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贝壳社的邀请,让我谈一谈互联网医院。
当前的三类互联网诊疗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在互联网上面做诊疗,我们究竟可以做什么。
在互联网做诊疗有几种方式,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类,B2C、B2B、B2B2C。这三类互联网诊疗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B2C也就是说医院或者医生、平台通过互联网对患者进行诊疗。B2C目前做得最多的轻问诊,因为这是医院或者是医生,特别是医生直接针对病人。如果是真的做轻问诊的话还算可以接受。但是,现在在互联网上有一种B2C不是做轻问诊了,它的是真正地做互联网诊疗,也就是B2C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对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以前也从来没有对他做过检查的新病人,通过互联网工具进行初诊,这个做起来是需要审慎的。B2C的第三种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对你自己看过的病人进行复诊,这种方法还是相对比较可靠的。
刚才讲了B2C,也就是医生,或者是平台上的医生,或者是医院的医生,通过互联网对患者进行诊疗的一种方式。
我们再看B2B,这其实就是以前我们所谓的远程会诊,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所谓的B2B,也就是说,医生对医生,也就是同行的咨询,这个是非常可靠的,因为两家医院之间有很好的联系,同行之间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把病人的资料传来传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病人进行咨询或者是诊疗,是比较可靠的。
第三种方式是B2B2C,这种方式也就是说这两家医院之间有合作关系,医生不是直接面对病人,医生对面是另外一个医生,他的身边有病人的,这样的话,在同行的边上是患者,向同行进行请教会诊,这就比较靠谱,因为一个上级医院的同行告诉另外几个下级医院的同行,你向我提供病人的病史,化验检查的资料,我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什么情况,你再问问他具体情况怎么样,你再对他进行检查,进一步地把他的片子和化验报告给我看,看了以后,我初步判断是什么,然后你再问一下病人,让这个病人把某个部位的检查做一下。所以这种B2B2C是比较可靠的。
在这三种方式当中,B2B与B2B2C是可靠的,B2C是有一定问题,轻问诊还可以,初诊要审慎,复诊是可靠的。所以这是目前我们通过互联网诊疗可以做的一些内容。
互联网医院究竟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第一个,改善就医体验。患者不要到医院里排那么远的队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可以改善我们的就医体验。
第二个,提高医院就诊效率。这是大家非常明确的。
第三个,解决大小城市之间的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它可以使得大城市的资源可以通过非常有效但不是那么昂贵的方式覆盖到一些小的城市,甚至于农村。但是真正的医院里的整个就诊环节、医疗质量这些最核心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所谓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院是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的。
当前许多互联网医院是“挂羊头卖狗肉”
我们再看一下互联网医院的现状。目前的互联网医院的情况有些混乱,特别是今年,所谓的“互联网医院”此起彼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在讲成立互联网医院,不是中国第一家,就是南方第一家,要么就是杭州第一家,要么是宁夏第一家,到处都是“第一”。但是你真正地看这些所谓的互联网医院,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的互联网医院是“挂羊头卖狗肉”。
除了不少的互联网医院是“挂羊头卖狗肉”之外,关于互联网医院是什么,什么是互联网医院的定义大家也没有一个共识,现在对于互联网医院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叫“互联网医院”,有的叫“网络医院”,有的叫“云医院”。听上去都是“高大上”,但是真正去看,能够把互联网的精神贯彻到互联网医院中的机构真的少之又少。
如果我们要对目前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分类的话,大致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互联网公司驱动的。也就是说,这种互联网医院是由互联网公司成立的,动员医生作为个体参与,或者和很多医院合作,诊疗会产生费用和收益,收益可以分成。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先知先觉的大的三甲医院也在这么做,也在申请互联网医院,也在实践。但是真正的主流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参与的不多。因为它根本没有这个动力,它不做任何的改进。它的态度还是这么牛,效率还是这么差,排队还是要排这么久,但是病人还是蜂拥而至,还是要排很长很长的队。很多非常著名的大型三甲医院尾大不掉,他们没有这个动力做互联网的医院,也没有动力去做服务和管理的改善。当然也有一些大的三甲医院已经有非常好的互联网意识,已经开始在做很多互联网的应用,推进整个医院的管理和服务的改善。
无论是互联网公司驱动成立的互联网医院,还是公立医院成立的互联网医院,其实还是有些政策壁垒的。从医疗机构管理和行政的角度来讲,成立一个互联网医院应该有牌照,所以牌照也是一个稀缺资源。
第一批拿到互联网医院的还是广东和浙江这两个省份。在全国的医改当中,这两个省份基本上是走在前面的,不仅仅是在互联网医院的牌照的审批,还是在其他方面,所以这两个省份占有非常好的先机。
最近到处所谓的互联网医院中,其实有些根本没有互联网医院的牌照的。理论上讲,成为互联网医院的话必须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是其他的部门给出的一个牌照,可以让你在网上进行诊疗,开电子处方。如果没有互联网医院的牌照去做这些事情的话,按照目前管理的要求和行政法规的话,是不符合规矩,是有一定的政策风险的。
大医院、大医生缺乏参与互联网医院的动力
我们再看一看最近比较火的互联网医院。首先看一下乌镇互联网医院,大家都知道新闻,2015年12月7日,在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实验区成立了乌镇互联网医院,号称我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那就有点奇怪了,不是说中国的第一家互联网医院是在广东诞生的吗?两年前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那它算什么呢?如果乌镇互联网医院算第一家互联网医院的话,广东算第几家呢?第零家吗?当然,你可以这么说,广东的那家不叫互联网医院,它叫网络医院,好吧,如果你坚持这么认为的话,我只好同意你这么说。其实,从本质上讲,网络医院、互联网医院、云医院,大家讲的是同一回事情。
乌镇的互联网医院从本质上是真正能够按照大家想象的做的一种互联网医院。从报道的角度来看的话,他们是真正的拿到牌照了,他们是真正的可以让全国各地的医生在网上注册,作为第二执业点,对从来没有见过的病人进行诊疗,甚至开出电子处方。有牌照,有医生入驻,可以对病人可以进行诊断,然后可以开出电子处方,这个处方可以跟几个商业的医药公司合作,配送到患者家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互联网医院的标准,因为有了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实验区的先机,所以乌镇互联网医院目前的确在所有的互联网医院中占有非常好的先机。
另外一种方式我知道他们在做,即和公立医院合作,我给你开一个窗口,你的医生可以入驻,你可以在网上对病人进行诊疗,然后和医院进行分成。
说完互联网医疗公司开的互联网医院,我们再看看几个大的三甲公立医院,因为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很多真正的大的三甲公立医院也在参与了。
举个例子,浙江的浙大一附医院,他们也成立了互联网医院。他们成立了互联网医院之后入驻的都是自己科室的医生,有患者要就诊的话可以走网上的流程,医生能够做正确判断的话,就给你初步的处理,如果觉得你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可以在网上预约你来做相应的检查,根据化验报告,再做进一步地诊疗。他们线上的收费和线下的收费是差不多的,这样的话,医院自己的医生在自己的互联网医院上对病人进行诊疗,理论上来讲可以提高效率,病人可以减少跑医院的次数。
上述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论上的风险,因为你的诊疗过程是在网上做的,不是面对面的,无法“视触叩听”,所以病人的初步检查或者是进一步地其他检查无法做到,所以理论上会增加一定的医疗差错的风险。但是,我相信,像这样的大的公立医院有很好的机制让医生筛选合适的病人做网上诊疗。如果有疑问的话,可能会让病人来医院进行进一步地检查,然后根据医院进一步检查的结果做进一步诊疗,即使有疑问需要到医院就诊的话,也是通过非常好的预约体系帮患者完成。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几个在国内的互联网医院的典型案例,其他很多的好像是互联网医院、网络医院或者是云医院,往往不如这两家做得相对的正规,有些号称互联网医院或者云医院,我知道他们是没有拿到牌照的,而且很多做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院。
真正的互联网医院应该满足三个标准
互联网医院究竟该怎么进一步地发展?什么是真正的互联网医院呢?我个人对互联网医院的定义有几个看法:
首先,这家医院应该不仅仅把互联网当一个工具,挂一个互联网医院的牌子,而是真正地要用互联网精神来重新审视,重新设计整个医院的管理流程、服务流程等。所以我的第一个标准是互联网不是工具,互联网是一种精神,要贯彻到整个医院的所有管理、服务和技术流程当中去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互联网医院必须有牌照,可以在网上进行挂号、收费、开处方做所有诊疗的过程。
第三,所谓的互联网医院不是指仅仅是互联网,其实应该是“互联网+物联网”。要有可穿戴医疗设备,是互联网和智能硬件结合的,这样软硬结合的状态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院。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互联网医院还只是停留在互联网,没有把物联网、可穿戴医疗和智能硬件结合在一起,只是1.0版本。
这是我眼中的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院,当然互联网医院可以是虚拟的网上医院,也可以是实体的,其实最好应该是虚拟和实体相结合,这样的话,才能够让那些可能有疑问和有问题的病人不能够只停留在网上诊疗,而是要实体医院进行进一步地检查、处理和诊疗。
我们对互联网医院的一些尝试
最后我再谈谈我们最近做的一些尝试。我们最近没有申请互联网医院的牌照,对互联网医院,我们还在做很多前期的准备,因为我个人觉得,单纯的APP也好,医患沟通也好,远程诊疗也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院,只是一个很软的,没有和硬的结合起来的互联网医院。
做储备的过程中,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其实我们医院是一个妇产科专科医院,今年预计分娩量超过3万,是全中国最大分娩量的医院,所以我们的门诊也好,病房也好都有很多挑战。因为病人实在太多,我们整个流程都会有很大的麻烦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病人实在太多了,产检的病人太多,我们的医生护士没有办法应付,怎么办?我们有没有办法来减轻医生的负担呢?我们在考虑做一个解决方案,期望解决方案做好之后,整个医院的门诊特别是产科门诊的就诊量可以下降一半,当然这个下降不是病人少了,还是有这么多病人,但很多东西可以在家里做。
目前我们正在和一些创新公司合作,去设计一个解决方案。第一个解决方案是智慧马桶,因为怀孕的孕妇的肚子很大,如果让她留小便的话其实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我们和一家创新公司合作,要做一个智慧马桶。大肚子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留小便,只要坐在马桶上去小便就可以了,因为马桶里放着一个智能的检测设备,小便了之后可以进行自动的小便检验,检验完成之后可以无线传输到患者和医生的智能终端,比如手机或者是平板、PC上。这样,可以直接坐在马桶上小便,直接出报告。那体重呢?也可以通过智慧马桶来解决,也就是说,当这个病人坐在马桶上小便的时候,他的体重也已经完成了,可以自动传输到患者的APP或者是医生的APP当中去。
同时,我们还会找另外一个智能硬件的生产商做自动的血压检测,这个检测的结果也可以无线传输到智能手机的APP中,这样的话,整个产检所需要的“老三样”的检查,无论是在医院也好还是在家里也好都可以做到。
关于胎心监护,我们也在和一家移动医疗的智能硬件公司合作,做一个非常非常小的胎心监护仪,可以直接贴在肚子上,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不拿下来,可以连续不断地对胎心和胎动进行监测,然后传输到手机的APP里面,医生的智能终端中也可以同时看到。
这样的话,“3+1”即体重、血压、小便、胎心监护都可以在家里完成了。家里有一个智慧马桶,带一个测血压的小设备,在肚子上贴一个无线的智能的胎心监护仪的话,这些事情完全可以在家里完成。完成之后可以上传到一个APP,也就是说,在家里完成这些所有的东西,自动上传到医院的工作站中。这样,病人根本不需要到医院里排队、就诊、做所有的化验检查了。
在做的过程当中,需要做一个解决方案,即把“3+1”的检测、数据的收集以及智能决策系统做出来,所以我们现在还在和不同的移动医疗的创新公司、软硬件公司合作做智慧的解决方案,当然这些都是医疗级的,所有的产品必须是医疗级的。做完了之后,我们就可以申请互联网医院的牌照了。
有了互联网医院牌照我们就可以做所有的事情,通过网络来对患者做判断,所以我们没有这么早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因为我们必须要做一个真正把硬件、软件、APP非常好地结合起来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些得有了,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院。而且这些数据的收集,这些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好的决策,甚至做很好的临床的科学研究。
目前我们这些前期的技术准备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希望在下半年的某个时段能够把所有的东西整合好,完成整体的项目。当然,这套设备并不是只能在家里使用,其实所有的软硬件的设备加在一起的话,也可以完全放在医院的门诊和病房去使用。
我们还在同时做另外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物联网的解决方案。医院目前正在做摸底,看医院里所有的影像和化验检查设备是否有数据接口,未来进入我们医院所有的影像和化验检查设备必须有数据接口可以把数据结构化地导出。
未来不仅仅医疗设备通过物联网的方式连接起来,我们还希望把通用的电器,比如空调、电视机、病床、马桶,甚至窗帘,所有的这些智能家具能够和内部的物联网连接起来,这样我们的病房和诊所中,所有的医疗用的或者是通用的家具和电器设备就可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再和互联网的软件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院。
我们已经在做一些前期的准备,但是做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政策上的障碍和技术方面的壁垒需要去克服。比如,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和这些医疗器械公司,通用家电公司或者是智能家居公司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居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开放协议。
也就是说,在中国你要去做真正的物联网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尝试是推着这个行业往前走,因为无论你是医疗设备要做物联网,还是通用电器,还是智能家居要做物联网,在医院落地的时候,必须有一个数据接口的统一的开放协议,必须能够让结构化的数据统一在云端,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的万物互联。
当然,要想实现这个梦想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要推动整个产业往前发展,还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努力。所以,我们做得越深,往前推进得越深,越会发现原来我们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院困难是这么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产业的壁垒,是很多的政策的壁垒,所以做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院,真的不像很多人想象得这么简单。
当然,总归要有人做这件事情,总归要有人去尝试着去推动这看似不可能的进程。大家一起来往前为推的话,才有可能达到一个真正的万物互联的状态。所以在我眼里,真正的互联网医院必须是软硬结合的,必须让病人在家里在医院可以用同样的智能硬件、可穿戴医疗设备和APP把所有的数据整合起来,能够做系统的深度学习,能够通过大数据来让我们对患者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能够做出一个更好的判断,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医疗的结局。
Q&A
群友:请问段院长,大医院虽然说医药分开,但是实际上医生还通过某种方式控制处方的流向。比如,缴费之后向患者详细解释药品的用法。这种情况下,大医院如何有动力去做互联网医院呢?
段涛:不是每个人,不是每家医院都有动力去做移动医疗做互联网创新和尝试的,必须有人先去这么做。如果一个医生在一家医院过于考虑个人或者是自己医院经济利益的话,那他做这些创新的动力就不会太大。
那些做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创新的医疗机构,肯定会得到很多额外的回报。比如,越来越多的患者对这家医院的更加信任,越来越多的高端的患者选择这家医院。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互联网医院的互联网创新对医院来讲也是品牌的建设过程。
群友:我想问互联网医疗如何解决合法性,比如处方的问题,面对患者直接处方合法吗?
段涛:互联网医院处方的合法性必须要政府来审批的。也就是说,最好有一个互联网医院的牌照,因为这个牌照意味着你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挂号、诊断和进一步地处理,包括药物处方,所以这需要我们的卫生行政部门给创新一个空间,让网上的医疗行为是合法的医疗行为。虽然有了合法的医疗行为,但无论是对医生还是医院来讲,大家做的过程中还是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如果是轻问诊,问题不大;如果是老病人复诊,问题也不大。但如果是一个新病人,仅仅靠互联网的判断的话还是可能存在一定风险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个人认为在做B2C的诊疗过程中,大家对初诊病人来讲要采取审慎的态度。
群友:段院长,刚才听了您的发言,收获很多,我想问,目前的互联网医院有哪些政策法规来保障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谢谢。
文|段涛
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贝壳社立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