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图案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和我国的传统思维紧密联系,产生了以阴阳和谐、天人合一为代表的许多具有我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吉祥图案。吉祥图案不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还追求内在本质的神韵之美,亦是中国传统图案中的主流。本文以蒙古族服饰中频繁出现的吉祥图案为研究重点,深入研究吉祥图案所蕴含着信仰文化、礼制伦理等思想道德文化内涵。
一、吉祥图案的起源与象征内涵
“吉祥”一词,又作“吉羊”,是祥瑞、吉利的意思。《易系词下》谓:“吉事有祥。”即吉利的事情必有祥兆。[1]吉祥图案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时期,主要体现在原始图腾上。由于原始社会生存环境十分落后,先民们对自然界的种种事物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于是就把植物、动物以图腾的形式表现出来,显示出人类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以求获得保护。原始先民“避凶求安”的意识成为早期人类在特定生存环境下的精神支柱,吉祥图案由此诞生。
传统的吉祥图案总是以感性表达抽象,以物象表达义理,以形象展现实质。在吉祥图案的艺术世界中,每一种意象都是“有意义的形式”,都具有最丰富的象征意义,其含义都具有最深厚的历史沉淀。吉祥图案的审美观念是其审美价值通过图案的形式显示或象征一定的宗教、伦理、吉祥等思想道德或情感意念的内涵,图案的美在于内涵意义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2]吉祥图案,是用具体的意象来表现普遍性的吉祥含义,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体现。人们在创造吉祥图案的象征意象时,将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尤其情感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赋予吉祥图案更多的主观色彩和情感色彩,从而将这些吉祥图案运用到服饰、家具、工艺品上。蒙古族服饰中的吉祥图案是蒙古族人民为了表达吉庆祥瑞等美好希望而织绣在服饰上的图案,表达了历代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蒙古族服饰吉祥图案的类型(一)植物图案
原始社会先民生活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植物、花草都有灵性。当人类为了生存、平安,在头脑中就形成了祈求保护的思想观念,于是人类便利用这种由天然物象所构成的植物吉祥图案,如牡丹花、秋菊、石榴、莲花等,各种植物祥瑞纹样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吉祥和快乐的追求,对繁衍生息的期盼。这些自然崇拜与祈吉纳祥,让蒙古族服饰文化反映出了先民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理想。
在历代蒙古族民间传统服饰中常见的吉祥植物图案有宝相花、佛手、牡丹、缠枝纹、梅花、莲花、石榴、桃花、菊花、兰花、杏花。杏花报春,具有吉祥喜庆的意义,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杏花图案在刺绣中较为常见,杏花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卷草纹是由花草为基础构成的波曲状的植物纹样,修长、卷曲的植物叶子相互交叉,富有起伏感和韵律感,在服饰刺绣中经常与哈木尔、盘肠等图案一起用,象征着兴旺、源源不断。桃是福寿的代表,因此桃形纹样常见于中国妇女服装上,寓意婚姻幸福美满。佛手蒙古语为“额尔和滕火木斯”,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中国蒙古族帽子、马海靴子常用此图案。此外,在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石榴代表多子多福,牡丹则代表着富贵祥瑞,而宝相花则是由各种花型所组成,盛行于唐代。“宝相”一词原是中国佛经用词,是对佛陀的尊称,寓意着吉祥、幸福,缠枝纹则寓意着绵延起伏、生机盎然,而莲花图案则是禅宗的另一个标志,由于禅宗的广泛流传,因此莲花图案也常见于中国民间,常被人们颂赞为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一种吉祥纹样。
(二)动物图案
吉凶祸福是人们在早期形成的基本价值观念。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生存和繁衍是人类的需求,或者说最基本的、低层次的要求。因此先辈们常以一些动物的寓意、谐音来表示对生存、衍生的希望,并把这种动物当作氏族的标识、图腾,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吉祥观念。
(三)抽象图案
抽象图案是指简化、抽象现实中的具象事物。陈兆复在《原始艺术》中说道:“所谓抽象,是指从图形上无法辨认其原始的形象符号。”[4]蒙古族抽象图案可分为六大类型,即回纹、哈木尔纹、盘肠、兰萨、卍纹(蒙古语称图门贺)、方胜图案。在蒙古族抽象图案中常见以连续、旋转、匹偶等形式的艺术造型出现,这一艺术形态蕴含着天地、阴阳的哲理观念。
回纹蒙古语称“阿鲁哈”,具有绵延、悠久的吉祥寓意,哈木尔又称“云纹”,它具有吉样如意、幸福美好、万寿无疆的象征性特征,常用于装饰蒙古族服饰、家具等衣食住行中。哈木尔图案最早出现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陶纹样中,更广泛地应用于元代工艺美术中。盘肠也叫作吉祥装饰结,具有连绵不断、健康和长寿的象征意义。方胜图案,是两个菱形相叠组成的图案,寓意同心吉祥。卍纹,蒙古语称图门贺,被看作是太阳、火、四季轮回的象征,具有祥瑞之意,多用在服饰中作图案装饰或底边纹,代表吉祥如意、平安的意思。原始卍纹图案并不是单纯的装饰,它还带有图腾崇拜的意味。兰萨图案常用于缝制蒙古族衣帽上、配饰上,常与盘肠纹、卷草等纹样组合,具有天地相接、生生不息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