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进一步分析,中国的出生率持续下滑,这一趋势预计将成为主导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长期因素。据此预测,未来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将大约每十年减少一百万。报告认为,未来出生率可能将延续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结婚年龄延后。二是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三是育龄妇女减少。四是不孕不育比例偏高。
回顾我国人口现状:
——中国新生儿的数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2020年我国每年新生儿的数量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出生率也一路下滑。2011年,我国新生儿数量为1790.3万人,出生率达到1.327%。随着我国适龄夫妻生育意愿的下降,我国每年新生儿数量出现下降。2020年,我国新生儿数量仅为1203.1万人,出生率仅为0.852%。2021年,我国新生儿人数为1062万人0.752%,出生率仅为二者数据均为近10年的最低值。
——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
2022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为2.8亿人,占人口比重已达19.8%。2022年9月,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表示,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康复需求规模将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持续攀升,2021年超过2亿人,2022年达到2.1亿人,同比增长4.88%;65岁以上人口占比也从2016年的10.8%提升至2022年的14.9%。持续增长的老龄人口对于养老设备的需求也在增长。
——生育率处于较低水平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总和生育率就是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育子女的数量。通常情况下,总和生育率达到2.1,才能完成世代更替,保证整体人口水平相对稳定。我国这一数值低于1.5则意味着跌破警戒线。
低生育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表示,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负增长最初时期常伴有人口增减交替的波动。按人口规模性变化和“三年疫情“影响,2023年人口负增长会比2022年更甚,但2024年,生肖龙年和“三年疫情”生育反弹,人口负增长可能缓和一些。
《中国发展报告2023》认为,面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重大变化,建议实施包括延续人口数量红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五方面战略举措,创造条件使人口变化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正面影响最大化、不确定影响尽可能转化为正面影响,以全面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