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汉幽默言语中,为产生相似的认知效果引起听者或读者发笑,人们熟悉的事物和人物经常成为幽默话题。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在英语中,“最普遍的幽默话题是关于性、含有攻击意味的话题或种族方面的话题”(Ziv,1998)。
(1)Carol:Didn’tyouwanttoknowaboutthesex?
Ross:Thesex?I’mhavingenoughwiththeimageofyouandSusantogether….(SusanandCarolarelesbiancouples.)(Friends)
汉语中的幽默话题却很少涉及以上几方面的话题。这与中国人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有关,这几个话题被认为不应出现在公开场合。即使必须谈到,中国人也会采用间接、委婉的言语表达。
(二)对象选择的差异
(2)“ScotsandIrisharethebuttsofjestsinBritain,andJewsandtheBlackarethetargetsofslursintheUnitedStates”(Reader’sDigest,April2001)
而传统的中国笑话或幽默言语往往倾向于取笑“傻瓜、软弱无能或惧怕妻子的丈夫”。(陈孝英,1998)
与汉语幽默相比,英语幽默言语更加随意、自然。(Apte,1995)中国人很少在面对长辈、上级时或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使用幽默言语,通常要选择非正式场合下与密友或同事谈话中才会用幽默调节气氛。
(三)表达方式的差异
英语中的幽默在马克·吐温时期非常流行,在各种小说、短剧、诗歌、戏剧、音乐剧中都有体现。(陈孝英,1998)最典型的是情景喜剧,例如GrowingPains,Friends,ILoveLucy,TheGoldenGirls等。他们的幽默强调的是个人表现和内心感受。而典型的中国式幽默言语集中体现在相声和小品两个艺术形式中,并深受人们喜爱。
二、产生差异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背景
(二)思维模式
(三)人际关系
中国人深信儒家思想,“仁”和“礼”构成其核心,主张“人应该待人温和,尊敬长辈”,社会各个行业的人都有自己的“礼”,(贾玉新,1999)即使在使用幽默言语时,也要讲究“身份对称”。西方人的价值观强调的则是“个人主义”,高度重视平等和自由,他们的人际关系明显具有“工具性”。由于强调“人人平等”,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人之间同样可以使用幽默语。
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
二、日常交谈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见面谈生活,英美人见面谈天气。英国人打招呼常用的方式是谈天气,譬如:“Lovelyweather,isn’tit”或“Goodmorning,it’saniceday,isn’tit”等。在中国朋友之间寒暄语常用“到哪里去?”、“吃过了吗?”、“最近在忙些什么?”等,问者并不是真正在意对方的回答,只是表示一种关心罢了。若将这些话直译为“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Whatareyoubusywith”就不再是打招呼的寒暄语了,而变成了期待对方答复的问题。这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若作为招呼随便乱用,有时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因为英美人对这些话做出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是“It’snoneofyourbusiness.”
1、邀请
当别人邀请你吃饭时,中国人一般很客套,而英美人实在。我国人一般先是拒绝,这样以示你并不贪吃或者是想要占别人的便宜。请别人吃饭即使是满汉全席也还说是“吃个便饭”、“粗茶淡饭“之类的。而英美人则不同,就是请人吃点心,也常说“I’vemadetheseespeciallyforyou.Enjoyyourself.”在英美国家有人邀请是件高兴的事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乐意接受,一般不会无故推辞,并且会表示感谢“Thankyouverymuchforinvitingmetoyourdinnerparty.”
2、送礼和受礼在不同的国度也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中国人很含蓄,而英美人一般很大方。
中国人将心意表达同送礼物的轻重相联系。礼物的轻重表示心意的轻重、与受礼人的关系密切程度有关。中国人送礼,即使礼品很贵重,还要说“礼物微薄,不成敬意”、“略表心意,敬请笑纳”。而英美人即使送一个小小的相册也会说“Hereisabeautifulalbum,Ihopeyoulikeit.”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表现得更含蓄,往往要推辞一番,并待客人走后才打开;英美人收到礼物不推辞,并当面打开加以赞扬,表示衷心的感谢。
3、不同文化衍生不同的礼俗规范。称赞别人是融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被频繁应用于语言交际中。
但中西方人对夸赞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中国人谦虚英美人自信。英美人对频频出现的称赞语从肯定方面坦然接受,并感谢对方,如:“YourEnglishisexcellent.”“Youareabeautifullady.”以“Thankyou”等作答。而中国人往往却做出自我否定或淡化赞扬的反应。如“过奖了”、“不敢当”“哪里哪里”、“彼此彼此”等,以示谦虚。
5、称呼上的差异
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r./Miss/MrsWang而不叫TeacherWang
三、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
浅谈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如何通过了解这种差异,并在教学中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在做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一直是难以攻克的学习领域。中国的东方传统形象受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始终带着神秘的面纱。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无法与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相分离,是其社会特点的重要体现。对于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同点的研究,是全球化的内在需要。由经济技术发展而蓬勃发展的文化特色,也会影响到其表现形式――语言的变化。所以,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是进行语言研究的重要策略。本文从5大方面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其对英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宗教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不同,语言不应该被看做为一种孤立的、处于真空状态的现象。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次领域。文化比语言更复杂。一个人也许可以通过5年的潜心钻研学习一种语言,但他却要花费至少20年才能对一种文化相对完全地掌握。
从本质上说语言根植于文化。想要解释语言,则必须与其更广泛的话语内容相连接。语言只有在与文化相联系的时候才能被理解。1911年,语言学家Boas进一步发展了文化的主要内容,讨论了语言、思想和环境之间的联系。Boas认为,语言本身并不是构成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语言的形式一定会受其所处的文化模式的影响,最终,文化塑造其语言。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尽管不可否认的是,中英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差异也存在于各个方面。这是由他们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种族、习俗、价值观、思考模式、宗教和道德观等决定的。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语言一定会在其各方面特性中表现出这种差异。本文将对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宗教文化差异进行重点讨论,探讨宗教因素在影响语言使用程度方面的作用。同时,在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和历史方面,本文也进行了进行讨论。
三中英文化在宗教方面差异
宗教,作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英汉宗教文化上的差异势必且已经影响到了英语、汉语的语言行为以及两国的人民。
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仰基督教,教堂在英国十分常见。作为一个神圣的场所,教堂里是不贩卖食物的,所以教堂里的老鼠往往会因此饿死,这就产生了一个语言习语“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此外,英国人坚信上帝、天堂、地狱、恶魔的存在,受圣经的影响,很多英语习语包含了宗教成分。以“God”(上帝)为例:“MyGod”(天啊),“Godblessme”(上帝保佑),“ThankGod”(谢天谢地),“Godforbid”(上帝不允许),“Godknows”(天知道),“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Goddamnyou”(上帝诅咒你)等。
在中国,佛教盛行了千年之久,中国人信佛,所以寺庙是中国非常常见的建筑。中国的习语中常常会涉及到以佛、寺庙和和尚为代表的宗教形象。例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萨心肠”,“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当中国人想要取得成功的时候也会祈祷“菩萨保佑”。
四影响中英宗教文化的因素
由上文可见,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已经渗透在语言表达的各方面。那么宗教文化,确切地说是文化,也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反映到语言本身。
1中英在地理环境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根植于其本土的环境。英国是一个由多岛屿组成的国家,渔业和航海业是英国经济的两大主要产业。中国是陆地国家,人民的生活与土地紧密相连。所以,在汉语中找到与英语习语完全对等的话语表达是十分困难的,例如英语中的“restonone’soars”(在船桨上休息),“keepone’sheadabovewater”(头要保持在水面之上),“allatsea”(一些皆在海上),“haveotherfishtofry”(换条鱼炸),“drinklikefish”(像鱼一样饮),“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只有鱼会碰网),“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绝不要教鱼游泳)等一些习语表达,就无法找到对等的汉语表达。
另一个影响英汉语言的因素是二者的气候差异。中国坐落在东半球亚热带,主要气候是大陆性气候。所以中国人喜欢东风,因为它是春风,带来生命和力量,而西风却是带来萧条和悲伤的标志。然而,英国坐落在西半球北温带,主要气候是海洋性气候。所以对英国人来说,西风带来了春天,带来了稀缺的雨水,给万物以生命和活力。英国最伟大的诗人Shelley的OdetotheWestWind《西风颂》,正是歌颂了西风的到来。相似的是,在中国,夏季往往与似火的酷热联系在一起,汉语中有“赤日炎炎似火”和“骄阳似火”等表示夏季的炎热。与其相反,在英国夏季是一个相当凉爽的季节,人们描述夏季的词汇往往是“lovely”(可爱的),“nice”(美好的),“tender”(温和的)等等。在Shakespeare的十四行诗中就可以找到证据: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这首诗中,诗人就是将他的爱比作了夏天。
2中英文化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不同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也会体现在语言中。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英国坐落在北温带,主要的工业产品是小麦,畜牧业也在其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英国的主要生产成品是面包和牛奶。所以这两种食物出现在英语中就不足为奇了。例如,“halfaloafisbetterthannone”(一半面包总比没有好),“earnone’sbread”,(挣某人的面包),“knowwhichsideone’sbreadisbutteredon”,(了解哪面面包涂了黄油),“takethebreadoutofsomebody’smouth”(从别人的口中夺面包),“don’tquarrelwithyourbreadandbutter”(不要和你的黄油面包争吵),“cryoverspiltmike”(为洒了的牛奶哭泣),“buttertobutterisnorelish”(过多的黄油就不再是美味)等等。
3中英文化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语言是人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习俗的产物。正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经历和习俗,中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存在很大差异。
除此之外,两个民族在表达同一情感时,也会有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去表述,而对于同一动物,往往也有不同的情感趋向。
汉语中,“hare”(野兔)常常与“灵活敏捷”相联系,我们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描写一个人动静皆宜,转换快速。但是在英国,“Hare”是胆小的标志,如“astimidasahare”(兔子一样的胆小)。
相似的是,另一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产生相反含义的是“dog”(狗)。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微且讨人嫌的动物。大多数与“狗”相联系的习语都具有贬义色彩。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走狗”,“落水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相反,在英国,“dog”的形象是正面积极的,因为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luckydog”(幸运者),“everydoghashisday”(每个人都会有时来运转的一天)。
4中英文化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差异
中英文化在社会、历史背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国的文化承载了强烈的封建、帝王色彩。根植在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社会文化之上的中国语言特点,透露出强烈的封建系统特点。例如“打官腔”,“官官相护”,“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等。
五结语
从以上5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魅力是无处不在的。对于外来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是充满神奇,难以完全掌握的。从个人角度上来讲,如若没有出生,成长在目的语文化社团中,就只有通过后天辛勤的努力来了解文化。根据文化学家Hall的观点,文化可以被分成3个层次:技术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非正式的文化既是无意识的文化,也是文化最难掌握的部分。的确,语言根植于文化,一个掌握了语言的人不等同于完全掌握了其语言所处的文化。作为文化核心之一的宗教,其对语言掌握能力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由本文可见,除却宗教文化外,很多因素对语言能力都有影响,由此,我们对语言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1]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2]DavidCrystal:CambridgeEncyclopediaofLangua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LinellDavis: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action,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9.
[4]MildredLLarson:Meaningbasedtranslation.Aguidetocross-languageequivalence,UniversitypressofAmerica,1984.
[5]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吴克礼:《文化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英汉语言差异
一、前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跨文化交际和文化紧密结合,翻译是在其中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各个民族在历史、政治、文化、地理、风俗、宗教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处理好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才能克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是否理解。
二、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如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英国的夏季正是温暖宜人的季节,常与lovely(可爱),warm(温和),nice(美好)相连。而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又如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与耕牛朝夕相处。耕牛是勤劳的象征,汉语中有“老黄牛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习语。而西方人起源于游牧民族,与奔马感情深厚,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awillhorse(勤恳认真的人)等。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可以将“老黄‘牛’”翻译为awill“horse”。若对地球位置、气候条件、国家概况等缺乏了解,就很难理解英语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反之,对于汉语也是如此。
2.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文化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有民族习俗、习惯形成的文化。英汉习俗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之一便是问对方“吃饭了没有?”。若外国人听到,他不会认为这是一种“问候”的方式,而是对方抛给他的一个真正的“问题”,他首先会想“吃没有吃”是自己的私事,然后猜“是不是对方要请吃饭了?”。又如中国人做了一桌子菜请客,却说“菜不多请慢慢吃。”外国人不认为这是“客气话”,反而当真,他们就会想:“菜不多请我们吃,菜多会不会就不请我来了?”这就是风俗习惯差异造成的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注意,汉语的“吃过没有”应翻译为“Goodmorning.”或“Hi.”等招呼用语;“菜不多”为客套话,按英语的习俗就是“Helpyourself.”。
3.和历史典故的差异
4.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的差异
中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审美习惯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价值观念因文化的不同而各异,是个人在社会文化过程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在汉语中,“龙”象征着力量、智慧、权力,但在英语中,“dragon”象征邪恶。“他的儿子可谓天壤之别:一个是龙,一个是虫。”有译者误译为:Thereisaworldofdifferencebetweenhistwosons:oneislikeadragon,whiletheotheraworm.若了解英国文化,便知道这样的理解十分荒谬,把“龙、虫”的汉语比喻原封不动套到英语上去了。正确的翻译为:“Thereisaworldofdifferencebetweenhistwosons:oneisverycapable,whiletheotherisextremelyincompetent.”
5.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如,“我发现你的工作信心不够。”根据英语思维,“工作信心”即“confidenceinone’swork”若译为“workingconfidence”就成“中式英语了”。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由于英汉思维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翻译时要根据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作必要的调整,提高交际质量。
三、结语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面对文化差异,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运用替换原来喻体、调整原语序等方法,使其做到达意又传神。要想在两种文化之间无阻地交流,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尽量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和误用,让交流更加清晰准确。
[1]杨自检主编.英汉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贾秀海.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5).
[5]黄志梅.从翻译中看英汉逻辑思维的不同.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5).
关键词:句子核心结构文化差异翻译
中西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笔者认为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即语音形态上的差异、句子结构上的差异和两种不同文化积淀所造成的种种差异。本文着重探讨英汉句子结构之间的差异和中英文化积淀所造成的差异。以及翻译上对这些差异的处理。
一、英汉句子核心结构的差异
研究英汉对比的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尽管英汉两种语言的词序都是主谓(宾),但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二者句子结构的本质差异在于英语句子的二分结构(NP+VP)是语法的:语法的句子结构注重形式的严谨。主语不可缺少。而汉语句子的二分结构是语义的:语义的句子结构注重内容的意会性。所谓意会性,就是一句话的意思需要通过语境去意会。主语虽然也重要,但不一定是必有的,常常可以从句子结构中省略。汉语在表示施动者、动作、受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几乎全依赖意合。抓住了这一本质差异,其他差异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例如:A:活干完了吗B:干完了。
英语译文:A:HaveyoufinishedyourjobB:Yes,Ihave,
这个五个汉字组成的句子。跟英语的译文比较。有两个不同。一是没有主语,从字面上难以确定是谁,只能根据具体语境去意会;二是汉语的话题――活(指工作),在英语的译文中成了宾语。所以,从这个简单的句子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性差异,即汉语句子的核心结构是话题+说明,英语句子的核心结构是NP+VP。同样,“艰难之路。唯勇者行”(Whenthegoinggetstough,thetoughgetgoing,)也是这个结构。
二、不同文化积淀投影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及其翻译上的处理
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对翻译产生影响。由于汉语和英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他们各自反映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生存环境、社会风俗、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造成的。一个民族语言的成语(idiom)、典故(classicalallusion)、谚语(proverb)和惯用法(usage)都是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在民族语言上的反映。也可以说,作为惯用表达方式的成语、典故、谚语,蕴藏着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笔者将在以下篇幅中探讨翻译上是如何完成对这种差异上的处理和转换的,
1英语成语的汉译。含典故的成语中,intheseventhheaven常被误译为“在七重天”,正确的译文应是“高兴极了,非常愉快”。七重天在汉语文化中没有特殊意义,玉皇大帝的凌霄殿和嫦娥的月宫都在九重天。在西方,七重天指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国,在最高层。言下之意。人能身居天国,与上帝和天使同住,自然是非常快乐的。这是借喻。不能照字面直译。
其它含典故的成语还有很多,如: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脚踵(直译,尚未被汉语文化接受,不好理解),致命的弱点,惟一的弱点(意译,准确到位,但典故的形象性荡然无存)。
不含典故的一些成语的翻译:beatabout/aroundthebush,误译:打草惊蛇;正译:旁敲侧击。
gobackonone’swords,误译:收回自己说过的话:正译:食言,说话不算数。
gild/paintthelily,误译:锦上添花;正译: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2汉语成语的英译。一些含典故的成语,如:黄粱美梦(pipedream),破釜沉舟(burnone’sboat),四面楚歌(bebesiegedonallsides;indesperatestraits)等都是采取意译。原文的典故荡然无存。一些不含典故的成语可以英译如下:对牛弹琴(Dlaythelutetoacow/addressthewronglistener/,castpearlsbeforeswine*);守口如瓶(keepastilltongueinone’shead*);雪中送炭(helpalamedogoverastile*);引狼入室(setthewolftokeepthesheep*)。带*的英译都是大致对等的成语。
以上带*号的汉译都是大致的对等的汉语,其余的采用的是意译。
4汉语谚语的英译。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Hethathatht,eenbittenbyaserpentisafraidofarope/Oncebitten,twiceshy.*);家家有本难念的经(Everyfamilyhasitsownhardnuttocrack,/Everyfamilyhasaskektoninthecupboard*)。
以上带*号的英译都是大致对等的英语谚语,其余的用直译或意译。
成语和谚语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生活的经验中和传统文化活动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和智慧结晶。英、汉的谚语都有这样的特点:用词简炼,比喻生动,寓意隽永。讲究音韵,多平行结构或对仗,语言通俗,便于记忆流传。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法来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
三、非逻辑的特殊词语和特殊句式及其翻译处理
作为特殊语法现象的英语惯用法常常出现非逻辑的结构。英汉互译在语言逻辑上遇到的困惑突出地反映在这方面。以下。笔者将分两大方面进行探讨。
1英译汉的特殊翻译处理。
a,反说正译法(litotes)例:IT’sanillwindthatblowsnobedygood,(prov,)
误译:凡是坏事,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正译:对人人都有害的事世上少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事。本句的
含意实际上相当于“Evenanillwindmaynotblowharmtoeverybody,”
b,部分否定法(patrialnegafive)例:Allthatglittersisnotgold,(prov,)
All在这里也是部分否定,相当于“Notallthatglittersisgold,”译为:闪光的不都是金子。/闪闪发光物,未必都是金。
c,矛盾修饰法(oxymoron)例:Thegovernment’sre-spensetothereporthasbeenadeafeningsilence,
既然是silence(沉默),又怎么会deafening(震耳欲聋)呢其实这是一种修辞手段――矛盾修饰法,产生一种警醒的。甚至是辛辣讽刺的效果。本句应译为“政府对此报道置之不理,让公众听不到官方的一点反应”。
2汉译英的特殊翻译处理。
a,汉语无主句的英译处理。例:在船上可以比在陆地上看到更多的星星(Morestarscouldbeobservedonboardtheshiptthanontheland)。
b,使用形式主语it来帮助构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例1:一般来说。上海的冬天没有南京冷(Normally,itisnotsocoldinShanghaiasinNanjinginwinter);例2:希望中美两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上的往来(ItishopedthateconomicexchangeswillbeexpandedbetweenChinaandtheUnitedSratesonthebasisofequalityandmutualbenefit)。
c,处于次要信息地位的主语之英译处理。例1:其实,美国一直很重视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Infact,dueimper-tartcehasbeenattachedtothetrainingofcollegestudentsinfinancinginAmerica)。
说明:原旬的主语“美国”是场所,而句中的主要信息是“重视……”。
四、结语
关键词:文化差异;高中英语;阅读障碍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记录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受制于文化,各种语言由于受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带有特定的内涵。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的文化功能,会形成阅读障碍。
二、产生阅读障碍的原因
1.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社会遗产和特定事件,这些都会成为历史典故。如果学生不了解英国受侵略的历史,他们就难以理解为什么英语中有大量词义相近的单词。在每一次外族入侵的过程中都会极大程度地丰富英语自身的词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抽出一两节课系统地介绍英国历史,尤其是伴随几次大的入侵事件而产生的英语词汇的重大变化。
2.地理文化。地理文化是指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地方文化。中国是大陆文化(即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农业文化),西方是海洋文化(即以海洋为背景的商业文化),所以西方出现了大批与海有关的短语。中国虽然也临海,但航海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与航海有关的词汇数量不多,并没有“海文化”所赋予这些词组的文化内涵。
3.心理文化。本文所阐述的心理文化,主要指由审美情趣、、价值观等不同而对该语言产生的精神方面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以逻辑、分析为主,中国人则强调内省和直觉。汉语文化价值观强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主义,强调独立奋斗精神,强调自力更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文化差异的语言表现形式
1.词汇。词汇是语言理解的基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同一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一些词,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这就是“词汇缺失”。例如,高中外研版英语教材book1module1中有一句:Wewentandhadanenormousbreakfastinanearbyhotel.根据上下文,这里的hotel指的是普通小客栈。但是Hotel一般指正规高档城市旅馆或星级酒店。这里应该用“Inn”,该词的意思是客栈、小旅社,尤指乡村或公路边的小旅馆,客栈、酒馆,这就对英语文化进行了错误解读。
2.句子。句子中也常常含有文化隐喻。例如,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一段在商场购物的对话:A:WhatcanIdoforyou?B:Iwanttobuysomepotatoes.句A通常是售货员询问顾客的,汉语意思是:“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呢?”但是在中国,如果我们去商店,大部分售货员会问:“请问您需要买点什么呢?”学生往往就会迷惑不解,为什么说:“Whatdoyouwanttobuy?”显然这样的句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给学生点明中西文化的差异。
四、文化差异对克服阅读障碍的启示
1.教师方面。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学生心中,英语教师不仅是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输送者。教师要加强对东西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其次,教师的课堂管理也非常重要。教师与学生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相对应的文化细节和文化差异。
2.学生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因为仅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中西文化博大精深,课堂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化知识毕竟十分有限,而且教师自身了解的文化知识也是一定的。所以,学生更要注重发展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既要使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输入和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只有学生掌握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背景知识,才能从本质上明白产生文化障碍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学习英语。
[1]杜晓军.浅议文化背景知识导致的英语阅读障碍及其解决对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337-339.
关键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礼貌原则差异性
1.引言
众所周知,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的确是成功交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礼貌虽然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文化的特征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而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分析了汉文化的礼貌持征,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将顾先生与Leech的礼貌准则作比较可发现英、汉语的礼貌准则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科学地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是防止语用失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2.英汉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言语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表达礼貌方式的差异。因此,要讨论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差异,首先有必要了解两种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
2.1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准则
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前人做了大量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戈夫曼(E.Goffman)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建立了礼貌模式。1987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提出面子论。他们把它分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这样礼貌也就随之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Leech的这一原则也是本论文的一条主线。他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礼貌信念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每项准则都有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尽量多让别人得益;比如:“Iwouldliketoborrowyourbike,ifyouwouldn’tmind.”用完之后往往要说:“Thanksalot.”(尽量夸大自己所得到的利益)。若直接说:“Lendmeyourbike.”就显得不礼貌。
(2)慷慨准则:a)尽量少使自己得益,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如:“Youcanusemybike.”“Haveanothersandwich.”比“Handmethenewspaper.”“Gotacigarette”更礼貌一些。
(3)赞誉准则: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如教师用语中批评学生“你是个榆木脑袋”“你是个笨蛋!”这样的对学生全盘否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人的信心,引发对立情绪,无法为学生接受。
(4)谦虚准则:a)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如:A:Yourperformancewasoutstanding.B:Yes,wasn’tit!又如:Pleaseacceptthislargegiftasatokenofouresteem.以上两句都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都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原则。
(5)一致准则,也叫赞同原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多增加双方的一致。例如:A:Itwasaninterestingexhibition,wasn’titB:No,itwasveryuninteresting.以上B的回答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6)同情准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如:A:Englishisadifficultlanguagetolearn.B:True,butthegrammarisquiteeasy.以部分同意代替完全不同意,显示出礼貌。
可以看出,以上各项准则的两条次准则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Leech认为所有的语言均要遵守他所提出的这一礼貌原则,礼貌是世界上所有语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论断有些偏颇。因为世界上的语言毕竟千差万别,迄今为止,我们也无法穷尽对所有语言的研究。学理论研究本族语的具体问题,就必须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本族语的具体语言事实。本着这一原则,中国的许多学者也提出了适合汉民族语言的礼貌原则,其中以顾曰国先生的五个原则最为显著,以此与Leech的礼貌原则相呼应,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礼貌原则的普遍存在。
2.2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原则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国学者在吸取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汉民族独特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更符合汉文化的礼貌原则。徐盛桓(1992)在他的礼貌原则中修正了Leech的礼貌原则,用“通常倾向于”等字眼替代“最大”和“最小”等词,对礼貌的得体性有所考虑。另一位学者L.R.Mao比较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后提出了“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何兆熊(2000)认为,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在此基础上他于1992年又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用尊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而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没有这种等级差别。
(3)雅言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对“死”字可以用“长眠”、“老了”、“安息”等委婉语表达,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才会这么问。”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这个原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3.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对比与分析
3.1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共同处
3.2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差异
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具体到不同民族、文化,或者说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的个性便会显现出来。
(1)准则侧重方面。英语文化把礼貌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很多情况下,它要求言语是真实的。因此利奇强调,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准则,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而中国文化则把礼貌看成是道德的修养问题,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也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自卑而尊人”是汉语言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因此在顾曰国先生的准则中“贬己尊人”是核心。
(2)称呼方面的差异。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东方,血缘宗亲关系复杂,称呼讲辈分,长幼有序。而英语国家的家庭称谓一般较笼统,而且只讲辈分不讲长幼。如:aunt,既可指叔叔又可指舅舅。对中国人来说,礼貌意味着对别人要体现出尊敬。如果一个孩子直接喊其父亲的名字则被认为是完全不礼貌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3)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很多场合,同一情景,所采用的礼貌方略会因文化而异。在中国,人们在打扰别人时常采用“指示性”言语行为来表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习惯用“抱歉”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感谢”(Thankyou)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Thankyou”在美国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的行为,然而在中国却有不同的概念,它总是和因“蒙恩”“受惠”而表示感谢相连,人们只在感到“受恩”有义务向对方表示感谢时才用此言语行为。比如:
a.A:Yourcoatisverybeautiful.
B:Thankyou.
b.A:你的钢笔坏啦,用我的吧!
B:好的,谢谢。
(4)隐私问题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在互相闲聊时,经常谈论并询问对方的姓名、工资、子女等问题,而西方人很忌讳谈论这类话题,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这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有关。中国人与西方人交谈时要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入门时,必须掌握的简单句型包括:
A:What’syourname(你叫什么名字)
B:MynameisLi.(我姓李。)
A:Howoldareyou(你多大了)
B:Iamforty.(我四十了)
上述这段对话从形式上说是正确的,但在西方人看来,是典型干涉对方私事的问题。“隐私”在不同的文化中定义不同。汉语言文化对隐私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为狭窄,一般认为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事”;英语言文化中认为“privacy”“几乎包括一切涉及个人和家庭的私事”。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化中认为是符合礼貌原则的语言,在英语言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视为侵犯了隐私。
(5)价值观念的不同。在中国,个人主义被认为是自私的表现,带有贬义色彩。中国注重子孙满堂。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褒义词,他们崇尚自由。其价值观念是建立在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基础上的。正如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阿萨穆瓦所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在西方社会,强行邀请别人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们的自由。而在中国社会,这被认为是善意的表现。例如,当邀请别人就餐时,劝对方多吃,有时劝他们吃所不喜欢的食物,这显然违反了礼貌原则。
4.结语
礼貌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因中西方文化中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礼貌原则可能兼容,也可能有相互抵触之处。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只有对英汉语言中体现的礼貌原则作出比较,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语言的社会文化差异,保证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得体性和礼貌程度,从而促进人们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C.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e[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