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初创企业中,中国技术人员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他们认为人工智能(AI)及计算机图形学的知识在日本能派上用场,因此作为AI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随着生成AI的兴起等,日本获得AI技术人员越来越困难的背景下,需要实战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企业增多。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探寻了这些中国AI人员不在AI领域领先的中国和美国,而在日本初创企业工作的原因。
在从事不需要编程知识的“无代码”软件开发服务的FLUX(东京涩谷)担任首席技术官(CTO)的李然说:“中国和美国的市场很大,但竞争激烈,初创企业成功的概率很小”。
FLUX从事面向通过自家网站销售商品等的D2C(直面消费者)企业、根据每天的分析结果,提供容易提高收益的网站设计的业务等。
在日本创业
李然从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中途退学后,在东京工业大学工学系专攻机器学习、深层学习后毕业。看到朋友在美国和中国创业的情况,他说:“我发现(在中美)初创企业大多要么被大企业收购,要么只有技术被模仿”。
李然2018年作为创始成员在日本成立了FLUX。他分析说:“日本的大企业大多不能独立实现数字转型(DX),而委托外部企业开发系统。初创企业正在承担日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拒绝华为内定
在日本,即使员工很少的初创企业也大多从事大型项目的开发。“业务的目的和背景会让普通员工周知,因此觉得有意义”(孙映雪)。
不过,包括初创企业在内,日本的软件开发企业大多采用论资排辈的工资制度。即使技能出色的技术人员进入企业,也不能得到跟成果相应的报酬,因此有时立即就会辞职。这也要求日本企业着眼于员工的多国籍化,建立包括报酬在内,方便有能力的人才工作的就业体制。
中国的人工智能(AI)技术人员在日本初创企业工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具备可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和最新技术运用到开发中的环境。以最低成本迅速开发出产品并进行反复验证的“精益创业(LeanStartup)”模式已经在日本普及。据称,这种模式很容易将自己的想法反映到开发中。
用最新编程语言
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课程、研究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Graphics)的黄宇航,曾在DeNA和初创企业从事过开发工作。他说:“为了快速解决问题,初创企业的工程师会积极配合项目学习新的编程语言”。“可以体验一项服务从开发到发布的全部过程,工程师能够获得成长”。
黄宇航同时指出,日本的大企业“往往会以目前可以使用的编程语言为起点进行讨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21年中国程序员薪资和生活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IT行业工作的58.9%雇员年龄在29岁以下。30~34岁的人占比31.8%,35岁以上的人要少得多,占比9.4%。黄宇航说:“在中国,35岁是一个门槛,过了这个年龄之后,在很多企业都难以从事工程师工作”,而在日本则可以长期从事开发工作。
作为副业在新兴企业进行开发
还出现了在IT企业工作,同时在初创企业从事开发副业的中国技术人员。陈乾峰从中国广东省的中山大学毕业之后,又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目前在日系大型IT企业工作。
他可以通过主业获得足够的收入。但陈乾峰在解释在初创企业从事副业的原因:“新技术在最尖端尝试,有助于自我成长”。
陈乾峰表示,在日本用户人数较多的网购平台中,“有的网站甚至是使用30年前的技术搭建的”。他认为“即使是相对较新的企业,如果更换核心系统的话,负债也会变大”,企业存在继续使用原有系统的倾向。
初创企业可以灵活地改换核心系统。他断言:“通过副业学到的东西比主业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