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珍稀动物---兔猻兔狲体型与家猫相似,体重2—3千克,身体粗壮而短,耳短而宽,呈钝圆形,两耳距离较远。尾毛蓬松,显得格外肥胖。兔狲视觉、听觉较为敏锐,避敌时行动迅速。叫声与家猫相似,但较粗野。每年早春发情,夏初产崽,一般每胎三、四头。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兔狲
拉丁学名:Felismanul命名:Pallas,1776
俗名:羊猞狸,乌伦,玛瑙,玛瑙勒
英文名:SteppeCat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资料不足
濒危等级:渐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生态环境:沙漠、荒漠或戈壁地区
致危因素:因为贸易被捕猎
国内分布:黑龙江,内蒙古,河北,青海,新疆,四川,西藏
国外分布:自亚洲中部地带向东至西伯利亚
分类地位
动物界Faun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真兽亚纲Tberia→食肉目Carnivora→猫科Felidae→猫亚科Felinae→猫属Felis→兔狲Felismanul
亚种分化
Otocolobusmanulmanul--指名亚种中国和蒙古
Otocolobusmanulferrugnea--里海到巴基斯坦
Otocolobusmanulnigripecta--克什米尔、尼泊尔、西藏
外形特点
兔狲的额部较宽,吻部很短,颜面部几乎直立,近似于猿猴类的脸型。瞳孔为淡绿色,收缩时呈圆形,但上下方有小的裂隙,呈圆纺锤形。耳朵短而圆,两耳相距较远,耳背为红灰色。尾巴粗圆,长度约为20~30厘米,上面有6~8条黑色的细纹,尾巴的尖端长毛为黑色。全身被毛极密而软,绒毛丰厚如同毡子一般,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长,为背毛长度的一倍多。头顶为灰色,具有少数黑色的斑点。颊部有2条细的横纹。身体的背面为浅红棕色、棕黄色或银灰色,背部中线处色泽较深,常具有暗黑色泽,后部还有数条隐暗的黑色细横纹。
兔狲有几个特征和其他的猫科动物有所区分。它的脚是短的,臀部较肥重,且毛发也很长、很厚。这使得它看起来特别地矮胖且多毛。它的毛发会随着季节而改变-冬天时会较灰且较不花。它的耳朵位置较低,且使其有一副有点像是猫头鹰的面容。因为它那相对较肥的脸庞,一度被认为是波斯猫品种的祖先。
生活习性
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等。以野禽、旱獭和各种鼠类为食,却常膏狼吻。每年早春发情,夏初产崽,北方的兔狲繁殖期一般比南方地区的稍晚,繁殖期持续42天,雌性发情期26~42个小时。妊娠期9~10周,一般每胎三、四头,最多的一次可产6崽,小兔狲一般在4~5个月后,周身长满毛茸茸的灰色外套,并开始独立。
属夜行性动物,但晨昏活动频繁。
主要分布
兔狲主要生活在荒漠、戈壁及草原地区,林中、丘陵及山地也有分布,常独居于石缝中、石块下或占领旱獭的巢穴。夜行性,但晨昏活动频繁。以旱獭、野禽及鼠类为食。视、听觉较敏锐,避敌时行动迅速,叫声与家猫相似,但较粗野。每年多在2月份交配,4~5月份繁殖,每胎3~4仔,有时多达6仔,与环境的食物资源情况大有关系。
致危因素
乱捕滥杀是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50年代中国西部的年收购兔猕毛皮量达10000张(Tan,1984)。在西藏东部的一些重点分布县,在70年代中、后期每县收购兔狲毛皮500-700张,但到了80年代仅收购几十张,可说明其野生种群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由于兔猕的生活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其生境的丧失并不是其数目减少的主要原因(Catspecialistgroup,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