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化学教师;具备;意识In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chemistryteachershouldhavetheconsciousness
ChenGang
【Abstract】Thispaperdemonstrates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requireshighschoolchemistryteachersshouldhaveseveralkindsofconsciousness,thatisgearedtotheneedsofallstudents,payattentionto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ofthewholeconsciousness,respectstudents’personalityandintellectualdevelopmentofdemocraticconsciousness,theconsciousnessof“integrated”,“practicalconsciousness”.
【Keywords】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Chemistryteacher;A;consciousness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多元智力理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联系中学化学教育,笔者以为,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至少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的“全体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力,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也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传统的“差生”,可能只是语言智力或数理逻辑智力表现不够好,但其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可以相当出色。加德纳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使自己的智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体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
2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智力发展的“民主意识”
3注重渗透,协调各学科影响的“综合意识”
4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意识”和密切联系实际的“实践意识”
关键词:花园路径句有声思维英语写作
一、研究背景
花园路径句(Garden-pathsentences),简称GP句,是由于语言输入顺序导致的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不确定,从而暂时引起歧义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心理语言学家Bever(1970)对其定义进行了界定:对一个句子按常规方式理解,直到句子最后才发现理解有误,然后回到分义点对输人的语言重新进行处理,采用非常规的方式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冯志伟和许福吉(2003)对这种“花园路径现象”做出了十分形象的描述:“正如我们走进一个风景如画的花园,要寻找这个花园的出口,大多数人都认为出口一定在花园的主要路径的末端,因此可以信步沿着主要路径自然而然地,悠然自得地走向花园的出口,正当我们沿着花园出口的主要路径欣赏花园的美景而心旷神怡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条路径是错的,它并不通向花园的出口,而能够通向花园出口的正确的路径却是在主要路径旁的另一条几乎被游人遗忘的毫不起眼的荒僻的幽径。”
早期的花园路径句多是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的,如Bever的标准图式体系,Kimball(1973)的七项句法分析原则,Franzier(1978,2008)的起码连接原则和后封闭策略,刘国辉,石锡书(2005)的特殊思维激活图式理论;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借助语法分析解释该语言现象,如Pritchett(1988)的θ-挂靠原则,Patson(2009)的基于句法的延缓性误解提出了释义延迟论,吴红岩(2006)探讨了利用优选句法理论进行解释的尝试;徐章宏(2004)、黄碧蓉(2007)等则以认知语用为基础,从关联语境出发进行解释。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花园路径句的认知阐释、句法分析和加工解歧等角度,对于学生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形成原因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二、花园路径句的句法分析
根据Bever(1970)的标准图式体系,英语中的“花园路径句”可以用一个分等级的标准图式体系来处理。该体系认为,在语言处理的过程中,听者依次将语言输入与大脑中分等级高低的各种标准图式核对。如果某一段语言输入与最高等级的图式相符,即被接受处理;如果不符,则需要寻找与之对立的较低等级的图式,以确定该段语言输入的句子结构。
例如:某学生的原始思维是“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外国人”,其英文表述为:Thestudentsawtheforeigneronabus.阅读者读到onabus的时候,可能倾向于头脑中层级较高的标准图示“seeonabus”,(如图1所示)即“学生在车上看到一位外国人”;而如果没有前后文的逻辑支持,读者则也可能产生其他层级的标准图示理解,如“sbonabus”(如图2所示),从而导致局部歧义和巨大的加工困难,即“学生看见了车上的外国人”。而另外一种学生写作中经常出现的GP句则是由于缺少从句连词,从而产生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非语法借用引起,如:Thereareseveralreasonsresultinthisphenomenon.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有声思维(Nunan,1992;Maarten,Yvonne,Jacobijn,1994;McDonough,1997;Cohen,2000;Richards,2000)又叫“口头报告”(Verbalreport)或“口头协议”(VerbalProtocol)是一种研究手段,要求被测试者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发现受测试者的思维或使用的策略。
本实验采用即时的、无调停的有声思维工具,让受试者边写边说,不允许实验组织者向学生提问,只能使用Keeptalking之类的话进行提示。
本实验采用就近抽样法,选择北京市某高职三年级学生为受试,同时采用系统抽样法,对8个教学班的双数班(2、4、6、8)班根据学号每隔一人抽出一人,最终有75人参加实验。
在正式实验之前,对受试者进行了相应的演示、培训和试测,确信达到实验要求后开始正式实验。
本次有声思维写作实验,总共收到75份写作和有声思维录音材料,有效样本61份,其中25人出现花园路径句共39处。
四、花园路径句的思维阐释
根据学生思维模式的不同,可以将花园路径句的出现时的思维模式相应地分成如下几类:
1.汉语翻译思维
写作原文:Asthegraduatedstudentshouldfocustheirattentionuponfirstlyfindajob,thenchooseagoodjob.
有声思维:Asthegraduated,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把注意力注意在“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上,Asthe呃……graduatedstudent,作为,should,应该,focustheir呃……attentionupon呃……that“先就业,再择业”怎么说?firstly首先,findajobthen,再选择,choosea……goodjob。
可见,学生主要采用汉语思维,进行英语翻译,遇到了语义分析和选词的巨大困难。但是对于歧义点没有引起注意,共用了名词成分graduatedstudent…,从而引起了局部歧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试验中Therebe句型的汉语习惯思维表现的最为突出,总共出现了12次,约占30.8%。例如:
写作原文:Second,inChinatherearesomanyfamilyhaveonlyonechild…
有声思维:Second,在中国,inChina,呃……,有很多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呃……therearesomanyfamily,很多家庭,呃……,只有一个孩子,haveonlyonechild,inChinatherearesomanyhaveonlyonechild,child,
可见,受试学生在写作中主要采用汉语思维,然后进行英语翻译。当写作进行到Therebe句型时,学生先是把该句子分成了两段,先写出therearesomanyfamily(families),然后再写出haveonlyonechild,但是在随后运用检查策略时,并没有发现歧义现象,也没有消除歧义。在学生的思维当中只是对应了汉语的“有……人做……事”的句式,并没有英语的思维习惯。
2.选词优先思维
写作原文:ontheonehand,everyyear,thenumberofstudentwhograduatefromcollegeismorelargerthanbefore,accountfor(resultthat被划掉)thecompetitionpressureishuge.
有声思维:ontheonehand,从一个方面来说,呃……,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太多,everyyear,thegraduate毕业,呃……,everyyear,thestudent,用定语从句修饰一下,studentwhograduatefromcollege,毕业人数,从大学里面毕业的人数,thestudent,学生人数,studentnumberismorelarger,thenumberofstudentismorelargerthanbefore.所以说,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学生之间就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导致……,应该用短语,呃……,resultthat,呃……,竞争就越来越大,呃……导致竞争激烈,呃……竞争压力,就导致就业的竞争压力resultthecompetitionpressureishuge.
可见,学生虽然具备使用定语从句的能力和意识,但是他的思维主要集中在选词和表达方面,由于对“学生人数”、“导致”和“就业竞争压力”的表达占据了大部分思维内存,尤其是“导致”的选词犹豫不决,最后改成了accountfor,致使学生无暇进行整句的回读检查,出现了两处歧义,给读者造成了花园路径的理解困难。
3.虚假英语思维
写作原文:Frommypointofview,wehavetoomanyfactorscontributetothisphenomenon.
有声思维:Frommypointofview,wehavetoomanyfactorsconcentrate,concentratecontributecontribute…tothisphenomenon.Therearetoomanyfactorsfactorscontributecontributetothisphenomenon.
七、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的发现归纳如下:
第三,花园路径句的出现与学生对于此类句式的感知敏感性较弱有关。可以就花园路径句的出现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题讲评,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此类句式的鉴别意识,以期做到自我消歧。
第五,学生写作中的花园路径句现象,可以视为一种近似的中介语现象,即学生学习了相对复杂的句式以后,不能准确地应用,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表达上的不严密和局部歧义的现象。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复杂句式的感知与把握能力的发展,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BeverT.G.Thecognitivebasisforlinguisticstructures[A].InHayesJ.R.(ed).CognitionandtheDevelopmentofLanguage[C].NewYorkJohnWileyandSons,1970:279-352.
[2]FranzierL&JFord.TheSausageMachine,aNewTwo-stageParsingmodel[J].Cognition,1978(6):291-325.
[3]FranzierL.Sentenceprocessing:ATutorialOverview[A].InM.Coltheart(ed.)AttentionandPerformanceXII[C].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87,559-86.
[4]FranzierL.,etal2008Scalestructureprocessingminimumstandardandmaximumstandardscalaradjectives[J].Cognition.2008(106):299-324.
[5]KinballJ.Sevenprinciplesofsurfacestructureparsinginnaturallanguage[J].Cognition,1973(2):15-47.
[6]PatsonN.D.,etalLingeringmisinterpretationsingarden-pathsentencesevidencefromaparaphrasingtask[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2009,35(1),280-285.
[7]PritchettR.L.Gardenpathphenomenaandthegrammaticalbasisoflanguageprocessing[J].Language1988(64):539-576.
[8]冯志伟,许福吉.花园幽径句初探[C].2003年5月在HNC(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
[9]冯志伟.花园幽径句的自动分析算法[J].当代语言学,2003,(4):339-349.
[10]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2):30-38
[11]黄碧蓉.幽默话语“花园路径现象”的关联阐释[J].外语研究,2007,(6).
[12]蒋祖康.“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13]刘国辉,石锡书.花园幽径句的特殊思维激活图式浅析[J].外语学刊,2005,(5).
[14]托娅,杨京鹏,何杨.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5]吴红岩.花园路径句的优选句法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
[16]修旭东,肖德法(2004),从有声思维实验看英语专业八级写作认知过程与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36卷,第6期:462-466.
[17]徐章宏.“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语用学解释[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3).
[18]晏小琴.英语花园路径句加工的定性研究[J].外国语言教学,2008,(1).
TheThinkingModeofGarden-pathSentencesinEnglishWritinginanThinking-aloudExperiment
XIACaixia,YANGJingpeng,CHENChen
(1,BeijingPolytechnicCollege,Beijing,China,100042
2,EthnicEducationSchool,BUPT,Beijing,China,102209;
3,NationalProsecutorsCollege,Beijing,China,102209)
初中历史教科书应是真实历史的展现载体,但在其撰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和人为的成分。真实的历史与教科书中的历史还是有差别的。历史教育应重视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证据意识;培养方法
初中历史教科书是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主要渠道。历史教学承担着教育任务,历史教科书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主观意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初中历史教学需重视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一、初中历史教师应有证据意识
初中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历史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有底气,如果有需要,能拿出让人信服的资料,从而证明自身观点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厚积薄发。对于不同的书上呈现的不同观点,要通过查找资料进行鉴别,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分清真实历史与传说、小说、影视作品的区别,并向学生讲清楚。初中历史教师要有证据意识。重证据的历史意识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实践,不断反思。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探究、求证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历史要依靠证据来证明。教师本身具有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便会感染、影响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以科学的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二、培养初中生证据意识的主要做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1.从史料中得出正确结论
2.搜集史料,印证自己的观点
初中生喜欢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看问题经常带有片面性。为了正确引导学生,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然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初中历史教师要告诉学生:搜集史料的渠道要广泛,可以从典籍中找,从互联网上搜,听老师和前辈讲述等;史料的种类多,可以是各种载体的出版物,也可以是其他实物证据。收集到的史料要尽量辨别其真伪,把小说、影视剧的“史料”放到一边,仅作参考,因为这样的史料受作者、导演个人观点的影响较大。
3.逐渐学会用证据说话
初中生的知识水平有限,阅历尚浅,可塑性强。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渗透证据意识,教育学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然后慢慢地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对于有证据意识的学生要加以表扬,而对于缺乏证据意识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逐渐引导学生养成用证据说话的习惯。
4.自主求证
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最容易受影视剧干扰。影视剧受导演个人的喜好影响较大。虽说影视剧播放之前已得到广电总局的审批,但有时为了娱乐大众,其历史人物、事件等与历史事实往往有很大的出入,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甚至可以无中生有。不可抹杀影视剧的教育功能,但我们要告诉学生影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杜撰,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基本都是真实的,是历史研究者经过反复考证写出来的。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当我们接受其他渠道的“历史知识”时,别把它们当作真正的历史而相信,要逐渐学会自己查找资料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5.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活动的侧重点放在大气热力状况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把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知的一些现象放在课堂导入,如“两小儿辨日:中午为何太阳缘何小而热,但清晨太阳缘何大而冷”“为什么高处不胜寒,暑假的避暑胜地往往在山上呢?高不是离太阳更近吗?”“青藏高原上的人容易晒成高原红,高原黑,明明太阳辐射强,为何又那么凉快?”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把班上分成两大组,进行竞赛分析原因,让学生试着找到原因,向自己的能力挑战,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的求知好胜欲望,然后大气的受热过程只需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可。教师恰当提问再加以合理的引导,能够引起学生认真思考,诱发其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三、善用多媒体,在影视剧中挖掘地理现象
四、总结
[关键词]武夫彰视武术国际化影响
近年来中国影视界刮起了一股武侠热风,这股热风的兴起令中国影视观众实在震撼了一把,人们从影片表现出来的浓厚的人性氛围、主人公匡扶正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精湛的技艺里看到了武术的魅力,充分了解了武术的价值。丰富多彩的武术内容是影视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影视武打片对武术的传播、普及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显示了它强大的宣传功能,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始终陷入低谷,这与武侠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很不对称,本文以唯物辨证主义的科学方法,从文化学的视角来探讨武侠影视对武术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一、武侠影视的起源及其发展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从历史上看,中国人的武侠情结可以上溯到《庄子》的“说剑篇”、《史记》的“游侠”、“刺客”两传。《史记刺客列传》中那种荆轲刺秦、众人相送、衣冠如雪、击筑悲歌的故事,以及唐传奇以来所演绎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万丈豪情,至今依然为中国人所传诵。因此,武侠是华人世界一个独特而共有的英雄神话,武侠片是华语电影最早跻身国际影坛舞台的类型: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以功夫电影成为西方人崇拜的偶像,胡金铨以《侠女》打进戛纳电影节并获得技术大奖,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勇夺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紧接着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又闯进欧美主流市场,众多西方人纷纷涌进影院见识东方的刀光剑影与江湖豪情,武侠影视是中国人唯一可以与西方电影相抗衡的影视类型片。
二、武打影视对武术国际化的积极作用
1.武打影视传播扩大了武术的国际影响
2.武侠影视反映了武术文化内涵
3.武夫影视素材所表现的主题展示了武术的教育功能
任何一部武夫影视作品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让人们在得到艺术欣赏的同时,在思想上同时也受到洗礼,这也是一部武侠影视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继《少林寺》之后的一系列武打影视作品,如《武松》、《霍元甲》、《黄飞鸿》等在吸收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仅表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更加注入厂古典主义的道义含量和人生哲理,是对人生的思考,让人看后回味无穷-李小龙的电影,让西方观众看到了不屈不挠、奋起反抗、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形象;《霍元甲》等电视剧歌颂了反抗强侮、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展示了中国人民发奋图强的精神面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正如《神雕侠侣》中郭靖教诲杨过的那番话:“吾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危,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事。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道出了习武者所应具备的“小至仗义济民,大到江山社稷”的胸襟和胆略;还有为了学习高深武功所经历的“闻鸡起舞”、“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吃苦耐劳和“不达目的不罢休”顽强的意志品质等等武德精神都对人们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4.武侠影视为武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三、影视武打对武术国际化的负面影响
1.武打影视的高科技的过分应用使武术更加神秘化
数码科技在武侠影视的应用,使武夫影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数码技术可以让侠客们脚踏竹林、腾云千里、行走湖面、飞跃沙漠,塑造一个完美的侠客形象。《英雄》中李连杰向张曼玉和梁朝伟展示十步一杀的绝技场景,都是通过数码特技处理,使人大开眼界,神乎其神、由于影视中的武功大多经过缓慢梦太奇和快速蒙太奇以及镜头的利用和处理,加上电脑特技效果而成的,这种特技效果的应用确实吸引了不少观众,但是,过度的夸张手法使武术更加神秘,这种神秘感超过了人们所想象的境地,进而在人们思想上产生了怀疑,错误地认识武术真正的价值内涵,认为在空中飞来飞去,内功胜过数吨炸药能量的技法才是真正的武术。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影视特技的制作,使武术更加神秘化,与现实武术的差距更大.武术属于体育,而武侠影视是一种艺术,正是因为现实与艺术之间的不可调和,武侠影视对武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给武术国际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2.武侠电影的过度渲染影响了人们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3.武夫影视的武术价值影响了武术现代化价值观的转型
武侠影视中的武术,在技术层面上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特技、镜头剪辑和蒙太奇手法,使武术动作出神入化,现实中无法比拟;而在价值层面上,过分强调技击,通过技击战胜对方是武侠影视中武术价值最大的体现。可以说武夫影视中的武术在技术层面上已经是工业经济乃至于后工业经济,在价值层面上却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由于热兵器时代的到来,面对工业社会机器代替人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加剧,社会成员因此丧失全身性肌肉活动机会而带来体质下降的局面,武术需要从服务于军事武艺的原始形态实现向防止人类体质下降,增进人类健康及竞技娱乐的现代体育形态转型,才能在新的时代得以生存与延续;由此看来,武夫影视中的“武”在价值层面上阻碍着武术现代化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