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着“初级农产品”的药材,被直播间夸大为能治多种疾病的“神药”;身着白大褂的老人,配合着主播在一旁称药、打包;将医疗词汇拆分重组成新型营销话术,以躲避违禁词审查。近期,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养生类账号活跃在网络直播平台,违反国家规定暗中或违法“行医”,真假难辨,扰乱市场秩序,给消费者和患者带来危害。
暗中开“中药方”功效存疑
记者在某直播平台看到,主播举着一袋名为“散结汤”的产品介绍道,“家人们,只要你身上有囊什么肿、息什么肉,疙里疙瘩、鼓里鼓包,不管在甲上的、肺上的、前胸的、后背的、胳肢窝的、四肢的,通通都可以把咱们的汤汤喝上,拍2号链接6大包30次。”
其间有多位网友描述自己的症状,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经过主播的“诊断”后,都推荐了同一款产品。
直播间内正在宣传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神药”。
在另一个数百人的同类型直播间,主播不断重复着产品的“万能”功效:额头热热的、嗓子咳咳的、阿嚏阿嚏的,全家人都能喝,放心喝,这款已经卖出8万多单了。当记者提问“不需要医生把脉诊断,就能直接开方子吗”,随即显示已被对方拉黑并“踢”出直播间。
而在一个名为“XX堂养生”的直播间,除了主播之外,还有一位穿着白大褂的老人一言不发地称药、打包。主播表示,自己跟着这位老前辈在线下做了7年的“姨妈汤”,专注于女性健康,有淤淤、堵堵各种问题的,先拍个10包带回去。
当网友在公屏上提问“是中药配方吗?”“老前辈是医生吗?”主播马上回应说,虽然写着“初级农产品”,确实是“中中”配方,这位老师也是“医医”“doctor”,是有证的,但是不能给你们看,要被封号的。
监管不足带来多重隐患
当前直播平台“开药方”、售卖中药材存在多重违规行为,同时暴露了监管审查方面的漏洞,不利于中医药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类“千人一方”的中药方被直播间网民质疑。
——违规直播卖药,夸大治疗效果。2022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提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医生直播带货是违规行为,假借医生之名直播行医卖药更是违法行为。”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胡兰贵说,直播间卖药号称“一人一方”,实则“千人一方”,盲目吃药对身体有很大危害,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需要辨清寒热、对症下药。
——平台监管缺位,资质把关不严。受访业内人士表示,一些直播平台规定,禁止发布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包括国产、国外药品,但对于商家有意偷换概念、挂羊头卖狗肉等行为,平台监管并不严,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导致更多不法商家和个人有了可乘之机。
需多方合力治理直播“行医”
直播平台监管不到位,商家打“擦边球”躲避审查,患者病急乱投医,多种因素导致了互联网直播间里的“行医”乱象,其治理也需要多方合力。
患者购买服用直播间中药材后的评价。
监制:卢刚|责编:雷琨|校对:张慧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