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南京长江大桥。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董家训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集体采写
4月23日,对南京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75年前的那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长江天堑,一举解放南京。
南京,这片英雄的土地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这段英雄壮举和光辉历程,也因此获得了蓬勃的动力。从文气沛然的夫子庙,到仰望星空的紫金山天文台;从屹立于扬子江畔的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到“飞架”南北的南京长江大桥……在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5周年这个特殊节点,记者走进这些城市地标,现场出镜,重温它们见证南京解放的历史,感受城市时代变迁。
紫金山天文台——
观斗转星移,唯初心不改
在钟山西峰之巅,几座银色圆顶建筑分布错落有致,这就是驰名中外的紫金山天文台。75年前的4月23日,古都南京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次日,解放军部队进驻紫金山这一南京地区的制高点,并将紫台作为重点单位保护起来。
“其实,天文台建成后,天文研究工作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加上时局动荡,科研工作一直无法正常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台只有20多位科技人员。”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管王科超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紫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经特别批准,台里购置了一批先进设备,为科研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时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的张钰哲还主持修复了建台时购买的60厘米反射望远镜,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就是通过它发现的。
“现在这架望远镜是我们台里非常重要的文物展品。”王科超表示,75年间,紫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曾经的“先进设备”退而不休,成为对外科普的展教资源。眼下,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园区如同一个开放的博物馆,承担更多的是科普教育职能,每到周末更是游人如织。
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研究功能则迁往仙林园区,近年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已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等学科方向形成卓越科研团队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运行我国首颗天文科学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牵头研制我国第一颗太阳综合观测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开辟南极天文观测新领域;运行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同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嫦娥工程”等深空探测任务、近地天体监测、历书历表编制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南京长江大桥——
跟着建设者重温大桥建设光辉历程
75年前,百万雄师乘着木帆船,以排山倒海之势,奋勇向长江南岸进发,为南京城翻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19年后,也就是56年前,中国第一座完全依靠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成功打破一江之隔。
作为一座“争气桥”,南京长江大桥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和中华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跨越了数十个春秋冬夏,这种精神品格在今天依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4月23日,记者和大桥建设者丁在忠一起来到南京长江大桥,跟随他的脚步,重温大桥建设的光辉历程,感受古都南京的沧桑巨变。
“直到大桥通车,我都是开吊车。”丁在忠告诉记者,当时他每天就坐在吊车里,看着大桥一点点建成,其中最难忘的瞬间,便是自己亲手将大桥北堡的工农兵塑像吊上桥的那一刻。
回忆起大桥的建设过程,丁在忠坦言,苦和累自不用说,当时国家物资匮乏,每人每月只有32斤的粮食,这对于参与大桥建设时年仅20岁的年轻小伙子丁在忠来说,其实根本不够。“吃不饱是肯定吃不饱,在场的大桥工人都一样吃不饱,但身边没人抱怨,无论是烈日或暴雨、酷暑或严寒,大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必须要把桥保质保量建好。”丁在忠说。
站在桥下,抬头向桥上望去时,丁在忠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直到今天还觉得恍惚,大桥通车那一天万人齐聚、高声呐喊的光景仍历历在目。”
如果说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这座城市的象征,是中国自力更生时代精神的写照,那么于丁在忠而言,大桥便是其青春韶华中的光荣印记。
经过多代人的不懈奋斗,南京过江通道已从1座增加至现在的11处13条,初步实现“十三桥隧通南北,长江天堑多通途”。未来,这座大桥将继续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和气吞山河的“民族气概”,见证这座城市飞越沧海的历史风云。
南京夫子庙——
“老字号”景区焕新颜
“南京真美!”“夫子庙果然名不虚传!”昨天13时30分,夫子庙“天下文枢”牌坊前,一群身着鲜艳服饰的新疆游客正在合影留念。当天,夫子庙客流如织、生机勃发,作为南京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这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能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带着远道而来的新疆游客游览南京,看古都新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南京亲迈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导游朱鹏飞笑着说,他特意为当天的解说增加了内容——75年前的伟大渡江战役。
作为导游,朱鹏飞对近几年南京夫子庙等各大景区的人气火爆感触很深,“基本平时的工作日,夫子庙也是游人如织,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
“去年以来,‘总要来趟南京吧’火遍全网,秦淮游船的迎客量也大幅增长。”南京秦淮风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马红艳说,公司目前在运营的线路有两条——东五华里和西五华里游线。东五华里游线2023年游客量超230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50%以上;西五华里游线通过“科技+艺术+历史”的业态破圈融合,创新打造水上行进式游船演艺项目,成为秦淮河上一颗新的“夜明珠”。
“‘五一’假期将近,明显感到来馆的游客增多了。”秦淮·非遗馆副馆长江楠说,作为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样板工程之一,去年他们开展了近千场非遗深度体验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纷前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2023年他们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同比增加1倍多。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
长江之滨屹立红色地标
行走在鼓楼区渡江路,江风习习,满眼葱郁。远远望去,渡江胜利纪念馆广场“千帆竞渡”群雕矗立,五星红旗猎猎招展。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位于渡江路1号。2009年4月23日,渡江胜利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从此,这座位于秦淮河口、长江之滨的纪念馆,成为南京的一座红色地标。
渡江胜利纪念馆现有基本陈列为“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翔实生动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
4月23日,“胜利的那一天——庆祝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革命文物联展”在渡江胜利纪念馆开展,参观者走进展厅,从一件件珍贵文物中,重温伟大渡江战役。
“来到展馆,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段历史,革命先辈们不惧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让我非常震撼。”来自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六年级的黄俊泽在家长的陪同下仔细地看完了展览。
“胜利的那一天——庆祝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革命文物联展”,是庆祝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5周年红色文化宣传月主要活动之一,红色文化宣传月其他主题活动正在陆续举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