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3.13重庆
教师:读完《阿长与<山海经>》,你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鲁迅写了阿长哪些事情?
学生1: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教师:不错,有这么一件事。但你注意到没有,鲁迅在“喜欢”二字前还加了一个啥字?
学生1:“常”字
教师:有“常”字,与没有“常”字,有没有区别?
学生1:有区别。
教师:有啥区别?
学生1:突出阿长经常说小话,扯是非。
教师:不错。一个“常”字,凸显出阿长的饶舌多事。在概括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妨借鉴和引用原文中的语句,这样表达更精准。还有别的事情吗?
学生2:睡觉摆“大”字
学生3:懂很多规矩
教师:在众多的规矩中,鲁迅重点举了哪个规矩?
学生3:元旦吃福橘
教师:对。还有别的事情吗?
学生4:教“我”很多道理
学生5: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学生6:给“我”买《山海经》
学生7:还有一件事,阿长谋害“我”的隐鼠
学生8:还有一件事,阿长喜欢告状
学生:常喜欢切切察察(第3段);喜欢告状(第3段);睡觉摆“大”字(第3—5段);元旦吃福橘(第6—11段);教“我”道理(第12段);给“我”讲长毛故事(第13段—18段);给“我”买《山海经》(第19—29段);谋害隐鼠(第1、18、19、26段)
【教学备注】学生在标识两部分时出现了问题与分歧:一个是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没有意识到第17、18段,是阿长讲长毛故事带给“我”的影响;另一个是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一部分,同样也没有意识到第29段应该归属其中,这是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带来的影响。
教师:同学们,从段落字数的多少,我们很轻松地看到鲁迅写阿长事情时的用笔详略。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鲁迅在谈到阿长谋害隐鼠的时候,为什么是分散在四个段落里,这件事对小时候的鲁迅影响大吗?
学生9:大。
教师: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9:鲁迅一直念念不忘,第19段提到“哀悼”一词,还要“给它复仇”。
教师:这件事情对鲁迅影响如此之大,为什么鲁迅没有重点写,反而是分散在四个段落里提及呢?它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10:一开始就写到阿长谋死“我”隐鼠的事情,是突出“我”对阿长的讨厌。接下来讲阿长的许多事情,都是表现“我”对阿长的不喜欢,直到写讲长毛的故事,“我”对阿长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抵消了“我”对阿长的睡觉摆“大字”、礼节麻烦等一系列的讨厌。但她谋死“我”隐鼠的事情,还是让我无法释怀,因此第18段、19段继续在强调“我”对她谋死隐鼠的愤恨,一直到阿长给“我”买了《山海经》,“我”终于释怀,消灭了对她谋害隐鼠的怨恨。
【教学备注】学生得到的这个说法与感悟,是在老师不断启发下得到的。这里缺乏充分的展开,启发得并不理想。
教师:分散写阿长谋死隐鼠事件,既是为了强调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同时也借助这件事,将阿长所有的事情串连起来。并且将“我”对阿长的情感从最初讨厌到最后敬意的变化过程串连了起来。谋死隐鼠事情,它成为一条若有若无的线。
教师(过渡语):作者写了“阿长”众多的事件,除了通过谋死隐鼠事件串连起来,作者还用了哪些方法把这些事件串连在一起的?请找一找文中表转折的词、前后照应的句子、过渡句段。
教师(总结):给人物画像,我们往往要通过众多的事情来表现,如何让这些事情有条不紊地串连起来呢?鲁迅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大家学会了吗?
学生(齐):使用转折性的词语,写好过渡段和过渡句,注意前后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