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的研制和定型
当时设计思想:具有19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度、拼刺优势兼有1956式“冲锋枪”的连发和可靠性,强调步、冲合一,搞出一支能连发的自动装填步枪,具有拼刺优势的枪长,300、400米距离上有着准确的射击精度和必要时的连发射击能力。编制预想为装备步兵班全体,除一挺轻机枪外,全都使用通用枪不再区分冲锋枪和步枪。
1959年9月,在总后军械部(注:军械部转为隶属总后)的组织下,靳天佑带队,军械科学研究所张才忠等11名人员一起参加在296厂进行的新式通用步枪设计。1959年11月,由研究所、院校和工厂联合成一个设计试制组,将6种样枪综合成三个方案。
1960年4月8日,总后军械部召开通用枪选型会议。会议决定在此前3个方案基础上,专攻闭锁机构试制出两种样枪。再次评选比较之后,确定在05号方案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新枪经过多次工厂试验和进白城国家(军械科学试验)靶场考核试验,最后成型。1963年,新枪定型为19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
二、19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的结构性能和特点
(一)结构性能19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刺刀打开全枪长1342毫米,刺刀折叠全枪长1032毫米,全宽68毫米,全高199毫米,木托最宽处49毫米,枪管长520毫米,瞄准基线长473毫米,全枪(含20发空弹和通条附件)质量3.87千克。结构上保留“56半"步枪的活塞杆与枪机框分开,空仓挂机,弹夹续压枪弹,520毫米枪管长,与枪口处固定联结的折叠刺刀,弯颈式全木托,成熟的表尺和准星结构;在向“56冲"靠拢上,采用AK47式机头回转闭锁机构,回转击锤敲打击针尾端的发射机构,单、连发转换的发射方式,弹匣容量改为20发;为了利于提升点射精度,降低了自动机(机头、机框和击针等)重心高度,创新设计导气系统,导气箍上能在25/3.8毫米两种孔径间选调既利于精度又利于恶劣条件下的动作可靠性,发射机构全新设计,控制击锤回转的双钩式阻铁,发射系统构成独立组件。性能上:发射1956式7.62x39毫米枪弹(1956式7.62毫米步机弹),弹头初速735米/秒,100米距离上半数弹着圆半径5厘米,理论射速650发1分,有效射程400米。
(二)特点1、火力强。63式7.62自动步枪的设计指导思想是“步冲合一”,即以步枪性能为主导,兼具冲锋枪性能,63式半自动步枪在设计时重点考虑了影响精度的不利因素,采取了加长导轨长度、限制配合间隙、尽量使自动机质心和全枪质心接近、使用准直枪托、提高人机功效等有效措施,使其精度满足了100米单发R50为5厘米,R100为12厘米和点射70%密集界为20x20厘米的指标要求,明显优于56式冲锋枪。该枪在400米内射击效果最好,集中火力能杀伤800米内的目标和500米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伞兵,在1500米距离上仍有杀伤效果
2、操作方便。快捷采用20发弹供弹,并可用56式半自动步枪的弹夹一次压装20发枪弹。
3、可靠性高。在国内步枪上首次采用导气孔调节塞,设有直径分别为3.8厘米和2.5厘米大小两个气孔,且调节方便。在战场上战士可根据环境条件自行调节,从而保证了在各种使用条件下机构动作的可靠性。
4、采用新式刺刀。首创了三棱刮式刺刀,减重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枪刺的强度、刚度和刺人深度。
二、早期装备试用
296厂从1964年开始组织批量生产,1964年验收586支,1965年验收168支,1966年验收332支。1968年7月16日,总参谋部向军委办事组请示:新自动步枪1963年设计定型,生产千余支,发7个军区试用,反映很好。1968年7月28日,军委办公厅通知,19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问题已经军委常委会第69次会议通过,经毛主席、林副主席批准。总参决定将1963式自动步枪先装备到中央警卫团,警卫一、二师和空降军。
三、一件有趣的事情
1963式自动步枪定型后,未能在中国境内接受战争考验,但在上世纪60年代参加过“抗美援越”。当时参战的澳大利亚一位军人回忆:当时我带的小分队正在沿河巡逻,突然河对面树从中响起了熟悉的SKS枪声。我立即命令就地卧倒,散开’,一边用电台呼叫救援,一边使用M14步枪和一挺M60机枪朝枪响方向交替射击,一边向土堆后面转移,转移中忽然遭到几个连续短点射,听其声响与越共装备的AK47声响不同,而且都是两发的短点射,散布很小。我的两个队友居然都是小腿中弹,在其他队友前往救护过程中,又有一人腰部中弹,当即瘫倒。战斗后在野战医院我发现,伤口与SKS和AK47伤势有所差别。两个命中点距离很近,不到1英寸(25.4毫米)。贯穿伤的空腔平直,进口小,出口大。军医也感到奇怪,问我是什么枪打的。我说也许是AK47,医生说那这个家伙枪法很准。......直到两个月后我们在另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些步枪之后,才弄清楚越共已经用上了可以连发、弹匣上带有五星标志的20发容弹量的新步枪,当时我们叫它为68自动步枪。
四、“生不逢时”的沉寂
对上述问题,攻关会战小组经过数月的艰苦奋战和大量的试验研究,找到了根源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之后工厂也拿出了改进后的样枪,并向上级领导汇报。上级领导表示非常满意,当即下今按该样枪生产。可是又由于环境所致,产品图被多次任意更改(据说有700多处),生产秩序混乱,人心换散,按原枪进行批量生产谈何容易。
全局上,装备在部队的1963式自动步枪的问题持续发酵。1977年,第五机械工业部二局关于解决63式自动步枪炸壳问题的情况报告中说:“1969年生产以来,到1977年1月就发生炸壳35次”。
1976年3月6日,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76)5号文件回复《装备部关于1963式自动步枪停产问题的请示)中写道:“到1975年底共生产210万支,除去援外和民兵外贸,现有140万支。换装了50万支,精度差,部队反映不好。建议改产1956式半自动(步枪)。从装备发展考虑还应研制新型自动步枪。”从此,第二代自动步枪研制工作提到日程上来。1981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的研制启动。1977年9月7日五机部在北京召开专业会议,确定296厂的1963式自动步枪转产1956式半自动步枪。1978年,部队编制上恢复使用1956式半自动步枪。就这样,红火一时、轰动全国的第一支自行研制的自动步枪便结束了短短9年的装备生涯,退出了历史舞台,留给人们的只是隐隐的心痛与遗憾。
五、后续
63式7.62自动步枪虽不幸天折了,但科技人员接受63式762自动步枪的经验教训,在产品设计中严格按照方案论证一一工程设计-工厂鉴定一设计定型一一生产定型的程序进行工作,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也都是经过质量体系认证后才能取得研制和生产权,并要根据“质量手册”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规定,确保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所以,轻武器行业从拨乱反正后推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而对于回收后,经厂家鉴定维修后,质量有保障的1963式自动步枪,作为地方武装部的民兵武器装备充实到了我国的基干民兵队伍。
七、几点说明
1、既然19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在国内由于制造工艺的问题都已经淘汰了,那国外的63式自动步枪是怎样回事呢?这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等部分亚、非、拉国家是“同志加兄弟”的友谊关系有关。我国就曾专门派专家为越南等国军械人员讲授枪械构造和设计原理,并带领他们到工厂实习锻炼。并且大量的对其进行武器援助,有很多武器国内刚刚定型生产,国内的部队还没与全面换装,就援助到了这些友好国家,特别是对南越的援助。那时毛泽东主席曾经指示”越南南方凡是提出要求,我们有可能办到,就一定要满足。有些我们有的,也能办到,越方没有想到,我们也要主动提出。"所以,当时援助越南等国家的63式自动步枪是我们最早期的一批,质量是很不错的。即便到了现在,在一些亚非拉国家仍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3、63式自动步枪刺刀除了刀身有乳白色涂层外,是否还有发黑、钢本色等版本存在?就我目前已知63式步枪的生产厂家除研制厂296厂外,还有江淮机械厂,军工代号“9336厂”;长城机械厂,军工代码9846;湖北南漳长坪工具厂(国营9616厂)等三线厂。对于刺刀发黑和钢本色等处理,到目前没有我还没有确切的佐证材料,但是实物确实存在,就收藏而言,大家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