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左右并线的时候,通过自己车身和车身旁边的线来判断是否是左右车道的车,特别是多车道的路,新手很容易不知道那条道才是旁边的车的
26左右并线的时候是有视角盲区的,盲区就在自己后座位车窗的位置,掉头快速看一眼就可以了,不要只顾后不顾前,还有并线时候应当提前打灯,同时判断后车距离,稍微等待一会,判断是否对方让塞,速度加快些,斜着慢慢切入旁边车道
27停车拉了P挡才能打开车门的,除非车内开
28停车一定记得挂空挡,拉手刹,否则脚一松车就向前了
下面是并线的一些网友的回答
回头看一眼只能这样了锻炼下颈椎咯
开过suv和旅行车,那后视镜宽大,不用看来看去,哈哈!
看中间那个镜子。
向右变线回头看,这是标准的操作,在欧美考驾照向右变线不回头看是考不过的SUV左右后视镜视线真心好,咱这破车只能锻炼身体了,还得小心别扭伤了脖子
开车在外无论撞别人还是被撞都可能毁了一生的,安全第一,其实还有很多感悟,只因字数限制,就说到此,留着自用
1.堵车或等灯的时候别跟的太近,除非有人想加塞,至少要留出可以一把掰出去的距离,以防前车故障,自己也被加在中间。这是一个老司机告诉我的,当年他在3环就这样陪着前车呆了半个小时。
2.排队时,为了防止别人加塞,在加塞来车一侧,多留半个车身。比如你在左转道排队,经常有人从直行道过来加塞,你尽量用右轮压着左转道的右边线开,给自己向左迂回留出余地,再跟紧前车,加塞的很难得逞。
3.正常行驶时,前车突然并线给你让路,绝对没好事,咱们现在的司机还没这个觉悟,千万别给油超车,最好马上松油预备刹车,同时迅速观察两侧后视镜,判断出如果要并线往哪边并,八成前面有情况。
4.当你从后视镜里看别的车有点费劲的时候,也就是你该开灯的时候了,不是为了看清道路,而是为了让别人看见你,尤其是白天下雨的时候!如果你愿意,时速超过100的时候也应该开灯,反正我是这么做的。
5.加油的时候别加满了,40升的油箱加个35就行了,估计跑的公里数差不多,在航空领域这个现象叫“油耗油”,别白浪费钱,还污染环境。
6.停车的时候,尽量将你的车头朝外,一个是走的时候方便,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防盗,虽然这不是灵丹妙药,但是如果我是贼,只有偷一辆车的机会时,我偷车头朝里的。
7.开车并线的原则是,不要让后车踩刹车,这也是你作为行人过马路的原则,如果你让他为了避让你而踩刹车的话,他就有可能踩到油门上!
8.过路口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减速,不管他是不是绿灯,至少不能再加油了,尤其是没有交通灯的路口,在咱们国家,很多人是不珍惜生命的,别跟他们较劲!
9.即便你是新手,也不要在高速公路上开的很慢,在4环5环上也一样,我经常走5环,经常看到很多大车为了超过一辆只有40公里/小时的轿车时而强行并线,险象环生!大货车从起步到开起来非常的吃力,所以货车司机很不爱踩刹车,他宁愿并线超车也不原减速到3档再花10分钟加到5档。
11.在人车混行的道路上,尽量离路边的自行车和行人远点,向路的中间靠,如果你没把握,不要紧别害怕,因为对面的来车会躲你,而行人和自行车是背对你的,不但不能躲你,说不定还会向你晃动,得给他们留出余地!
12.晚上行车的时候,不要用远光晃前方的行人和自行车,他们不懂的,不会给你让路的,你这么做只能使对面的车辆花了眼,不如直接的鸣笛。我经常能看到很多司机徒劳的用灯晃着行人,结果就是招来对面车辆刺眼的远光。
14.如果在高速公路上遇到水洼,尽量躲开,千万别想看到水花四溅的壮观。如果躲不开,就尽量2个前轮一起压水,尽管高速上的水洼一般不会很深,但如果一边的轮子压上,会瞬时失去抓地力,如果速度很快,就会横甩出去,甚至翻车。
15.如果你的车上坐了3个人以上,就别开的太快了,一是咱们的车排量小,人多了车就没劲了,提速会打很大的折扣,最重要的是咱们的刹车会变的比较迟钝,距离会明显的加长,刹车的时机和力度都要比平时来的早和狠。
16.大家经常遇到赶灯的时候,如果你前面还有一辆车,那就算了,谁知道他会不会发什么神经停在线上,这样的事太多了,别跟的太近了,如果你是第一辆,那就别犹豫的过去,别加了半天的速,最后心虚了,一脚停在那里,后面来个追尾,虽然不是你责任,可是多别扭啊!
17.停车超过3个小时后,再起步,一定要热车,无论春夏秋冬,这里的热车不是指水温,而是热你的润滑系统,至于水温,可以边开边热。
18.停车后,车里别放什么东西,别以为不放钱包,电脑包就行了,就是半条烟,也可能搭上你的档风玻璃!
19.有几个不能超车的原则要注意,拐弯的时候不能超,前方有路口的时候不能超,红灯变绿灯起步时,在没有完全通过路口时不要超,如果你想快点,就稍微往前探点,把路口的所有情况都看到,这时可以超。
20.遇到大公共靠边进站,千万别高兴,以为它给你让了路,一定要减速,经常会有人从公共的前头跑出来,你可以通过观察大公共的车底有没有行人的腿脚或影子来判断。
21.我经常开快车,违章被拍过数次了,基本上都是走紧急停车带或压导流带,但没有一次超速的记录,主要是因为我在过桥和铁架子的时候一定要减速,一般超速的摄象头都装在立交桥,过街天桥或横跨马路的铁架上,而且一般都在行驶方向的背面,你可以通过观察对面车道上有没有探头,判断自己这里有没有,但不是绝对的,想再保险一点,就走最外侧的车道,80%安装探头的也只是在内侧的快行道。
左轮压住了中线
离中线60公分行驶当我们正常行驶时,离中心线60公分是比较安全的。当我们的视线通过棉板和A柱的交角和中线重合时,车身正好离中线是60公分。
车身离中线60公分
当我们视线通过右雨刮器和目标相交时,轮胎会从该目标上压过。
右轮已经压线
当右喷水器和路面边目标重叠时,车身离路边还有60厘米。
离路边还有60厘米
右方靠边停车当右雨刮器结点和路边重合时,方向稍向左拉,就可以达到离路边10厘米靠边停车的效果。
判断轿车前端与人的距离:以轿车为例,假设前方有一个身高1.7至1.8米左右的人,脚面高在10厘米左右,膝盖高在45厘米左右,臀部在70厘米左右。
1、当你看到车前端由地面向人体脚面或脚跟上移并停留此处时,车前端与人体之间的距离为3米。(刚刚快要遮住鞋子则距离3米)
2、当你看到车前端升高到人体膝盖高度处时,车前端与人体距离为1米。(快要遮住膝盖则距离1米)
3、当你看到车前端升高到人体臀部下端时,车前端与人体之间的距离为0.3米。(快要遮住屁股则距离30厘米)
1、从挡风玻璃下沿看到前车保险杠上沿时约一米;
2、从挡风玻璃下沿看到前车保险杠下沿(人的脚膝盖)时约两米;
3、从挡风玻璃下沿看到前车后轮胎下沿(或看到地面)时约三米;(红绿灯时候最好这个,方便一打方向盘拐出去)
4、左后视镜下缘看到的相对地面的横线就是自己车头位置。
1、后车影占后视镜全部时,车距约3米;
2、后车影占后视镜三分之二时,车距约5米;
3、后车影占后视镜二分之一时,车距约9米;
4、后车影占后视镜三分之一时,车距约12米;
5、左后视镜看到后轮盖罩中间(后门手握柄、车身横线或后视镜底线反射)相对地面就是车尾位置。下次试试
1若看到后车大灯上缘,则后尾箱距后车为三米半左右;
2若看到后车机仓盖与前挡玻璃交界处,则后尾箱距后车为一米;
3若看到后车前挡玻璃的水平三分之一,则基本靠上了。
1、判断路边在挡风玻璃中的位置(左轮在挡风玻璃左柱往右10-15cm位置;右轮在挡风玻璃中心线往左5-10cm位置);
2、判断右轮位置(车头中部或右雨刮器):在车头盖板右边三分一处的相对地面
具体区域如下图所示。
多数人(包括我)都是这么调节后视镜的:左右两侧的后视镜各留约1/4看到本车车身,后方消失点约在后视镜中央位置;内后视镜则调节至可以将整个后窗完全摄入后视镜里面。
后视镜是这样调节的人都知道,这样调节完之后,位于驾驶员右侧的后视镜是存在有盲区的。
因为这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盲区存在,出现了很多在并线变道时发生的追尾事故。那么最近网上提到的方法是如何调节的呢?
调左侧:把头贴近左侧车窗,将左侧后视镜向左外展,直到在镜中看不到自己的车左侧翼,停止调节。
两种不同调节方法对比
正如上面所说,用目前大多数人都习惯采用的调节方法,确实在车辆两侧存在有视觉盲区;而采用第二种方法呢?下面我们就去实测一下。
视觉盲区;而采用第二种方法呢?下面我们就去实测一下。
将车辆分别按照两种不同的调节方法调节好三个后视镜,将车停在马路中间车道上(马路人烟稀少),另一辆车在右侧车道从后方远处开来,记录两车相隔不同距离后视镜所观察到的画面。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比如下:
大家可以点击下面视频更直观和详细的了解这两种不同的调节方法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常规调节演示(手机拍摄,质量有限请见谅!)】
【网络新调法演示(手机拍摄,质量有限请见谅!)】
●新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盲区,但同时带来新的问题
采用新的调节方法,左右两侧后视镜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盲区,只要旁边车道有车辆,只要驾驶员扭头望向后视镜,就可以观察到。而当旁边车道的车辆离开在后视镜里面,会马上出现在眼睛的视觉范围内,不会出现旁边车辆突然“消失”的情况。
然而,我们也发现这种方法也存在有弊端。虽然没有盲区,由于在左右后视镜看不到自己的车辆,在倒车时缺乏参照物,增加了倒车的难度。
假如按照网上提到的方法调节后,在倒车入库时,由于从左右两个后视镜完全看不到本车,难以车尾与墙壁或者后车的距离,比较容易造成碰撞事故。同时由于没有本车作参考,难以判断车道线与本车车身边缘的距离,有可能会导致停车时出现偏移、占据旁边车位的情况。
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调节的时候,尽可能的在后视镜里留一点位置可以看到车身(或者不嫌麻烦的话在倒车时将后视镜再次调回到适合倒车的位置),这样在倒车时可以有个参考,避免倒车时出现以上提到的两种情况。
●总结
新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常规调节法的盲区,但由于在后视镜看不到本车车身,正如很多网友所说,会很不习惯。包括我用新调节法上路的时候,经常会习惯性的往前探头去看一眼本车的车身才踏实,这样是存在有一定的风险的。因此我们还是建议在调节时,要在尽可能的让本车车身出现在后视镜(可以从原来的1/4降到1/8或者更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消除盲区,在“消除盲区”和“本车车身可见”两个方面做一个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