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起,铁路部门将在全国27个主要高铁客运站,推出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旅客不仅可以订高铁盒饭还可以订购社会品牌餐食。这也标志着中国铁路首次将餐饮服务大门向社会开放。(7月12日《北京晨报》)
图为G801次列车一等座席的乘客在品尝列车提供的餐食。中新社发侯宇摄
●析理
开放经营是观念进步
高铁乘客可订“外卖”了,这无疑是铁路服务理念上一个可喜的进步,也可以说是铁路餐饮经营机制上的一个重要突破。长期以来,铁路餐饮始终处于“封闭式”经营的状态,也就是说,列车上的餐饮供给都是由铁路方自己说了算,属于一种“专营”,乘客基本上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由于列车提供的餐饮大多数是盒饭模式,再加上价格高、口味单一等,这些年来,乘客对铁路提供的盒饭质量和服务一直颇有微词。此次中国铁路总公司承诺,将向社会餐饮企业开放铁路互联网订餐平台,以满足乘客个性化的餐饮需求,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也凸显铁路方面着力改善餐饮服务的诚意。
其实,进入互联时代,任何封闭式的经营都是不受欢迎的,也是难以为继的。中国高铁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高铁大幅提质、提速的环境中,如果配套的餐饮服务还处在传统封闭经营的状态,这显然会影响到中国高铁的整体形象和服务品质。
图为“复兴号”高铁餐车。中新网记者翟璐摄
●建言
公开标准别有限竞争
坐高铁,乘客想要吃饭,除了自带食品就只能在有限的高铁餐食中选购,且价格已经定死,品种也只有这么几种,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现在可选社会品牌,这意味着乘客的选择余地变大了,这是质的进步,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恐怕也只是引入有限的竞争。
今年1月1日起,铁路部门不再执行“15元盒饭不断供”这一规定。要求铁路部门针对多样化需求为旅客提供高、中、低档不同饮食产品。全路对高铁餐食的研发已经有400多个品种,中国铁路餐饮供应不但有10元以上的,还有很多10元以下的,比如饺子、包子、面包等各种餐食供应。这样的规定看起来的确很美,但事实证明,做得不够好,乘客仍然颇有怨言,现在引入社会品牌,这是一种良好的开端,但要看怎么去做。
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品牌不是随意能够进入高铁的“视野”,而是在“开放合作、许可经营”的思路之下操作的,这表明社会品牌首先要获得铁路部门的许可,应该说,事关食品安全,铁路部门也应该依照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对社会品牌进入监管,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但准入的门槛是什么?是卫生条件,还是经营规模?是否符合食品卫生条件的均可以?而对价格是否有要求?更重要的是,决定权在谁手中?如果仍然在铁路部门手中,则不太可能会产生平等的竞争,如果在监管部门手中,才有望实现公平竞争。王军荣
●疑问
怎样送餐需切实解决
目前网络外卖在全国各地城市推广开来,消费者已经完全接受这项服务,很多人养成了网上订餐的习惯,并不存在障碍。而高铁推出网上订餐服务,乃是将网络外卖服务延伸到高铁站,旅客操作起来很简单,根据自己的口味点餐即可,关键是考验高铁系统的服务响应能力。
铁总推出“网上订餐服务”不仅满足了旅客的饮食需求,实现餐饮供应多元化,并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倒逼供应商提高服务水平,以改善整体餐饮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形象。而且,向社会餐饮企业开放铁路互联网订餐平台,也是一次铁路服务互联网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试水,可以增强铁路的平台效应,挖掘更多的商机。
●观察
途中美食让多方共赢
在列车上通过互联网订餐,不仅可以极大地方便旅客,减少自带食物的烦恼,增添旅途餐食多样的选择,更多是能够满足不同旅客的味蕾需求,特别是对一些资深的“吃货”而言,更可以尝遍列车沿线的各类美食,在乘车的过程中这不失为一种特有的享受。
实际上,高铁餐饮搭上互联网,已经算不得新鲜事,早前媒体已有报道。今年春运,上海铁路局就与“饿了么”订餐平台联合推出了高铁订餐服务,收获了较好的口碑。此外在自身餐饮上,铁路部门还推出了8-15元之间的包子、微波水饺、鸡肉卷、面条、三明治等品种,引进了烧鸡、盐水鹅等地方名优特产,旅客可根据喜好自行选择。
当然,在这样一个一年服务几十亿人次旅客的浩大工程中,谁都难保不出什么问题。在没有体验到互联网+高铁订餐产品之前,人们也难免会对餐饮质量、卫生、安全等有所担心,但是在走市场化道路的大背景之下,铁路部门需要用更多更好的服务来赢得市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列车上的餐饮服务会越来越好,在舌尖与脚尖的约会中,实现企业与旅客的共赢。刁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