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志第一册》第三章地名篇的第一节就说到了“无锡”地名由来,现存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复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乂,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年间的《无锡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他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发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其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生活在无锡的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是“神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