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无止境,这话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来说都是至理名言。
新闻该如何创新?有哪些秘诀呢?
一起来看人民日报社的经验哦~~
大数据观察——呈现大数据背后的大气象
用新语态传播好干部新状态
——“干部状态新观察”栏目的创新探索
暖人心、树正气的小夜曲——民生观栏目言论的创新探索
处理好生态新闻图片报道中的几种关系
今年上半年,生态新闻版发表组图45组、图表34张,体现了改版提质后版面美化的要求,让美丽的生态事业在版面更好展现,很多“收藏级”图片从生态版脱颖而出。在生态版组图的选择中,编辑特别注意处理好“景和人”“远和近”“大和小”“横和竖”“动和静”“视觉美和新闻性”“图和文”“形式美和信息量”等八组关系,避免重复,要求图片在拍摄对象、景别、尺寸等方面有所区别、有机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地呈现报道内容,为版面贡献了一大批高质量图片。
从中国新闻奖作品《刻度上的五年》看融媒创新
《刻度上的五年》是总编室、政治文化部和媒体技术公司共同推出的融媒体产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展现了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之间中国的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民生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作品体现了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新思维”“新主流”。新机制即资源整合、技术融合、项目联合、人才聚合。新思维即用传统媒体材料变出新的创意,改变传统叙事方式、追求新鲜框架表达,时刻保持敏感神经、时刻保持学习状态。新主流即“主流价值观+主流受众+大流量+强影响”,学会嫁接故事和情感,学会信息再加工、深加工,让受众内心被打动、手指跟着动。
“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互动活动的创新探索
“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超过6.8亿人次热情参与,微博话题“牵妈妈的手”总阅读量超20.2亿,成为2018年春节期间“现象级”传播活动。活动在全网以多样化的形式、渠道引导广大网友关爱母亲、上传照片、表达亲情、传承家风,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住“告知”“激发”“互动”三个关键环节,传播效果在整体上实现了从认知、态度到行为的逐层深化,尤其在用户行为塑造这一难度最大的层次上表现突出,传播效果得以全面实现。
《中国免除外债穷大方?看事实》如何引导舆情
军装照h5是怎么出炉的
2017年7月29日晚,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在亿万中国网友的手机上成功“刷屏”,总浏览量超过10亿人次。它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在主题宣传和创新形式的结合点上寻找到好创意,在精准内容和先进技术的结合点上打造出好产品,在传播目标和用户意识的结合点上实现了好效果。在此基础上,新媒体中心大开脑洞,又制作出“快看!这里有你在不同时代的美丽模样”“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快秀出你的爱国Style”等一系列现象级h5产品,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给用户以惊喜,产生强烈的交互性。
融通“有意义”和“有意思”——“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创新探索
“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从省级到乡镇、从线上到线下、从新媒体到传统媒体的传播全覆盖,成为2018年的现象级IP。每一个视频的创作都秉承着“每一次暂停后都经得起逐帧推敲”的创作理念,从文案、画面、音乐、品质控制等各个方面用心、细心、精心。这个作品凿穿主旋律与受众之间的“隔离墙”,让“有意义”的内容更“有意思”,用“共情”触发情感共鸣。通过IP的有意识塑造,进行品牌化运营制作,让爆款产品告别“一锤子买卖”,让主流品牌价值传播更具持久性。
2019时光博物馆的创新探索
2019时光博物馆以“流动的时光,行进的中国”为主题,以流动大篷车、邮轮、列车、无人机等为主要形式在全国范围开展巡展活动。2019时光博物馆线上线下联动,覆盖水陆空,累计行程超过1.6万公里,累计参观人数超15万。它以形态创新、内容升级,内外结合、立体化传播,因地制宜、多样化运营,IP开发成为体系和情感共振、打动人心等5个方面为核心亮点,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成为受众参与传播的经典之作、重大主题宣传的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