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文化常识(精选5篇)

如古人通过对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观察,发现了其中的运行规律,形成我们现在所知的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方法。传统的记时方法提醒我们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大地,或者说是以中原地区为主的,其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古人记时方法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人生产、生活的活动规律。年龄称谓则反映出古人对于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认知,及不同年龄阶段人的主要社会活动规律。而这些知识又与医学内容相交叉。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变化也是比较大的,了解历代度量衡的标准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古籍时正确理解古代医家所创方剂的真实用量情况。如秦汉时期,一两相当于现代的15g左右,唐宋时期则相当于40克左右,而不是现代的一两等于30g,若不知道其中的差别而误照搬原方,就可能会造成临床上的错误。另外中医文献中会出现大量中医特有的计量单位,如“方寸匕”、“钱匕”、“刀圭”、“盅”、“盏”等,仔细揣摩其中的含义才能真正领会古人用药的精髓。

2《医古文》中彰显的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同道家、佛家思想,并由此而衍生出相应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等。传统的道德观在《医古文》选文中无处不在。因为在许多大医的眼中,医德是首位的,有才无德是成不了大医的。无论是朱震亨穷昼夜习《局方》,还是孙思邈要求用心精微的人定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一种表现。而孙思邈在讲述医者的道德标准时,融合了佛家慈悲、万物平等的观点,但最后还是回归到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朱丹溪等儒医虽置身于医学,其初衷也是因医学能“推及物之仁”来实现其“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追求。更将“格物致知”、“内省、慎独、践履”等作为道德实践的要义。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会脱离作为个体本身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而单独存在。因此,将传统文化道德中正向的能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促成其优秀品德的形成,是比宣讲更有效的手段。

医患关系自古就很敏感,所以有“六不治”的提出,有华佗的不幸遭遇,更有李中梓的“不失人情论”的感慨。因此在教学中强调“随俗为便”的现实性意义,提示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强化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利用在学期间依然有较高的可塑性的优势,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格。

3结论

关键词:古文献学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全面素质的需求,发展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已被诸多高校提到议事日程,并由此引发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许多高校纷纷增设文学、文化课程,譬如增加古典文学的课时,开设大学语文、诸子散文导读、书法等诸种课目,期望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习,培养青年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国际社会地位的日益提升,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高,海外也纷纷掀起学习汉语的新一轮热潮。广泛而深入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其他民族介绍、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则势在必然。

众所皆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社会积累了丰厚而辉煌的文化,承载文化的古文献浩如烟海,经、史、子、集,诗、书、词、曲……门类繁多,举世罕见。文献学,尤其是古文献学,在保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文献典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作为研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古文献学所做的工作是对古文献进行校勘注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其他各门学科提供材料。显然,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古文献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

由于学科知识的专业化特点和时展的自身特征,今天,人们乃至高校的年轻学子对文献学特别是古文献学,缺乏必要的基本了解。提高人文素质,提升国际竞争力,不仅仅专业的、研究型的人才需要涉猎古文献学,作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建设者,高校中的青年学子都应该接触、了解古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理论与方法。我认为,古文献学所提供的关于如何阅读古文献、选择何种版本的文献阅读、怎样使用中文工具书等具体的方式方法,对于大学生提升学习质量,实现学习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他们将来的学术之途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对古代经典诗词的赏析,是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研读古代诗歌的基础则是音韵学。中国古诗追求声律,讲究节奏、押韵和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并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若不具备古文献学的基本常识,缺乏必要的音韵学方面的修养,按照现在的语音朗读古典诗词,就无法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欣赏和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懂得训诂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于现代学子阅读古代文献也是不可或缺少的。训诂,换现代通俗说法,就是解释,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训诂形成了自己的体例,产生了大量的术语。只有理解了这些基本术语,才能准确地把握词句的历史含义。比如,《诗经》《楚辞》等古典诗歌,不断为后学者注释,形成了“笺”“集注”“正义”“章句”之类诸多的训诂术语,学生选修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等通识课程,倘若不理解这些基本术语的含义,不仅可能对这些人类早期的经典产生误读,而且无法领略我们的先人在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艰苦卓越的不懈努力。

汉字字形的流变,不仅折射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民众集体智慧的提升,而且催产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书法。当代学子涉猎文字学,不仅有助于古文献的解读,而且有助于书法艺术的鉴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承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文献浩如烟海,就整体而言,他们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后学者不可能都一一通读,对于现代有明确专业的大学生而言,选择性地阅读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因此,解决了阅读方法,进而选择适合自身、有益于个体发展的有价值的古文献阅读。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刻本两种形式流传于后世,因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的不同,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上的差别,使得古代图书不仅品种繁多,就是同一种书,往往还有几种乃至十几种、几十种不同的版本。这些不同的版本,不论在刻印、批校、注释等方面,都存有高低优劣之分。清代张之洞在其编撰的著名《书目答问》一书之《略例》中曾开门见山地说道:“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遍举既嫌挂漏,志趣学业亦各不同,因录此以告初学。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首先,版本学对于为文治学不可或缺。进行学术研究,势必要参考和依据各种图书文献,而任何一种图书文献,如果不知道它产生的时地,不了解它出版制作的情况,不明白它的源流、演变、真伪、优劣,那么它就不能用来作为参考依据,否则研究的结果或结论就不能令人信服,甚至可能造成误导。学术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慎择版本,借助版本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辨识精善粗劣,鉴别真伪正误,从而避免以误为善,或以讹传讹的现象,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立在真实、准确、可靠、科学的基础上。

在人类已有的古籍图书中,有一种特定类型的书籍,便是工具书。这些工具书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和承载,也是后人读书治学的必备工具。显然,对于今天的高校年轻学子,无论是为文治学,还是触摸古人的思想情感,在对古典文献的解读过程中,都会涉及对工具书的查找和利用,而在讲求效率和质量的今天,能快捷地使用各种工具书尤为重要。

首先,工具书是读书治学的必备工具。工具书曾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案头顾问”与“良师益友”,纵观人类历史,历代学者都极其重视对工具书的编纂和利用,不争的事实是,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曾产生了众多的工具书。在研习民族传统文化、研读古代经典的当下,工具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更好地借助工具书,当代学子首先要了解中文工具书的基本种类,每一类工具书的基本功能,某种工具书的主要排检方式等。比如,就功能划分,中文工具书就有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等诸多种类;就排检方法而论,主要有字顺法、分类法、主题法、时序法、地序法等,而每种排检法中,又有很多具体的检索方法。只有掌握了工具书的这些基本常识,遇到问题时,就会有的放矢,选择合适的工具书、依据合适的检索法来查找资料,解决疑难,从而提高读书治学的效率。

放眼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提高现代人文素质,人们常提国学,倡导传统文化。显然,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是指研究中国传统的学问,实际上可用以概括全部中国古代学科,传统正是把古文献学包括在国学之内的。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证明,古文献学不仅属于国学,而且是国学的基础,是国学之根。读书治学要有根,根深才能叶茂,当代学子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充分认识到古文献学的作用,高度重视对古文献学的学习。

通知提及“为贯彻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全面总结考试内容改革成果,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为实现2020年高考改革目标做积极准备,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升教育考试质量的重要举措。

也就是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考试中心组织专家修订、审定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对2017年高考各科考试知识点均有删减,值得每位备考考生注意。

修订基本原则: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提前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

主要修订内容

一、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今年高考前就提出,高考试题要增加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价值准则的理解。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汇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高考命题中,各学科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

如语文、政治等科目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在数学和理科综合等科目中,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如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二、完善考核目标。

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考试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在考试说明中对各个考核目标进行具体解析,并补充试题样例,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要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复习备考。

一、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四大名著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它能为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我国的名著里,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要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三、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要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却鲜见传统文化的身影。固然由于升学压力,可教育的终极目标能让步于升学吗?为此,在高中语文课堂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诚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天文、地理、宗教、历法、科举、钱币、习俗、书法等,无所不包。高中语文课肯定不能做系统介绍,也不能做深入挖掘。那是大学甚至研究院的职责。中学阶段,只是要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对常识有所了解,不至于浑浑噩噩。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这些语句无一不在提醒教师自己要有所积淀。当下教师的状况却是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对有关常识知之甚少,只是满足于在大学里学到的一点皮毛。再者这块内容属于考试的范畴,教师对此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其实,教育是教书育人,不仅仅是应试。难道我们忍心看到煌煌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出现断裂吗?不能。为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重拾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笔者案头就散落着《论语》《菜根谭》《阅微草堂笔记》等,闲暇时翻翻,给自己增加点营养。只有这样,在讲授时,才能有底气,才能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引导学生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语文教师要杜绝学科本位思想

语文,就是纯粹的语言文字吗?不是。生活即语文。文化呢,有个比喻说的好,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有人可能就要说了,语文和文化关系不大啊,倒是政治课里有个“文化常识”模块,看来文化是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其实不然。语文教师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文史哲不分家,传统文化教学并不是单纯哪个学科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师要和政治、历史教师一道,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出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不能推卸责任,要把传统文化教学当做自己的教学任务,要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如此,学科之间的隔阂没有了,文史哲在同一个层面上得到了交汇和融合,这才是语文大课堂。

三、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

语文课堂知识传授,无论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一个课堂上完成的。它的样本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相当于传授传统文化。

1.创设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绝大多数靠课堂,只有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张贴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课前可以印发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兴趣。这样,课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息就浓厚了,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2.构建师生交往交流的平等平台。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着力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完成教学。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身教,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3.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挖掘文化价值。中学语文教材经过几代人的筛选,留下的大多是经典之作,尤其是古诗古文,它们往往承载着厚厚的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师要立足课堂,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比如《论语》中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里“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积极入世态度等。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就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涵泳体会,进而受到震撼和熏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THE END
1.最民族的图案蒙古族哈木尔纹蒙古族图案以一种鉴别民族属性的视觉符号,无处不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美的存在。那龙卷纹、犄纹、盘肠纹、行云纹,以流动的线https://www.meipian.cn/4zba02tt
2.图案艺术的精髓蒙古纹饰内蒙古民风民俗内蒙古旅游技法多以几何形卷草纹为主,利用曲直线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感情,将直曲矛盾的不同形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 蒙古纹饰 蒙古云纹,蒙语称"哈木尔" 既"鼻子"的意思,所以云纹也称鼻纹。相传古时有人造蒙古包,请工匠在上面贴饰图纹,但对各种图纹的设计均不满意,这时恰巧有一头牛经过,用粘满草灰的鼻子去蒙古包上...https://www.xjlxw.com/hb/nmg/mfms/24967.html
3.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doc龙鼻的图案为哈木尔纹,四周缠绕着卷草纹,呈现出对称的视觉效果。龙具有祥瑞的意义,龙纹图案多表示多福多寿,降福于人。在皮雕艺术中运用龙纹,不仅是神秘的象征,还具有美好的祝福寓意。 在蒙古族传统图案中,哈木尔纹为最常应用的图案之一,又称牛鼻纹,与蒙古族文化图腾有关,具有神圣的意义,经常应用在服饰、...https://m.taodocs.com/p-692262923.html
4.蒙古包的装饰图案蒙古包包顶部的盖毡常常用引人注目的传统的各式云纹(蒙古语称哈木尔图案)和各种变体盘肠(蒙古语称乌力吉占嘎)图案装饰,多用红或蓝布以贴花形式绣制以上各种纹样,远远看去醒目大方,其围毡上部也往往用二方连续纹样,比如回纹图案(蒙语称阿鲁哈图案)等装饰。蒙古包门的木格都是用不同方格几何形体组成纹样,其突出部...http://www.nmgcnt.com/index.php?c=show&id=4601
5.风吹草低见祥纹——对一枚“元宝纹”镂空花钱寓意...笔者所藏这枚镂空花钱,圆穿象征太阳,太阳周围又有五朵彩色祥云萦绕。五彩祥云纹和外郭上连绵的水纹,又喻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嗣绵绵,五畜兴旺;事事如意,生活美满。一切的吉祥和美好,周而复始的伴随左右,充盈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如今,简洁的哈木尔图案遍布蒙古人生活的各个...http://www.jibi.net/news/ZGQBJ/164028108.html
6.图腾在蒙古服饰中的应用如常见于蒙古服饰中的云纹(哈木尔)等自然符号,就是蒙古先民凭借自己的幻想,采用祈求的办法讨得住在这些物体上的神灵欢心,祈福避祸,求得保佑和庇护。这种表现在蒙古服饰中的原始形象图案艺术,体现了蒙古先民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反映了蒙古先民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一种最初理解形式。https://www.zzqklm.com/w/yl/11022.html
7.蒙古族民族传统图案特征浅述.doc蒙古族民族传统图案种类繁多,而且每一种纹饰图案都有一个独特的蒙古语名字,这些名字生动的表现了其对应纹样图案的最初来源。常见的蒙古族纹样图案有:哈木尔(鼻纹)、额布尔(犄纹)和乌力吉疆嘎(盘长纹),汗宝古(圆胜),哈顿水格(方胜),哈那纹(网格纹)等。其中的哈木尔在蒙古族装饰中最为常见,其变换造型也种类...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8/1124/5141222132001332.shtm
1.漫“话”非遗呼伦贝尔新闻蒙古包是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而成的一种适合北方气候和游牧生产的独特民居。 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60/html/361783.html
2.内蒙古日报数字报这一时期的彩绘纹饰多以狐狸、猪、鱼、蛇、凤鸟等动物为原型绘制兽面纹,也把看到的自然现象作为纹饰体现在器物上,如饕餮纹、神鸟纹、云雷纹等,由此可见,大甸子先民已经对现实事物进行了抽象化、艺术化的加工,在这一过程中审美得到了升华,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同在的哲学思想。同时,这些彩绘纹饰和商周青铜纹饰具有...http://szb.northnews.cn/nmgrb/html/2024-11/05/content_49393_244885.htm
3.哲里木版画与黑龙江版画的比较研究科尔沁文化作为第二代北大荒版画作者,从2017年开始,于承佑每年都会来通辽与哲里木版画家交流创作心得,对哲里木版画的历史与现状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在北疆之光·通辽回响“中华韵·通辽融”2024文化文艺创想周活动中,于承佑充分比较了哲里木版画与黑龙江版画不同的发展脉络。 http://nmgtl.wenming.cn/keqwh/202411/t20241107_8715913.html
4.蒙古族图案民间俗传蝙蝠是老鼠变化而成,老鼠食盐,即变成蝙蝠。蝙蝠昼伏夜出,古人便视其为神异。汉语的蝠与福谐音,福是人生幸福如意的统称,蝙蝠图案原是中原民间图案,传人蒙古地区被蒙古族接受并应用很广在家具和马鞍具等用品中常作为装饰图案,视为吉祥之物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彩陶纹饰中普遍用犄纹、哈木尔纹构成的丰富多彩...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08/23/57597931_768895169.shtml
5.蒙古族传统纹样之哈木尔图案的研究蒙古族传统纹样之哈木尔图案的研究,哈木尔云纹,蒙古族,生活应用,民族艺术,“图案”作为一种装饰性语言,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之初,就已出现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它作为人类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由最初的简单符...https://wap.cnki.net/lunwen-1017275601.html
6.花西子民族印象第3年:链接公益与商业的“中国式探索”界面新闻今年,花西子与中国美术学院专业设计师团队进行公益合作,为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的10所学校、3300多名蒙古族学生,带去了具有民族特色并符合现代审美的校服的专属民族校服。 这些专属校服以极具内蒙古地域文化的天空蓝、哈达白为主要配色,巧妙地运用富有浓厚蒙古族特色的哈木尔纹、石榴纹、扣袢儿、坎肩等造型元素,融入了拼接碎...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511691.html
7.传统图形在现代建筑的传承与发展蒙古族吉祥图形讲究图形连续性与圆满,图形是与圆形紧密相连的,构图非常紧凑,而圆形的蒙古包正适合这个特点。蒙古包是草原人民重要的居住场所,白色蒙古包的外部装饰图形非常丰富,蒙古包的外饰跟内饰多以吉祥图形为主。其中,包括哈木尔云纹、盘肠纹、寿纹等具有一定美好的寓意。蒙古包的顶毡一般用洁白的羊毛擀制而成...https://m.cbi360.net/hyjd/20190827/179914.html
8.蒙古包代表的草原文化符号草原上的蒙古包。 围毡和盖毡铺设在包顶和四周,夏天四周的可以敞开,冬天为了保温可以多铺几层。毛毡用绳子固定,讲究一些的会做成花毡,上面布满独特的民族纹样。云纹象征蓝天白云,寓意圣洁与祥和;盘长纹来源于绳扣,寓意吉祥如意;“哈木尔”纹据说是一头牛把鼻子顶在毛毡上留下的痕迹,后来成为蒙古地区流行的纹饰;...http://www.ymmgb.cn/news/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