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洋码头创始人兼CEO曾碧波表示,未来即使洋码头要上市也不可能选择海外市场。曾碧波称,持续看好中国的跨境电商市场,虽然处在中级阶段,但仍有下半场可以比拼。
今年4月,耀世星辉曾与洋码头境外实益权益主体YMTHOLDINGLIMITED签署了合并意向书,业内认为洋码头将借此实现美股上市。但洋码头随后表示,公司确实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耀世星辉新文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有过资本合作意向的接触和洽谈,也签署了双方合并意向书,但目前诸多细节尚停留在初步探讨阶段。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10年成立至今,洋码头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盛世投资、招商资本、远镜投资等众多投资机构。在众多资本的加持下,洋码头在2017年宣布实现结构性盈利,收入整体覆盖支出,2019年时洋码头实现了全面盈利。
今年3月,洋码头还宣布联合全球买手启动“奢品官方直营”。对于“奢品直营”的商品,用户消费可享受1对1管家服务、新款预留、专业鉴别、无忧退货、极速退款等服务;对于“奢品直营”的签约买手,洋码头将为其提供资金、商品、客户、售后等全方面支持。
但是,这种模式下,买手存在购买“假货”的可能。近年来跨境电商的崛起,海外商品的产品售后环节缺乏,维权难度系数大,海外商品假货问题更加泛滥。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海关近年来在进口环节查获的侵权案件以年均10%的速率持续增长。2016年,全国海关共查扣涉嫌侵犯自主知识产权货物757.85万余件,同比增长13.20%。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输入“洋码头”,其投诉量达1622条。投诉多为集中在洋码头“售卖假货”“无售后”“拒绝退款”等,其中多数用户都在投诉洋码头卖假货。
跨境电商“上市潮”
2021年5月7日,跨境电商洋葱集团正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OG”,共发行1250万股ADS,最高触达11.71美元,最高涨幅超过57%。
成立于2015年的洋葱集团拥有700多名员工及6间海外分公司,细致分工涵盖了生产、企划、采购、运营、设计、品牌营销、渠道管理、客服、物流等模块。旗下的洋葱OMALL属于洋葱集团的三大业务之一。作为跨境直卖电商平台的洋葱OMALL其实是最早出现在消费者视野的业务。
事实上,前有洋葱,后有洋码头,中间还有一个SHEIN。同样作为跨境电商的SHEIN最新一轮融资估值已经超3000亿元。与此同时,SHEIN已经开始筹备IPO,近期有望提交上市招股书。据悉,2020年SHEIN营收近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600亿元)。
为什么“洋码头”们着急扎堆上市?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16年以来,跨境电商的融资笔数逐年下降;融资金额在2017年和2020年经历了两次跌幅超过50%的断崖式下滑。其中,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共发生33起融资,次数同比下降2.95%,2020年融资总额70.9亿元,同比下降69.29%。
此外,跨境电商2020年的投融资以战略投资及A轮、B轮为主,全年33起融资中这三轮投资合计达19起,占比接近六成。据估算融资额TOP10平台至少拿到了58.5亿元的融资,占全年整体融资额度比重超80%,马太效应明显。
一级市场遇冷,二级市场就成了最自然的选择,但二级市场的政策也在收紧。
青桐资本投资副总裁朱英涛表示,目前能到达上市规模的跨境电商,大部分还是选择主板上市。“科创板近期政策收紧,尤其是‘研发人员超过10%’的指标对跨境电商来说很难。美股较港股而言估值更高,但马太效应更强,分化严重。”朱英涛分析道。
与之对应,京东国际、天猫国际等头部电商平台抢占了大部分跨境市场份额,夹缝之中腰部平台要生存必须增长、突围,但突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腰部平台们当前的焦虑,归根结底还是资本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