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眼中,记者整日奔波、笔耕不辍,编辑披星戴月、全年无休;在全媒体时代,24小时开机,365天待命,更是新闻人的常态。事实也确是如此,星光不负赶路人,我们一直在奔跑。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
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新闻人怎么过节?假期如何过?今天我们就调转镜头对准自己,讲讲我们的假期故事。
全媒体健康教育部记者王婧:凌晨在产房直播,见证新生命诞生
每逢春节、元旦、立春等重要节日时令,广州日报素有推出全媒体大型接力直播的“传统”,而走进产房见证新生宝宝的出生更是每年的“例牌”。作为报社医疗健康垂直领域记者之一,我有幸多次参与其中。
零时一到,直播镜头准时切换到我们这一路。幸运的是,直播开始不久就见证了一个新生命诞生,宝宝身长50厘米,体重六斤六两,非常健康。一个小时的直播很快完成,走出住院部大楼时,我们依然难掩兴奋,户外的夜色将我们从过去几小时的生命奇遇之旅拉出。立春到来,万物生长,新的一天,满是希望。
全媒体城事部记者黄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你见过凌晨2点的广州南站吗?还是中秋之夜!
由于客运需求量大,逢年过节的时候,广州南站会加开通宵高铁。对于这一“新鲜名词”,作为铁路跑线记者的我,其实早想体验。不过,一直未能成行。
今年中秋国庆两节相连,国内掀旅游狂潮,广州南站每日“人满为患”可想而知。要想捕捉到和白天人潮接近的深夜广州南站,这是最好的机会了。于是,9月29日和我家人共度中秋佳节后就出发采访和拍摄,回到家后坚持写完新闻稿件并剪辑完短视频,才躺到床上。这时天已蒙蒙亮,时针指到了6点钟。
跟跑铁路线口4年多来,采访过铁路多个岗位上劳动者的感人故事。有从业20年只休过两次假——两次都是产假的票房“花姐”;有大年三十跑车在外,只能和一张全家福照片“团年”的餐车客运员“笑笑”;还有因为曾在列车上帮助孕妇接生被称为“列车妈妈”的列车长……他们才是牺牲假期坚守岗位的“安全使者”,而记者,只是这些人、这些事的记录者。
全媒体经济部记者林晓丽:房贷调整政策报道背后的故事
在很多人眼里,财经记者跟企业家打交道、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工作需要我不断学习、时刻备战,常常在别人下班或休假之时,我却忙于采写各类影响经济重大变化、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重磅新闻。
而重大新闻等不了、错不得,我和同事马上进行曲线采访、多方求证。一方面采访多家大型中介机构负责人,同时又走访了多个营业网点。几经周折,终于向几位银行业内人士确认了广州房贷调整的具体内容。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感受房贷调整的力度,我们又通过政策前后对比、算账、专家分析等方式,让政策更易读易懂。
3个小时后,《重磅!房贷利率首付比例均下调!广州房贷新政落地》出炉,在本地媒体中最先报道该重磅消息,获得银行业内人士及中介人士的大量转发,也引发各家媒体跟进报道。
这只是我们财经记者工作的一个缩影,很累很辛苦,但我依然充满激情,因为我是记录者。
全媒体视觉部记者王钰舜:连续采访一个月,忘记放假的感觉
今年是我过的第二个记者节。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这是我对这个工作开的一句玩笑。
今年八九月份的时候,我前往福建贵州等地采访拍摄,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很“磨人”,甚至让人忘记周六日的感觉。我们见过清晨5点的天空,走过凌晨2点的街头,但是有苦涩,自然也会有幸福。
比如今年跨年倒数时,我在永庆坊做现场直播,举着拍摄设备,背着直播信号包穿梭在大街小巷中,还没到零点我已经疲惫不堪,但抬起头看到画面中弥漫着幸福的笑容,透过监视器深深感染了我,冲淡了我身心的疲倦。
又比如当我透过相机,看到黔南州的药农受益于东西部协作,把自己的药材卖出去后那发自内心的笑,我知道了我们不仅仅是新闻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体验者和见证者。这也让我明白,只有到现场去记录,生产出来的内容才更接地气,更有说服力,更有人情味。
一位前辈和我说过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次采访是一次相遇,是你走过的路、爬过的山。作为记者,我们的人生注定有一点点不同,是别人的精彩充盈了我们。
全媒体区街部记者陈钧圣:跑突发记者的日常就是随时待命
今年9月7日,天河区体育东路发生地陷,广州日报记者首先到达现场,开展一场从早到晚的接力,报道全城首发,同城媒体相继转载。我作为这场突发事件的“接力选手”之一,深感作为一名记者“我在现场”的自豪。
从到达现场,到地陷区域钢板铺设完成,现场恢复通车,前后几个小时,广州日报图文视频持续滚动更新报道,让市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现场是新闻的富矿,例如今年3月直击珠江新城突下冰雹,9月直击天文大潮,又例如在天河南漫步无意中发现给环卫工提供爱心茶水的暖心茶馆……“我在现场”是记者最自豪的时刻,到了现场,总会抓到“活鱼”。
全媒体时政部记者张丹羊:游船踏青“放鸽子”大屏幕直播“码字”
作为一名政法记者,因为所跑线口的特殊性,我常在家庭聚会中爽约,成为了亲友口中的“鸽王”。
长达3个多小时的采访完成后,接下来的写稿过程却有些让人头大。因为是计划外的采访,没带笔记本电脑出门的我只好向工作人员借了一台电脑“码字”。不料,电脑却连着现场的大屏幕。“我们帮你实时人工检校。”有工作人员盯着大屏打趣道。就这样,在现场20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我快速写完2600多字的“作业”,回到家时已是晚上10时。
其实,对公安线记者而言,周末和节假日不打烊是常态。身为时代的记录者,我们一路前行,守望温暖与希望。
全媒体体育部记者孙嘉晖:大年初二我在北京报道冬奥会
2022年2月2日,农历大年初二,天还没亮,我拖着行李箱乘车赶往广州白云机场,目的地北京。北京冬奥会——是我职业生涯迄今最重要的一次采访。
这是我第五次采访奥运会,可以现场见证、记录奥林匹克在中国绽放,我感到无上荣光。2月3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一天,按照惯例,国际奥委会在主媒体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主席巴赫如约出席。会后,巴赫虽略显倦意,但仍与我点头打了招呼,并抬起手臂示意行“碰肘礼”,这是当时流行的社交礼仪。和巴赫匆匆相见,并非记者临时起意,而是源自过去几年的多次采访接触,从2014年仁川亚运会,到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再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广州日报记者和广州梦骑行队三次获得巴赫接见,他对中国广州始终怀有好感,对广州日报记者见证、报道发展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有时候,孩子会问我,爸爸为什么总是在假期的时候这么忙?我会心怀歉疚地告诉孩子,以后等爸爸停下来,会好好陪你。实际上,体坛盛会就是体育记者的节日,我们在工作中感受、体味其中的喜怒哀乐,这便是一名记者的最大收获。
全媒体文娱部记者李巧蓉:假期“跋山涉水”连轴拍摄
拍摄的那几日恰是广州连续数日大暴雨之时,将这一趟趟的拍摄行程称为“跋山涉水”也不为过。在白云山,上一秒我们刚在蒲涧濂泉录完苏轼的提议让九百多年前的广州人喝上自来水的故事,下一秒就大雨倾盆,山道上几乎没有躲雨的地方,只好跑到最近处的自动贩卖机前躲雨,足足等了一个小时雨才停下,继续拍摄。在珠江岸边,大雨反复下个不停,常常脚本只讲了两句,就开始下雨,只能瞅准雨停的短暂间隙,迅速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拍摄,少些NG,才能快速完成拍摄。
中秋那天,终于完成了最后的修改,视频如期上线。整个过程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拍摄过程中,有市民朋友看到我身穿汉服在镇海楼前讲解,会开心地称赞。拍摄完成后,视频广受好评收获大量转发。这些,都让我觉得成就感满满,并不断丰富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认知。
全媒体深度部记者程依伦:记者六年,我的飞行时长超过150个小时
2018年,我成为广州日报深度部的记者,那之后出行就成了我的日常。在家里和办公室,我各放了一个行李箱和出行包,以便随时可以出发前往全国的任何地方;打开飞行记录,2018年,飞行23次;2019年,飞行18次;即便是2020年至2023年,也平均每年飞行9次……当记者6年,我在“天上”飞行的时长已经超过150个小时。
细细回想,不期而至的突发任务也给了我不少独特的回忆。比如2020年的7月18日,那个周末原本我该请年假回家参加堂侄的周岁宴,但因鄱阳湖洪灾的报道,不得不前往江西,参与9天的抗洪报道;2021年的郑州暴雨,我突然接到次日上午要出发的指令,那天离我的生日还差5天,因不知归期何时,我的家人便用面包,点着蜡烛给我提前过了27岁生日。
今年是我的第七个记者节,我依然觉得,这份职业给予我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它让我得以无数次接近世界的真相、领略人性的复杂,并去追逐真善美。
全媒体湾区部记者谢英君:享受记者在长假中独特的“松弛感”
你知道“闭关修炼”是什么感觉吗?今年“十一”黄金周,我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写了八天七夜的稿。
效率低下是有原因的。稿子涉及了一点点的近代史,我在书房里啃完了6本书,包括人物传记、地方志、散文和图集,还有两本从文化部门借来的繁体竖排的影印本资料,精读算不上,好歹也是做了笔记的。
我爱死了放假写稿的这种“松弛感”。印象深刻的是,稿子有一处需要核实洋务运动时期某个煤矿某年的产量,但书上和网上数据互相打架。于是我花了一个下午在知网上翻论文。很可惜,到最后我也没得到一个可以让我放心写进稿子里的数字。不过,这并非竹篮打水,至少我可以说服自己在稿子里换另一个角度进行表述,这种“极致感”给了我很大的快乐,强迫症狂喜。
全媒体生活服务部记者陈薇薇:“错峰工作”是旅游记者的假期常态
今年的中秋节是8天长假的第一天,当我结束一天的采访和写稿后,匆匆赶往亲戚家吃团圆饭时,已是傍晚六七点。刚一到达,手机里的信息又响起来了:第一天的广东文旅数据出炉。面对一桌子的大餐,我只好抱歉地对亲戚们说:“你们先吃,我写完稿子就来。”接着拿出电脑,在一旁继续工作。
每当朋友问我假期去哪里玩时,我都会开玩笑地跟他们说我是“错峰工作者”,“你游玩我工作”早已是常态。至今,我已经数不清已有几个待在广州的大小长假了,看着别人出游、回家,我的选择是待在广州做好假期旅游报道。在我看来,大小长假是最能集中感受城市旅游吸引力的窗口,一路走来,我看到了城市旅游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见证者,何其有幸!
南风窗首席记者赵佳佳:寻找故事,寻找真相
今年我的一篇调查报道《让我在这里,有尊严地告别人间》获得了第3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我内心没有太多波澜,要说欣喜,确实有,欣喜在于获奖证明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是可以获得认可的,这无疑是比获奖本身更为重要的鼓励。
我出生于1998年,2020年加入南风窗杂志社。对记者这个职业,一开始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这个工作对假期没有太多概念,多数的假期都在路上。
有一次,我赶去北方一个乡村,报道80岁老人寿宴上发生的饭店坍塌致人伤亡事件。受难者大多都是同一个村子里的人,我想要进入那个村庄,询问事故的细节。我抵达时,通往事发村庄的路口已经开始设卡。我绕行一圈,从小路旁的玉米地里钻进去,试图越过视线范围偷偷潜入。
玉米秆比我还高,穿行在其中偶尔会踩到脚下的枯木,发出噼啪的声响,这给我带来强烈的不安,直到一堵土墙挡住了我的去路。我正想翻越这堵土墙,却发现在这面墙上,无数黑色长条的虫子正在红土的缝隙中爬行。这次“潜入”最终失败了。最后,在县城,峰回路转,我无意间找到了一名事发村庄里的出租车司机,由他开车,载着我在无数小路中兜兜转转,才把我送到了目的地。
记者为什么要栉风沐雨前行?当然是为了追问真相。我们追逐真相,但绝对的真相又是不存在的,我所寻找到的真相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凝视它的角度。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无限抵达事情的本来面貌,但我学到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在面对这个复杂世界的时候,保持智识上的谦卑。
全媒体编辑中心编辑王晨阳:春节里跟同事隔空谈“AI”
这两年“AI”在我们身边掀起了热潮,全媒体编辑中心也敏锐地抓住了这次热潮的“脉搏”。今年3月1日至10日,广州日报策划推出“大湾区我来画”全民AI作画互动活动。作为媒体融合出新出彩的又一次尝试,活动上线后深受大家好评,不少网友直呼“秒成灵魂画手”“人与技术想象力的叠加,好玩!”
不过,这次活动策划执行的过程中却并不像AI画作那样丝滑。
可以说,正是家人爱的理解、同事们为“AI”加班、内外团队有爱协作,才让这次“AI”跨界成行。而这次小小的意外,也生动诠释了因为爱所以“AI”。
数字编辑部编辑龙成柳:“苏拉”来临,我通宵“等风来”
八九月正值广东雨季,台风频频来袭,强降雨天气频繁。对于沿海城市的媒体来说,“台风报道”是一年里的重要突发报道,也是全体采编人员都要面对的一场硬仗。
2023年9月2日凌晨,台风“苏拉”在珠海市金湾区沿海登陆。那一天,我度过了在编辑岗位上的第一个通宵。此前,作为记者,我曾到各地“追风”,但还是第一次以编辑的身份“等风来”。
报纸编辑部编辑梁意聆:带着“小监工”一起值守除夕夜
工作5年,除夕在岗3年。按理来说,除夕夜上班对我来说应该和日常工作没什么两样,但今年的除夕夜却格外难忘——因为距离我的预产期已经不到三周了。
带着肚子里的宝宝工作,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虽然,编辑的性质就决定了我们面对手上的版面时,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但她的存在,就像一个“小监工”,要是稍有懈怠,我担心会教给她“不认真对待工作”的坏习惯。万一以后她用“妈妈不认真工作”来反驳我说她“不认真学习”,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了避免这样的情景上演,宝宝,你还是乖乖“陪”妈妈勤勤恳恳地工作吧!
除夕夜坚守岗位只是编辑工作的一个缩影,每一个相聚团圆的佳节、每一个喜庆欢乐的节日、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只要你来到采编大楼,都能寻见编辑辛勤耕耘的身影。时常听到很多前辈说,编辑是一份非常沉稳的工作,它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版面,如果要出彩,那就需要再增添十倍的功夫。
全媒体美术设计部编辑万新晨:日夜鏖战打磨200版千禧特刊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今年是我度过的第24个记者节。
我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同乐路10号,那里留存着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2000年千禧之年,在鏖战了无数个日夜后,我们终于完成了报业史上独一无二的200版大制作。报纸一经推出旋即售罄,街坊市民的热情捧场,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价值。2006年,广州日报推出《导读与索引》版,打造新封面、新头版,作为版面的美术编辑,我深知封面第一眼视觉传达的重要性,经过与文字编辑不断的讨论打磨,最终实现了将报纸最精彩的内容在最前沿的位置、用最好的方式展现出来。此外,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2018年改革开放40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羊、黄庆、林晓丽、陈薇薇、陈钧圣、王婧、孙嘉晖、李巧蓉、谢英君、程依伦、杨博、王钰舜、赵佳佳、王晨阳、龙成柳、梁意聆、万新晨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邱伟荣、李波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