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可以公交车、共享单车、打滴滴~~~
旅行更是呈现多样化,
短途旅行骑单车,
长途旅行动车、高铁、飞机,
或者是选择你的私家车沿路看风景……
问题来了,
古代的人有没有粗门游玩呢?
他们是怎么旅行的?乘火车?!
古人出行前都需要做什么准备?
也像我们现代人一样粗门大包小包一大堆吗?
古人出行交通工具有哪些?
古人出行怎么吃饭?
古人出行都住哪里?
古时路途艰险,怎么保证财产安全呢?
带着这些问题,咱们就来唠一唠古人出行的那些事儿!
1古人出行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卜行择吉、祭拜行神。
在古代生活中,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浓厚的神秘色彩,比方说卜行择吉、行神祭拜,这可是古时人们出行前不可缺少的步骤,古人坚信选择吉日出行,是保证诸事顺利的第一步。
祭拜神明
出行,不论是在途中,还是住宿,风险、意外不可估测,甚至一点小病也会要了命。古代的君王出游,也时有不测。如周昭王在外巡游时,就遇到了风浪,不幸死于沉船……所以古人在出行之前,一般都要占卦、算命。《周易》中的五十六卦"旅卦",便是用来占卜旅行吉凶的。明代,专门为出行编撰了问卜书籍,出行前翻阅查询即可。
卜行择吉
旅行“攻略”,带你走遍天下。
早期的旅游攻略在明代时风靡“旅游行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
虽然前人没有手机电脑,古人却可以通过这些个旅游图书获取交通、食宿、山川、风土、物产等信息。大体有路程书、舆地图、游记、地方志等几大类。
《县志》
最值得一提的是路程书和舆地图,这两种书都详细地记载了两京十三省各府、州、县的交通路线、具体里程、驿站等,以及沿途的山川、地形、店舍,甚至还有猛兽、强盗出没的情况,有时候还会附载各地的风景名胜。对于旅途人而言,这样的书简直就是“活地图”,可谓一册在手,旅行不愁呀!不仅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诱发了许多人出游的热情和决心。
《古代旅游地图》
行李清单、必备之物。
古代交通不便利,古人长途旅行时,动辄就要数月。期间天气阴晴不定,薄厚衣物是行囊必备。此外,防雨的蓑衣、斗笠、便于行路的鞋子也必不可少。
旅费在古代又称为“路费、盘缠、盘费、裹足、行费、裹费”等。若是长途旅行,所需的路费数目较大,则需要经过一番筹备,或向亲友求助,或向富人借高利贷,甚至卖田地房产。穷游在古代一般是行不通的,吃饭住店都需要银两。那时可没有手机支付,携带银两很不安全,旅途中经常撞上强盗,发生危险。到了宋代则出现了交子,交子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外出旅游带张交子就足够了。
交子
出门还要准备住宿用的寝具、洗漱用品、蜡烛、尿壶等,呵呵!还有尿壶
,因为在古代除了繁华城市乡镇外,服务业稀缺,出门在外难免遭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古代的客栈没有专门的厕所,所以尿壶可是旅行必备啊。
下图这件形状怪异的家伙什就是尿壶—陶虎子,东汉时期,长2835、高15厘米。北毕汉墓出土,泥质灰陶。因其形状象伏虎,故而得名。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两晋,是古代汉族民间一种盛溺的器具。
陶虎子东汉章丘区博物馆藏
青釉虎子南朝安徽古陶瓷博物馆藏
“身份证”—古人旅行要查证。
不管现代还是古代,旅游可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据史书记载,有一种叫"符传"的东西,作用和今天的身份证有点相似,但只有临时性。国人要迁徙或旅行时,必须先申领"符传"。每当过城关、城门或遇到宵禁、戒严时,均要出示"符传"。而且,这种"符传"按规定一般只能使用一次,使用完后必须按时上交,否则,就要受到惩处。
符传
携带家奴,或与友人同行。
像现代一样,古人旅行也是很少独行,一般都会携带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而行。一来是出门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担扛;二来路上万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个照应。话说回来,古人待遇极高啊,还有家奴,我们现代人的“家奴”估计大多就是自己大老爷们了!
2古人出行交通工具有哪些?
古时候的交通工具除了骑马、马车、乘船,还有轿子,大部分路程,都是要徒步前行。出行一趟十天半个月很平常,多则半年一年的也不是稀罕事儿。
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绕远道也在所不惜。为什么呢?因为坐车颠簸、翻山越岭危险,经常有强盗出没,水路相对安全多了。到了隋唐时代,大运河开通连接南北,更加方便。不过水路也会因为天气、水流方向的变化,会影响出行。
家里条件好点的,多用耐力持久的骡车,可以长途跋涉,戴星而行,数日可达。一般平常百姓人还是徒步,翻山越岭,去往自己的目的地。
还有比较高大上的选择,就是“骑马或马车”,这可都是有身份地位的贵族和有经济实力人群的选择。
3古人出行都住哪里?
旅行中的住宿:寺庙、道馆和客栈。
客栈,早在宋代就初具雏形,只不过那时不称旅馆,而称客栈、客店或邸店。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的汴京中客店林立,尤其是临着汴河大街的相国寺,附近更是客店密集,往来官员、商贾、士兵,皆安泊于此。这样的情景,我们可以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形象的描绘。
《清明上河图》中沿河的客栈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驿站和客栈的消费都相对略高。寺庙和道馆是古人绝佳的住宿场所。价钱更为便宜,普通百姓可以住得起,环境也比较幽静!
古代寺庙
古代道馆
4古人出行中怎么吃饭?
民以食为天,不管走到哪,填饱肚子是第一要务,现代人是这样,古代人也同样如此。出门在外,碰到没有酒肆食店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古人会把路菜(大头菜一样的咸菜)带在身边。有了路菜,他们露宿荒野时,只要拿出点干粮,烧点饭,配上路菜吃上一顿,快捷又能充饥。除了带路菜外富裕的旅人会带鸡鱼肉蛋一样的荤菜来填饱肚子。
路菜
自唐代起,酒肆食店遂渐普及,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5古时路途艰险,怎么保证财产安全呢?
保险:“镖局”和“邸店”保你财产安全。
古代治安管理薄弱,旅行路上艰险不断,因此也就催生了“镖局”和“邸店”这种保险类业务。镖局出现于明朝时期,主要服务对象是商旅,价格不菲,一般托运贵重物品会选择“镖局”。
押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出行更加普遍,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出现了专门储存物品的场所—“邸店”。托运物品到达目的地后,如果觉得随身携带不方便,还可把物品保存在邸店中。南北朝时期建立了专门储货纳客的仓库—被称为“传舍”,唐代还有专为客人保管钱币的“柜坊”。
南北朝邸店
南北朝传舍
说到底,旅行这件事,在古代首选人士主要还是帝王、贵族、官僚、地主、士大夫以及商人阶层的少数人的活动。文人学士负笈求学,壮游四方;商人走南闯北,买卖东西;平民百姓也就时令节点到附近出个游、踏踏青、赶赶庙会啥的。
古人出行虽不如当代这样方便快捷,但因为如此,才更能让人静下心来体会领悟旅途中的风景,留下更多的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