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孕育万亿级市场的“低空经济”持续火热。工业级无人机、航空级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分体式飞行汽车、共轴无人直升机等概念层出不穷,“低空经济”也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引发投资热潮
“低空经济”产业主要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目前企业在“低空经济”领域投资集中于物流配送、农林植保、无人巡检、文体旅游、消防救援、交通运输、医疗救援等方面,“低空经济”领域已经在无形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就在8月,小鹏汇天获得1.5亿美元B1轮融资,用于飞行汽车研发、量产以及商业化;吉利沃飞刚完成B+轮融资;宁德时代携手峰飞航空开启航空电池的研发,广汽也将目光聚焦在了该领域。
“‘低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低空通航法律事务部主任韩笑天说。
“低空飞行”乱象多
近年来,无人机逐渐成为大众出行、娱乐的新宠。然而,无人机给人们带来便捷和乐趣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法律问题。无人机“黑飞”引发的偷拍侵权、干扰航班、失控伤人甚至危及国家安全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据了解,“黑飞”是一种俗称,不经过申报和审批的无人机飞行,都属于“黑飞”范畴。2023年,河北省廊坊市有无人机“黑飞”致国防战备资源损失,涉事方最终被判赔偿12.19万元。
对此,韩笑天表示,“黑飞”行为既危及国家安全,也对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是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的首部专门行政法规。条例明确划定了禁飞区域,并要求无人机进行实名登记和飞行审批,这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将迈入更安全、有序、规范、完善的发展阶段。
“100%通过,快速拿证,零基础入门”“1000元体验0基础开真飞机”等信息在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
近日,记者以学员的身份咨询了某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运动执照一共带飞30个小时,最快一个月就可以学完。如果一周飞两到三次的话,大概要三四个月。如果学员30小时飞完还未达到考核标准,需要补充训练。
在社交平台上也常见一些学员吐槽培训公司收费高,甚至还存在卷钱跑路的现象。有媒体报道,2023年某飞行俱乐部突然开出远低于市场价的航照培训,以4万元的价格割了一波“韭菜”,一同被骗的还有几百个学员。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该飞行俱乐部竟然在北京、苏州都有连锁俱乐部。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场地费用、人员工资使得培训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培训机构跑路通常情况下是经营不善,不得不终止运行;但也存在一部分“割韭菜”,卷钱跑路的现象。他认为,“低空经济”目前还在试水阶段,所以存在乱象。他同时叮嘱,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不要相信连锁机构会有保障,有的培训机构倒闭了,会换个城市重新再开一家,还是要仔细查询该公司及其教练员的资质,签合同时更要谨慎。
健全“低空经济”行业标准
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描绘了“低空经济”全景图。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是“低空经济”的四个核心板块。
据统计,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达33.8%;今年上半年新注册无人机近60.8万架,持有现行有效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无人机企业总数超1.4万家。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低空飞行安全、隐私保护及非法使用等问题日益凸显,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构成了新的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发展“低空经济”,肯定了“低空经济”的新兴战略产业地位,“低空经济”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截至目前,地方各级部门发布了众多有关发展“低空经济”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在贯彻和执行中央政策,促进和繁荣本地“低空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至少有29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3月,“空中出租车”首飞成功,让深圳到珠海航程仅用了20分钟,而载人飞行预计2026年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