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之滨的广东深圳,无人机穿梭在高楼大厦间,为忙碌的上班族送外卖;在长三角西翼的安徽合肥,无人机承担血液运送任务,时刻待命参与医疗救援;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新疆库车,无人机按照预设航线飞行,助力小麦施肥增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哈尔滨,大型无人直升机产业基地开工建设,总投资达25亿元……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工信部赛迪研究院4月1日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为33.8%。预计到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低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协同管理不到位、安全监管待提升等诸多问题,亟待划重点、破难点。
布局:多地跑步入场
当前,低空经济产业正处于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各地区正加快布局,发挥集聚效应,竞相加速构建低空经济产业的创新生态。
重庆市委军民融合办副主任吴杰表示,重庆将通过构建系列低空消费场景,拓展新兴消费业态,扩大低空消费市场,培育具有重庆特色的低空文化,着力打造集场景应用、研发制造、保障服务为一体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持续推动重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依托,突破无人机飞控系统、动力系统、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做大做强无人机产业,推动其在物流、农业、测绘、电力巡检、安全巡逻、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当前,深圳正先行示范,引领低空经济新潮。在这背后,政府敢闯、企业敢投、人才敢干、市民敢用共同激发了低空经济领航起飞新动能。
今年2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3月14日,深圳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
作为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安徽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特别提出加快合肥、芜湖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建设,拓展低空产品和服务应用场景。
来自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的数据显示,目前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以合肥、芜湖为双核,安庆、六安、宣城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低空经济规模突破400亿元。
“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产业可以助力低空经济发展。”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处长陈思说。
四川是全国首个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省,以低空改革试点推进低空运行管理机制创新,组建协同运行中心,简化审批流程。在成都试验区,低空飞行从此前飞行前1周就要申请,缩短到现在飞行前1小时报备即可。
在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斌看来,工业无人机要发展,关键是要能飞起来,因此空域审批至关重要,要优化完善空域使用审批程序,提升低空空域使用的便捷性。
配套:尚处起步阶段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整个行业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点。
2月27日,一台名为“盛世龙”的电动垂直起降载人航空器(以下简称eVTOL)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起飞,飞越珠江入海海湾后,在珠海九洲港码头降落,完成了全球首条跨海跨城eVTOL航线公开演示飞行。
在发展低空经济过程中,政策法规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在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层面,虽然各地策略各有侧重,但主要还是聚焦在低空制造方面,而鲜有在低空基建、低空飞行保障以及低空运行保障上发力。
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姜春水认为,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但我国低空经济尚处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提升保障措施。
同时,低空经济作为一个涉及航空、交通、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其健康发展离不开跨部门、跨行业的政策协同与法规支持。然而,目前低空经济领域存在诸多模糊地带和空白区域。
发展低空经济,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表示,起降、通信、充电等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提案》提出,将管理服务平台、通信基站、飞行场站、通航机场等纳入国家新基建重点发展领域,组建全国性的低空飞行管理服务数字化统一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区域性平台。
以低空通信为例,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随着低空飞行器智能化水平提升,高带宽通信成为确保飞行数据稳定传输关键所在;城市建筑密集导致卫星导航信号易受干扰,实现低空感知困难重重;高频次和高飞行密度,亟待导航模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表示,目前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还面临空域资源申请繁琐、政府部门职责不清、飞行服务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
破题:从“场景+”出发
“各地发展低空经济要因时因地制宜,不要‘一窝蜂’地追热点。”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表示,“不同地区发展步伐可以不一致,基础好的地方可以先行发展,其他地方重点在于应用场景推广。”
如何让低空经济行稳致远?在记者采访中,众多专家给出答案:在政策法规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备的情况下,各地应因时因地制宜,及时总结推广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经验,制定高效合理规范的通航空域飞行审批制度,加快空域管理改革,继而从“场景+”出发,进一步探索低空领域应用场景,在实践中不断验真、验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沈映春表示:“低空经济发展应始终以多产业领域拓展与多元化场景应用为方向,通过不断强化低空产品在旅游娱乐、物流运输、城市管理、交通出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产业融合应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也有利于我国低空应用场景开发。”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通用航空系主任、研究员吕人力认为,不同应用场景对航空器载重、航程航时、运行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不同,需要完整的生产力转化过程。
在吕人力看来,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蓬勃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低空经济正由制造出口驱动向场景运营驱动转变,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
杰能科世CEO兼创始人孙忠良同样认为,建立和完善低空服务系统迫在眉睫,需通过增强飞行监控和航线规划,构建地面交通的空中交通体系和空域的分层管理,实现低空空域有序开发和利用。
“低空智联网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应运用新一代低空通信、低空定位与低空空域图建模等技术,将低空空域建设成类似现代地面交通的空域网络化指挥与服务系统。”北京大学空天信息工程中心主任程承旗说。
低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新领域,具有较大潜力,有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新引擎。正如沈映春所述,“政府应积极提供低空经济产业与传统产业主体的合作平台,以便更好地拓展低空经济场景应用,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作用”。
投资机会
航空制造产业链:包括无人机整机制造、航空发动机制造、航空电子设备制造等。这些领域的技术门槛较高,但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投资主线的日益明确,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低空经济领域的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无人机、航空制造、航空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
政府的政策支持: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低空经济的发展。这些政策包括提供资金支持、优化监管环境、推动技术研发等,为低空经济领域的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完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也在加速。无人机、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产业链的完善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