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仙人,能简单说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和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吗?
A:理论上净利润和现金流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这样。
比如1000万营业收入,有可能只收到800万款,另外200万没收到的款以应收账的形式挂着,这就导致净利润比现金流大。
又比如,公司现款购入一台价值200万的设备,当年发生现金流出200万,但这200万却不是一次性进入利润表扣除的,因为它可以使用5年,所以必须分摊到5年扣除。
假设按照年限平均法,且不考虑残值,那么每一年应该计提40万折旧进入利润表,也就是说,利润表当年只扣除40万,而投资现金流出却是200万,导致利润大于现金流。
而在第2-5年,每年计提40万折旧,利润每年减少40万,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40万的现金支出,这就导致现金流大于利润。
也许你可能会说,为什么要按照1000万而不按照实际收款的800万确认收入呢?
这就涉及到“权责发生制”的概念,所谓权责发生制,就是不管交付商品的时候收没收到钱,但是我已经把商品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你了,那么我就可以确认收入了。
为什么不直接把采购固定资产的200万直接计入当期支出呢?同样是因为权责发生制,这200万我并不是一次性用完的,机器可以用5年,那我就应该让收入和费用的期间匹配,所以我要分5年分摊。
但如果我们把周期拉长,比如假设第二年收回200万应收款,那么第一年的时候,收入大于销售现金流,但是到第二年收回应收款,营收和销售收现就是一样的;同样的,到第五年末,现金流出总计200万,折旧总计40*5=200万,现金流出和折旧支出一致。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第一点:因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经营现金流和净利润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
1、确认收入,实际未收到现金流
比如前面提到的,1000万收入只收到800万资金,导致利润大于现金流。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只看利润没意义,因为你的收入有可能全部是应收款,应收款既不能用于采购商品,也不能用于支付工资。
2、确认费用,实际未发生现金流出
比如前面说的折旧,减少利润的同时并未发生现金流出,这些非付现科目还包括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等。
除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另一个导致经营现金流和净利润差异的原因在于现金流的重分类。
举个栗子说,企业经营借款200万,当年利息支出16万,这16万财务费用直接减少净利润,但却不是算到经营活动流出,而是计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出。
再比如,处置对外股权投资获得收益,直接增加净利润,但现金流却计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
这种现金流的重分类,直接导致经营现金流和净利润的差异,因此在用“间接法”倒推经营现金流的时候,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回财务费用,减去投资收益。
第三个导致经营现金流和净利润差异的,是不影响净利润的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比如其他应收款,借100万给你,不减少我的利润,但却影响我的经营现金流。
说了这么多,怎么加深体会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看财报中按照“间接法”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现金流的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