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里养了几百盆鲜花,营院里的柳树枝繁叶茂,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果实累累,凡是来过扎西岗边防连的人,都会对官兵们“乐守边疆”的精神留下深刻印象。
2010年中秋节,连队官兵前往某高海拔点位巡逻。到达点位后,战士们在茫茫雪海中席地而坐,谈笑风生,他们没有羡慕别人的团聚,没有抱怨巡逻的艰苦,大家捡来牦牛粪,在山谷里烤起了羊肉。
战士毛亚雄一手拿着烤肉串,一手高举月饼“诗兴大发”:“横刀立马,驰骋蓝天白云间,壮哉,美哉!”第一次参加巡逻的列兵白崇伟更是兴奋地说:“最高的雪山,最好的矿泉水,我要把这个中秋节珍藏一生!”
一位连队的战士在他的笔记本里这样写道:“海拔越高,生命和生存的价值越高;海拔越高,思想和精神的境界越高。”
在扎西岗边防连,还流传着中士张鹏的爱情故事。张鹏是连队的报务员,由于守防任务繁重,这几年他没有多少机会回家,个人感情也屡次受挫。
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尽管如此,张鹏依然显得很平静,他说:“我也是个80后,能理解她们的感受,在高原我只有尽力去呵护这段感情,爱到她不爱我为止。”
在“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的藏北高原,扎西岗边防连的官兵们都是这样默默奉献着。一位士官的妻子写来信说她剖腹产,生了个儿子,当时差点送了命。这位硬汉子将泪水往肚里咽,把信锁进箱子,又和战友一起执行任务去了。
“对于高原军人的孩子来说,父亲也许只是一顶大檐帽,或者一张记忆中的相片。”士官杜春雷的妻子白丽萍这样感叹。
她说,以前在家里总以为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来部队后才切身感受到,所有的连队官兵和老公一样,都是在用生命守防。
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刘格平说:“扎西岗边防连是阿里官兵忠诚使命、无私奉献的一个缩影,他们把奉献当做氧气,用信念、使命和责任高举起戍边军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隔三差五,扎西岗边防连的官兵们就会给附近典角村的藏族老人旺堆送去稀饭、馍馍,老人没有子女,生活困难,官兵们便承担了照顾老人的义务。旺堆老人感动地说:“我有一群孝顺的‘兵儿子’。”
扎西岗边防连防区内有两个村子,官兵们和老乡关系似亲人。典角村有个女孩叫尼吉拉姆,因为车祸左腿骨折在家休养,父母外出放牧后,她的伤势不断恶化。连队官兵知道后立即捐款资助她动手术,尼吉拉姆慢慢康复了。
最终有5名官兵与阿旺革烈血型相同,战士们一共捐献了1200CC鲜血。输血后,阿旺革烈脸色渐渐红润,各项生理指标也慢慢恢复正常,一周后出院。连队还继续派出军医为他检查,直到3个月后他完全康复。
鱼水情深的良好军民关系为边境管控、获取情报提供了方便,连队中士张鹏说:“老乡们都把自己当成了军人。”
有一年,村民扎西坚增发现3个人鬼鬼祟祟地向边境线靠近,他立即骑上马向边防连报告。在边境线附近,官兵们一举将这3名企图越境的可疑人员抓获。
阿里昆莎机场开建当初,不少村民去工地上打工,一年赚好几万元。而藏族老乡旺杰却在机场附近的鲁玛大桥护桥,家人劝他去机场打工,旺杰却说:“我是民兵班长,等完成执勤后,我才能安心去挣钱。”老乡的淳朴令官兵们感动不已。
2007年,村民索南报告,一个外地人在村里活动,形迹可疑。连队处突分队立即赶到村里进行盘查。后经公安机关审问,此人果然是一名伺机潜逃出境人员。
近年来,边民协同连队共同完成30次重大边防勤务,抓获各类可疑人员24人,军警民联防行动86次,阿里地委书记万超岐赞叹说:“在扎西岗,一顶帐篷就是一座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