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旅游签证手续的简化,出境旅游已经变得越来越平常。旅游期间,买!买!买!似乎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时尚。但是最近,不少媒体爆出,在国外,有不少“黑心”商家专坑中国人!
日本:保健品热销引旅游团入购物陷阱
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保健品骗局开始转战海外,无良免税店与地接旅行社合唱双簧,专门瞄准团体游客,通过洗脑式宣传、制造爆买假象、拒绝退货等手段,一步步将消费者引入精心布置的高额免税保健品购物陷阱。
日本NHK电视台曾播出一个专题节目,揭开中国游客在日本遭到诈骗的种种黑幕,报道举出一种健康食品为例,平均一粒为11日元,在一些免税店里售价却高达69日元,足足高出5倍多。
澳大利亚:旅行社商家勾结诱导游客高价消费
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的前12个月内,中国赴澳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大关。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澳洲的大商场大超市鲜有中国游客到访,反而在一些所谓的“免税”小店,导游频繁出入。
有报道称,在墨尔本、黄金海岸等旅游胜地,部分中国旅行社与澳大利亚当地商家形成利益链,诱导中国游客在高价商店消费,并千方百计阻拦游客货比三家。
△暗访记者在韩餐店中挑出不新鲜的螃蟹
韩国:韩餐店只接中国团售卖过期食品
韩国“A频道”电视台3月中旬在《饮食X档案》节目中曝光,在首尔市区等地,一些韩餐店只接待中国团体游客,却不准韩国人进入。节目组暗访发现,这些韩餐店很多都在售卖过期食品。
韩国的整形美容行业也隐藏着一些消费陷阱。同样的项目,医疗美容机构对中国人开出的价格,普遍高于韩国人消费的价格,少则2-3倍,多则高达十倍。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5年我国出境旅客人次突破1.2亿大关,形成的购物市场巨大,为旅游目的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红利。中国游客真金白银的付出,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是一次又一次充当了“冤大头”的角色?
“专坑中国人”国内旅行社难辞其咎!
在这些骗局中,我们看到不少国内旅行社的影子,由于出境团队游客与当地社会基本隔离,根本没机会获知商品的合理价格。一些中国本土的旅行社,深谙国内低价旅游、购物营利的模式,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境外复制。这些所谓的免税店,不过是披着“免税店”外衣,与一些国内旅行社勾结,专门面向国内游客“伸黑手”的普通购物店罢了。
因此,国外“专坑中国人”的骗局,一些国内的旅行社难辞其咎!
语言不通流程繁琐......让不少国人放弃维权
“专坑中国人”背后还有国外机构管理不善
出国旅游要敢于维权对消费骗局说不!
中国公民在境外遭遇消费陷阱、强买强卖等情况时,应该如何维护自身正当权益首先要要有维权意识,养成保留消费单据、收集一手证据的习惯,遇到侵权时作为证据使用,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此外,维权也不仅仅限于当地,也可以选择回国维权。《旅游法》规定,“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纠纷,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双方协商;(二)向消费者协会、旅游投诉受理机构或者有关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三)根据与旅游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此规定,旅游者可以在国内通过上述多种方式要求旅行社承担赔偿责任,这样一来,很多在当地面临的难题也就得以轻松化解。
当然,从根本上远离消费骗局,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旅游者自身境外购物时,要冷静判断,理性消费。在出国之前,多了解一些旅游地的基本情况,包括法律法规、正规景点、无黑榜记录的旅行社、明码标价的商场以及维权方法等等,做到知己知彼。
境外消费被骗国内监管不能坐视不管
要强调的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购物时遇到麻烦和问题,并不应该全由公民自己应对,国内的监管部门有义务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应当有更多积极主动作为。
我国的《旅游法》规定,“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但是,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三十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要从根本上保障出境游客的权益,除了媒体曝光境外骗人免税店的拙劣伎俩,提高公民的维权意识,国内部分旅行社催生的畸形旅游生态,也亟待监管部门出狠招、出真招整治!
期待“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让出国游回归休闲文化之旅
从马桶盖到电饭煲,从奢侈品到日用品,中国游客的偏好看似千奇百怪,但背后的原因却异常统一,足以用四字概括,即“物美价廉”。近年来国家提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这些看似与旅游毫无关联的政策方针,其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旅游者、消费者的消费方向。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那时,中国游客在国内便可买到“物美价廉”的各类产品,旅游也就自然回归成休闲文化之旅,而非购物扫货之累,所谓的境外游的消费陷阱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