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当海员时多次到过澳大利亚不同的港口,又跟团到过澳大利亚多个城市旅游,当地的华人导游就曾向我们介绍说,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过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比库克早300多年。回来在网上查证一番,有文记载说郑和船队在1432年下西洋时到达了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只是当时澳大利亚北部土地荒凉贫瘠,郑和没有多停留,因此留下的遗迹很少。
有记载最早移民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叫马赛英,他于1818年来到澳大利亚。那时来澳大利亚的人大多是流放到此的英国囚犯,而马赛英却是驾船自愿来到悉尼港的。他在悉尼远郊的帕拦玛塔买了一块地,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约翰·赛英,意在少受当地人的刁难和欺负。约翰·赛英还娶了一位英国后裔女子为妻并生儿育女。1829年,他在帕拉玛塔开了一家名为“雄狮”的旅馆。如今,他的后代仍居住在帕拉玛塔。帕拉玛塔位于悉尼以西18公里,是西悉尼的市中心,为悉尼地区第二重镇、澳大利亚第三大经济区,是澳大利亚目前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市内华人居民占第一位。
近代到澳大利亚淘金的华人
1851年,在蓝山西部发现金矿之后,来自中国的移民数量急剧上升。到1861年,澳大利亚有3.8万中国人(约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3.3%,属历史最高比例),其中女性却只有11位。
金矿被开采完后,大部分人都回到本国了,有些人则留下来经营牧场和餐馆。19世纪,悉尼最著名的华人是匡塔特(音译)。1859年,童年时的匡塔特来到澳大利亚,1874年,他开始经营茶叶和丝绸的进口业务,他的茶室成了悉尼最著名的聚会地。1903年,匡塔特在其茶室被盗贼杀害。当地人为了感谢他为当地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他安葬在若克沃得大公墓里的英雄墓中,旁边埋着的都是悉尼杰出的市民。
澳大利亚的华人越来越多
20世纪早期,中餐馆发展到了乡镇和大城市的郊区,喜欢冒险的澳大利亚人外出用餐也开始首选他们认定的传统中国菜,如:咕咾肉、鸡丝炒面、扬州炒饭等。
与此同时,种族偏见不断加剧,原因是有人觉得中国人太聪明,夺走了白人手里的工作,抢走了白人的饭碗。1901年,新组建的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其第一部宪法,严格限制来自亚洲国家的移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白澳政策”。白澳政策是澳大利亚联邦反对亚洲移民的种族主义政策的通称。1901年,白澳政策正式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只许白人移居。当时在澳大利亚生活的华人基本只有两类,一类是19世纪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华人后裔,另一类是各国到澳留学的华裔留学生。据统计,1966年,全澳华人为2万多人,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0.23%。
在“白澳政策”下,大部分华人忍受不了欺压,被迫离开澳大利亚。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取消了“白澳政策”;1974年,澳大利亚政府宣布新的移民政策,即全球一致,无人种、肤色或国籍之歧视。自此,澳大利亚开始接纳大批华裔移民。上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陆续收容来自越南、柬埔寨、老挝的印支难民约8至10万人,其中有一半是华裔。1994年,澳大利亚政府给予1989年6月20日以前抵澳的3.6万中国大陆留学生居留权,当年,全澳华人人口超过40万。随后,这批留学生申请家人到澳大利亚,在几年间,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移民总数约15至20万人。此外,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合法或非法移民。2000年人口普查时,澳大利亚华裔占3.37%,而到了2016年人口普查显示,澳大利亚人口突破2440万,华人人数达到121万,占20.16%。
多领域发展的华侨华人
近几年来,澳大利亚继续加大移民力度,实施招才纳财的政策,更多的中国留学生转变为澳大利亚新移民,由临时居住变为永居,并在这块陌生的土地站稳脚跟,安居乐业。他们大多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用自己的辛苦所得,买房子、换新车,以及调整自己喜爱的工作。
澳大利亚的华人孩子每天在校、在家使用两种语言,受到两种文化的熏染。如果说,他们的父辈来澳大利亚后虽经努力奋斗仍不免常有“边缘人”的感觉,这些孩子却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别无选择”地成为两种文化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