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11月,中国已是深秋,但南半球的巴西,正在迎接炎夏到来。在里约热内卢蒂茹卡国家森林公园半山腰,建有一座“中国亭”。记者登临时,细雨蒙蒙,雾岚弥漫。不多时,海风劲吹,大雾散去,眼前跃出里约最经典的伊帕内玛海滩,浪花若白练,俯瞰者无不心醉神迷。“中国亭”,正是中国与巴西——北半球与南半球两个大国共同演绎的一部大片的序幕。虽然故事开头带些悲情,但接下来精彩纷呈。大片的魅力,往往正在于此。
因为俯瞰城市的绝佳位置,"中国亭"已是里约标志景点,曾出现在电影《里约大冒险》里。
10月3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蒂茹卡国家森林公园,一名巴西女孩站在“中国亭”内远眺。(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10月3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蒂茹卡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在“中国亭”内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中国亭"的“似是而非”也在情理之中。200多年前,中国茶农的到来开启了中巴民间交往的一线“门缝”。但在中国早期移民的辛酸背后,巴西看到的并非一个清晰的中国。据考证,1812年,受当时迁都里约的葡萄牙摄政王若昂六世之邀,首批300多名中国茶农来到里约培育茶树。王室还特意在里约植物园辟出一块,专门种植茶树,意图打破被英国垄断的茶叶贸易。在中国茶农指导下,巴西种茶业一度欣欣向荣,巴西也成为了继中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产茶国。然而,由于英国在国际市场上万般阻挠,巴西的“茶叶梦”最终破灭。茶叶滞销导致茶园败落,中国茶农顿时失去了谋生手段,思乡心切但无钱返乡,不少人郁郁成疾、晚景凄凉。他们想家却回不去,就开出了一条从茶园到蒂茹卡公园的小路,在如今"中国亭"所在处搭建了一个凉棚,于此远眺大洋,倚柱思乡。1903年,里约市政府为纪念中国茶农建造了这座“中国亭”。然而,上百年前的短暂接触,并没有让中国与巴西这对遥远的陌生人真正熟知,"中国亭"的“似是而非”恰恰是这种认知差异的体现。斗转星移,如今,“中国亭”俯视着的巴西第二大城市呈现出越来越多有形无形的中国元素,“以茶结缘”的中巴之间,出现了更多、更宽广的沟通桥梁。
图为在里约奥运会巴哈赛区拍摄的X射线安检设备(8月17日摄)。
近年来,巴西人对汉语的热情不断升温。10月25日,巴西帕拉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举行揭幕仪式,这是巴西第9所孔子学院,也是孔子学院首次落户巴西亚马孙地区。巴西现在是拥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拉美国家,注册学生近2万名。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巴西人搭建了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丰富了巴西人对中国的认知。通过孔子学院结缘中国,并因此开辟人生新天地的巴西人不在少数。几年前,17岁的圣保罗小伙栎树借助“孔院网络春晚”比赛,获得了到湖北大学学习汉语的机会。后来,因在中国国内一档综艺节目中的桑巴热舞,他一下成了“网红”。与中国的结缘,为栎树搭建了更高的梦想平台。
2015年8月30日,“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巴西预赛在巴西尼特罗伊市葡中双语学校举行。图为选手雷纳塔参加演讲环节的比赛。(新华社记者徐子鉴摄)
随着中巴经贸往来和民间交往的蓬勃发展,中巴结缘的故事越来越多。中国青年音乐人赵可也收获了一段奇妙的巴西缘。赵可对来自巴西的另类爵士乐——波萨诺瓦非常着迷,经常演唱巴西波萨诺瓦大师伊万·林斯的作品。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结识林斯,促成中巴爵士乐的交流与合作。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通过在中国访学的巴西学者牵线,赵可终于得识林斯,后者对赵可大为赞赏,邀请赵可赴巴西合作。共同的音乐理想和追求,让两名年龄差距30岁的巴中艺术家相见恨晚,很快开始了共同出版专辑、举办演唱会的合作计划。与中巴爵士乐合作刚刚起步相比,200年前与茶叶几乎同时走进巴西的中医已结出丰硕果实。日前,华人中医针灸师宋南华被巴西科学、艺术、历史和文学学院授予“终身院士”称号。如今,巴西已有8000多名医学院毕业生从事针灸专科,巴西260家公立医院开设了针灸科室。古往今来,中巴之间的故事宛若繁星。这两个“金砖国家”中的重要成员,这两个举办过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这么远,又这么近……如果说,有形之亭将中巴交流往事重温,那么,中巴民心相通的无形之亭,正在现实的一个个场景里温暖地联接。中巴情缘的大片刚刚开始。(肖春飞、赵晖、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