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上线将对接网络募捐)
“一元画”1500万善款的质疑还没有退去,9月5日,第二个“中华慈善日”如期到来。封面新闻从民政部获悉,用于社会公众查验慈善信息的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正式上线。今后,各地各类慈善参与主体需依托该平台填报法定公开信息,对于敷衍了事、弄虚作假、透明度差的慈善组织,将依法纳入执法监察范围。
平台已实时公布
全国2134家慈善组织信息
根据我国《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开其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
其中,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慈善项目实施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项目实施情况和募得款物使用情况。
除此之外,该平台还将向社会公开慈善组织登记事项、慈善信托备案事项、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名单、具有出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票据资格的慈善组织名单、对慈善活动的税收优惠、资助补贴等促进措施、向慈善组织购买服务的信息、对慈善组织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的表彰、处罚结果等信息。
封面新闻从民政部了解到,截至目前,平台已实时公布了全国2134家慈善组织信息、38件慈善信托备案信息,慈善信托合同规模近8.6亿元。其中,517家慈善组织具有公开募捐资格,在平台上备案发布了837项公开募捐活动信息,展示了1595项慈善项目信息。
今后平台将与
互联网募捐平台数据对接
“建设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目的就是为了方便社会公众查验慈善信息、便捷慈善活动监督,让整个公益慈善界都’举头三尺有神明’。”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詹成付表示。
在平台开通仪式上,詹成付还提到,民政部对各地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信托的信息统计及工作评估,以该平台为准,要求各地各类慈善参与主体依托该平台填报法定公开信息,对于敷衍了事、弄虚作假、透明度差的慈善组织,将依法纳入执法监察范围。
民政部表示,将进一步征求公众尤其捐赠人对慈善信息的需求,加强版面完善、内容维护与对外客服,扩大慈善文化传播,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媒体质询。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平台与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数据对接,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慈善募捐等领域的“明白账”、“放心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