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向我们走来的“后疫情世界”是百年变局的重要篇章,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第二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世界上首个成功和平崛起大国的姿态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几乎所有关键工作都需要在这个“后疫情世界”所酝酿和呈现的变局当中推进。
四大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
总体看,从社会运行和跨境交往方式,到国际格局、全球议程和世界经济,疫情改变了许多,中国既要对可能袭来的复杂情况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又要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在我们即将面对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当中,最主要、最紧迫也是牵动面最广的有四个。
一是境内外“接种和免疫落差”“修复和开放落差”继续拉大。疫情的反复、病毒的变异和社会冲击效应的堆叠,将使得中国“独善其身”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成本越来越高,保持抗疫成果和恢复对外交往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防疫政策面临的调整压力也会逐渐增大。
二是内外经济改革攻坚与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并行发生,交互作用。中国的市场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诸多挑战,结构性调整压力沉重。“共同富裕”改革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需要长期、复杂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落实“双碳”目标任务也很艰巨。
三是中美关系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是来自美国的遏制与围堵的压力。
美国从中东、南亚抽身,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将对中美关系和国际局势产生深远影响。目前看美国的“转身”并不顺利,加上其国内积弊复杂难解,处于“战略透支”后的“战略过载”状态,拜登政府需要同时处理包括疫情、阿富汗、经济、两党关系、南部边境非法移民激增等多重麻烦甚至危机,其支持率一路下滑,必然对2022年的中期选举造成影响。种种预测显示,共和党将重夺国会众参两院的多数党地位。这种状态固然延迟了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审议进程,但中长期看美方会更多迁怒于中国,其对华政策可能朝更强硬的方向调整。今后的中美关系,暗礁密布、荆棘丛生,要想实现稳定可控可预期困难重重,两国在经济和非传统领域的合作也会因传统领域内竞争性和对抗性的加强而难以顺利开展。
中国要有“穿针引线”的意愿、智慧和行动
必须看到,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尽管支撑这个主题的因素不断发生复杂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秩序的基本平台仍在运作,国际社会反对战争、主张合作、要求加强全球和区域治理的需求仍然强劲,中国总体实力不断扩大的基本趋势还在发展。这是我们在“后疫情世界”里和平发展好自己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主要机遇所在,而其中最大者便是我们自己把握世界大势、塑造周边环境、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经验值和能力值还在不断提高。
习近平主席指出,“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他也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正阔步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的征程上,要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我们的总目标,一切工作、所有议程都应该也必须服从、服务于此。
以此为前提,需要强调战略定力和大局观,守护好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需要对议题进行排序,明确主次关系,对要紧问题主动出招、善于预置、争取破局。当下最关键的还是稳定周边,并在周边以更大力度促发展。也要在世界范围内把朋友尽量搞得多多的,尤其要争取东盟、拓展非洲、稳住欧盟,扩大共同利益、修补共同语言。
中国需要与外部世界保持和平合作的关系态势,外交政策的目标是服务于国内的发展需求,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和维护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领导人申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的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不追求一枝独秀,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
面对美方的重重围堵压力和单方面炮制的竞争叙事,中国没有妥协退让的余地,唯有据理力争、坚决斗争,特别是在事关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一贯重视处理好、发展好对美关系,愿与美方妥善管控分歧,携手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包括共同引领世界应对关乎人类福祉的全球性挑战。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与拜登总统视频会晤时指出的,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中美两国应当既办好各自国内的事情,又承担起应尽的国际责任。中国领导人已经明确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现在的任务是着手推动双方围绕这些原则探索新的战略框架,包括如何相互做出战略保证,在此基础上争取形成中美在同一国际体系内和平共处的新范式。
中国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变量之一,不仅通过自身变化塑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直接地承受外部世界变化的影响。中国希望把自己变化和拓展中的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嵌入国际秩序,世界也急切希望了解日益强起来的中国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因此,中国与世界加强相互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从为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做和能做的事情很多,全社会应当进一步动员起来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舆论场注入更多中国作品、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