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3年12月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认为,2023年,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会议强调,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五是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六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七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八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点评: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对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23年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全年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23年12月19—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2023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点评: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做好“三农”工作,必须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必须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4第三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举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2023年12月3—6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四川宜宾举办。中国轻工联会长张崇和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大赛开幕。本次大赛吸引了27个代表队的近600名选手齐聚宜宾、切磋技艺。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43名选手荣获一等奖,大赛还评选出22位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和4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
点评:以竞赛为窗口,带动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党中央高度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工业设计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一类大赛,是设计人才竞赛、选拔、交流的综合舞台。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培养新时代能工巧匠的重要举措。此次大赛以竞赛为窗口,宣传贯彻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弘扬技能人才坚守不移的工匠精神,呈现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发展的蓬勃生机,将引导带动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5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2亿斤增产177.6亿斤,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2023年12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增产177.6亿斤,粮食产量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202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比上年增加954.6万亩,增长0.5%。全国粮食单产389.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9公斤,增长0.8%。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在解读时表示,2023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点评:丰收答卷来之不易,端牢饭碗底气更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扛过台风、干旱、洪涝等多重挑战,取得这份丰收答卷,殊为不易。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折射出我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增加了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粮食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是一个辉煌的成就,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6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关键技术和重大品种获突破
农业农村部2023年12月20日发布消息,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总体安排,全面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项行动落实落地,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品种取得突破,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扎实推进。自主研发的2把基因编辑“剪刀”正在加快产业化应用,生猪、奶牛等专用育种芯片具备国产化替代能力。初步培育出一批耐盐碱小麦品种和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首批51个玉米大豆转基因品种通过审定。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20%,并首次走出国门、出口坦桑尼亚,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华西牛、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加快应用。
点评:抓准关键环节,为粮食安全筑牢种业基石
7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完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注册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安全,2023年12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强调特医食品注册以临床营养需求为导向;制定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将罕见病、临床急需新类型特医食品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引导鼓励企业研发临床急需产品,满足临床病患需要。强调申请人应具备的条件、能力,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明确7种产品不予注册的情形;在注册证书中增加“产品其他技术要求”项目,进一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突出标签和说明书特点和禁止性要求;加严加大违规行为处置力度。强调优化现场核查流程,细化现场核查内容;压缩临床试验核查时限,提高审评审批时效;明确电子证书法律效力。
点评:优化管理,让特医食品企业放开手脚谋发展
此次发布的《办法》是对特医食品注册管理的优化和提升,围绕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监管净化市场环境等方面引导产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要素集聚,优化资源配置,将带动服务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体贯通,推动特医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除了继续强调特医食品安全监管,还明确鼓励研发创新,满足临床需求,优先审评罕见病类别、临床急需且尚未批准新类别等特医食品,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效率,促进罕见病类、临床急需类等新产品上市,有利于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之间良性互动,让企业放开手脚谋发展,激发市场内在活力,让高水平营商环境推动特医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8《保健食品标志规范标注指南》发布
2023年12月2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标志规范标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进一步规范标注保健食品标志,进一步明确了保健食品标志框架、图形比例。基于美观性、实用性相统一原则,《指南》优化了标志中图形和文字细节要求。标志沿中间线呈左右对称结构,视觉效果均衡,考虑“保健食品”书写特点,在保持宽度的基础上,确定字样高度及宽度比例,并明确印刷颜色要求。《指南》指出,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或备案凭证持有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切实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标注保健食品标志。
点评:规范标志标注,提升保健食品认知度
9中华老字号扩容
新一批拟认定388个品牌
点评:挖掘历史文化,激活老字号资源
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既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也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已成为老百姓生活“日用而不觉”的重要组成。近年来,老字号整体呈现蓬勃发展势头。2022年,中华老字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近七成企业实现盈利,税收贡献达2700亿元,吸纳就业87.2万人。2023年前三季度,中华老字号企业营业收入已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发展势头强劲。新一批拟认定品牌更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更加聚焦服务百姓日常生活、更加强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拥有厚重历史底蕴的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是其核心竞争力。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老品牌、老技艺、好信誉、好口碑。但老字号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也源于“老”,应积极采取措施,激活老字号资源,充分发挥老字号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使老字号成为经济领域的新亮点、金名片。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发布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这部旨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法律共11章74条,包括总则、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国家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统筹利用国内、国际的市场和资源,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粮食供给保障体系,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和质量安全。
点评: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发布了多项保护政策,而粮食安全保障法就是把行之有效的保护政策转化为更加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于坚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健全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制度、强化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彰显了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解决国计民生头等大事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以法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定力。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保障法承载着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希望。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丰收图景下,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是我国居安思危、稳中求进的理念彰显,也是为民服务、为长久计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