李学勤教授意见认为,该墓的墓主人可能就是杨姞,姞姓杨国嫁女与晋)
国语-周语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鸑鷟(音“yuezhuo”)即凤鸟,周人视之为祥瑞。晋侯鸟尊堪称是西周凤鸟主题的青铜器的最佳。国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标注是1992年出土(北大文博学院标注是2000年9月开始发掘)
发掘简报:
《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刊登在《文物》1993年第3期;
《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刊登在《文物》1994年第1期;
《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刊登在《文物》1994年第8期;
《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刊登在《文物》1995年第7期;
《天马—曲村遗址J6、J7区周代居址发掘简报》刊登在《文物》1998年第11期。
【2018年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特展上的鸟尊向世人诉说了北大考古在赵村晋侯墓地项目的贡献,图片来自“行走的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