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宁:澳大利亚尊重华人的壳,不接受华人的根?
2017-05-2311:56
黄博宁作者
香港浸会大学硕士,北京、香港、悉尼三地媒体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黄博宁】
事件在留学生圈传开后,中国驻墨尔本领事馆向校方表达关切。莫那什大学撤回测试题目,将老师停职,强调个人做法不代表学校观点,对事情的发生表示道歉。
偏见未消但中国影响力大增
先说这次的莫那什大学的试题争议事件,不论题目偏颇与否,随堂测试的10道题,有一半涉及中国,本身就是中国影响力的体现。
澳大利亚高校对中国的研究,起步晚但发展水平非常迅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都设有中国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发表的关于中国研究论文的数量,长期居世界前三。澳大利亚高校从事中国研究的专家有400多名,涉及中国省份研究、军事研究、少数民族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近现代史研究、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研究等方方面面。
但即便如此,仍有澳大利亚人对中国停留在旧观念里,视野偏狭盲目自大。莫那什大学的测试,引用的是香港《南华早报》2003年的报道。《南华早报》算得上是中国的英文报纸中国际信誉最高的一家,然而用一家媒体10多年前的一篇报道代表整个中国,很难说不是以偏概全。作为大学的老师,基于单一的论据教导学生,有失庄重。
澳洲本地的主流报纸,对中国的报道频率高于欧美国家。可内容不是中国人如何抢了本地的饭碗和资源,就是中国富豪在本地如何奢侈等等。澳洲本地人去过中国的不多,不少人却知道中国重男轻女、西部的贫穷和落后,甚至能详细引述报纸的内容。这样的现象和看法,虽不宜简单否认,但真正有风度的国家和民族,对别人的弱点和短处都怀有体恤和同情之心,而非拿去意淫自身的满足感。
打铁还需自身硬华人还要再努力
澳大利亚从20世纪初至70年代一直实行“白澳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开放中国大陆移民,这一数量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幅增加。在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华人的身影无处不在。莫那什大学这位老师的题目,让留学生感觉是生活在了假的中国。反过来,有时候生活在澳洲,地道的中餐和众多的华人社区,也会让人感觉是出了个假国。
国人移民澳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在国内是高素质人才,觉得国外“生活会更好”,“为了子女”等等而移民。有些是蓝领,在国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通过中介付费移民,在缺乏蓝领的澳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当然,还有部分是达官贵人,选择澳洲投资移民。
澳大利亚是传统四大移民国家之一,以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社会廉洁、福利良好著称。在某些榜单中,移民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美国。澳大利亚比母国好,是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否则,移民为什么还来呢?澳大利亚很容易为同根同源的英国和新西兰找到理由,前者是气候不好,后者是机会不够。而对于不是同根生的中国,就没有这么宽容了。这种双重标准得出的结果就是:中国移民越多,中国就越不好。
这些年,中国人给澳洲社会两个特别深刻的印象。第一,中国人精明有钱,特别喜欢买房。由新老移民、海外投资军团组成的庞大华人群体,购房动力远远高于本地人。不但如此,中国人还特别会炒房,低买高卖,不知不觉好多套。据最新数据统计,2012年中至现在,悉尼的房价增长了45%,本地人将此怪罪于中国买家,9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限制海外购房者。
第二,中国人“素质不够”。比如某些人在餐馆吃饭,在收工之时要求加菜,服务生指出厨房已打烊;也有不少菜品没吃完,饭店不提倡浪费……不想善意的提醒被顾客解读成了嫌弃他没钱而大闹一番,观感极差。再有,本来澳洲买房送车位,可中国买家多了以后,中国代理也逐渐增加。代理学来了中国的套路,车位和房子分开卖以此创收,连带着澳洲本地代理跟着学,本地买家也连带“遭殃”。
财大气粗、缺乏礼貌,是本地人切身感受到的华人形象。也许这些人在庞大的群体中只是少数,但也足以毁坏整体形象。素质层次不齐的留学生和游客,又加深了这种印象。打铁还需自身硬,想改变这种形象,国人确实还要下功夫。
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舞龙活动庆祝中国新年
尊重中华文化的壳却不能接受根
澳大利亚一直强调了解亚洲(Asialiteracy),但对亚洲、对中国的了解仅停留在语言、文字和艺术上,缺乏对中国文化以及精神内涵的了解,有时甚至过分渲染差异,这实则是基于种族、文化的歧视。
在澳大利亚,中文是社区语言而非外语。中国人集中的银行、药房会配备讲中文工作人员;公立图书馆,有相当数量的中文图书;政府的中小学,很多允许母语非中文的孩子,学习中文为第二外语。这些尊重华人及其语言的做法,特别值得赞赏。不过,如果问中国人或华人,有没有受到过当地人或是白人的歧视,答案多半是明面上几乎不存在歧视,暗地里不能说没有。
再比如,几个白人走入西餐馆坐下,看到来了一个华人服务生,起身走人换到了另一张由白人服务生负责的桌子上。实际上,这位华人服务生出生在澳洲,英语是母语。
澳大利亚对华人的特点有清晰的认知。如华人崇尚教育、尊重长辈、性格内敛、不善运动、不问政治等等。这样的形象往往被贴上标签,并与热爱运动、强调自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澳洲主流精英形象区隔。华二代想更好融入“主流社会”,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向标准靠拢,从而抹掉因华人长相而贴在身上的标签。实际上,区分“主流”与“少数”,强调不同,而非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髓,相互借鉴融合,本质就是一种歧视。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华人父母几乎都把孩子送入中文补习班,可无论如何强调,华二代都不太重视中文,即便在公开场合能讲中文也不愿意讲,生怕显得与白人不同。他们大多数能进行简单交流,但流畅表达者不多,能读写者更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都没学通,文化自然断代。大部分移民二代,除了相貌是华裔,精神与白人基本无异。第三代只能说有华人血统,难再说是龙的传人。
从另一个维度看,从政是融入主流社会最高指标。苏震西、黄英贤、王国忠是澳大利亚有代表性的华人政客。苏震西生在香港,17岁移民澳洲,是墨尔本首位华裔市长。黄英贤出生在马来西亚,中澳混血,8岁移民澳洲,是第一位亚裔女性参议员。王国忠也生于香港,中学毕业来澳洲读书,现任参议员。三人的共同点在于,都来自东南亚或香港,从小所接触的语言文化及教育背景与同属英联邦的澳大利亚,具有很高的同质性。
王振亚
中国大陆的移民中,2014年来自南京的王振亚当选参议员。他曾为中国政府在南中国海的行动辩护,也有一些其他亲北京的言论,被本地指为超出主流意识的极端论述,2016年连任失败。除此之外,去年还有两位内地背景的候选人代表工党竞逐参议员,不过尚未成功。
澳大利亚可以接受华裔政客,前提是必须完全拥抱自由民主人权的一套完整的西方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可以容许一些华裔文化成分存在,如长幼有序等等。若是在西方价值观之外,还存有不同的中国价值观,则还不能真正被接受。看起来,中澳之间的交流还是需要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