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刺刀的正确名字是S98/05,是德国在一战中最大量使用的刺刀之一。
“屠夫”这名字是美军给它的外号,因为刀形类似当时屠夫使用的刀。S98/05的诞生是用来取代那非常庞大和重的98/02刺刀,而两刀的设计都是基于壕沟战的需要,作为挖掘及砍伐工具和刺刀。由于制作精良,非常耐用,而且也适用于Gew98和Kar98步枪,S98/05的生路历程可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战、魏玛和二战。
一战于1905年正式被德国军队采用(故称98/05),屠夫刺刀最初的设计是有一个半圆的枪环(收藏家称为高耳)绕著Gew98的枪管。
在1915年德军改用了较短的Kar98,因此那’高耳’便改为’低耳’,而且为了避免开枪时火焰烧焦木柄,手柄加装了护片。一般收藏家称这为第二代,生产年期是1915至1918。
刀身设计分为标准和齿背两种。齿背刀是给军官使用(而并非用来重创敌人),生产数量大约是标准刺刀的百分之五。但由于盟军不断以齿背刀来宣传德军残暴,所以后期有很多锯齿都被磨去。
刀鞘方面,早期设计是由皮革制成,但因为不够耐用,所以后期改为全金属。
从上而下:S1898,S98/02,S98/05S1898因为刀身太长不适合壕沟战而被S98/02取代,但S98/02因太大和太重而被S98/05取代。
三把屠夫:第一代齿背,第二代齿背和一战后期的Ersatz(临时)刺刀
左:第一代“高耳”,右:第二代“低耳”+护片
魏玛德国在一战战败后,在凡尔赛条约管制下只容许有二万军人(不准有空军)作自卫,限制军队的方法就是管制**和刺刀的数量。为了执行管制,所有武器都盖上1920字样,代表签约的年份。当时德国政府便从那些旧武器中选择最好的,把它们翻新和烤蓝,而柄端的按钮和手柄螺丝也改为开槽的设计以便日后方便维修。
聪明的德国人为了避免手上的武器被列入管制范围,于是便把刺刀改装,在柄端开了一V形槽,T/O槽填满铅和把按钮磨平。这样就不能上枪,不是刺刀啦!其实如果需要,铅是可以轻易去除,换上新按钮便可以使用。这些改装刺刀成功避免管制而且分发给警察作为旁身武器。后期的改装,更简单到只开V形槽,按钮和T/O槽仍有功能。
标准一战与魏玛烤蓝版及不同刀鞘。
1920只会盖在护手的右边,左边那把在鞘及刀台打上编号,这是军械士翻新后的盖印
一战齿背与魏玛磨去齿背~锯齿可能在一战时已被磨去~留意魏玛版的按钮是开槽设计
这个角度比较清楚
魏玛警察用旁身武器,其实跟标准刺刀没有大区别,这刀“前身”也是有锯齿的
这早期改装按钮被磨平,护手打上1920
柄端开V槽,T/O槽灌铅
护手上SG.II.1表示SchutzpolizeiGumbinnen(Gumbinnen区警察,第二队,第一项目)
二战
在1933年德国开始秘密重整军备,由于98K刺刀的生产不能应付需求,德国便再使用S98/05发给海陆空三军(当时的空军是假借飞行学校为名)。这些刺刀是主要给后勤部队使用,前线全部使用98K。
到了1935年德国单方面废除凡尔赛条约,正式成立德国空军。这些S98/05刺刀也盖上RLM字样代表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空军使用的屠夫刺刀标准不一,有些有鹰标,RLM,L鹰S等,也有些是烤蓝,但一些却没有。
银版德国空军屠夫刺刀与中士挂饰
空军用烤蓝S98/05,RLM盖在护手
也有在柄端
附录:南斯拉夫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从而分裂出一个新的国家~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从德国引进大量的S98/05,但由于他们自行生产M1924步枪,于是便把刺刀改装,而且改装范围非常大,包括更换手柄板,护手及把刀形完全改变。如果刀身不是留下德国标记,很难让人相信。这些改装后的屠夫刺刀称为M24b。
德国S98/05/南斯拉夫从S98/05改装的M24b/南斯拉夫生产的M1924
手柄近照~留意M1924护手的高耳明显是被德国设计影响
礼刀
在1945年之前的德国,军人购买礼刀是非常普遍。除了供应给政府外,刺刀制造商会生产一定数量供给商业市场,这些礼刀通常是镀镍的。
这里是一把保存得很好的屠夫齿背礼刀,虽然没有制造日期,但这是一把“高耳”版,使用皮鞘及没火焰护片,因此应该是在一战爆发前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