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民政部公布了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遴选结果,共有13家平台入围。根据《慈善法》的规定,今后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在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这也意味着,今后慈善组织在其他平台进行公开募款都属于违法。结果公布后,民政部要求各个平台做好改造升级工作,在显著位置作出相应公开承诺,并自觉接受后续动态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保障和维护互联网募捐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蚂蚁金服公益平台:进一步优化调整
为了提供更高效和广泛的服务,让爱心用户获得更好的捐款体验,蚂蚁金服在机构入驻和公益项目上线流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并将于近期发布。据刘琴介绍,平台已从9月开始通过支付宝大数据引入智能算法。“此前,对于机构入驻以及公益项目推进,我们更多依靠人工,今后算法及人工智能将逐渐代替我们进行判断和推进。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权重,比如公益项目用户捐赠额、用户好友社交关系链、用户画像等关键指标,将最优秀、最受欢迎的公益项目推荐给用户。”
另外,蚂蚁金服公益平台后台也做了进一步的优化,比如实时预览项目、更丰富的图文编辑功能等。特别是在平台项目年审流程和制度上,也做出了新的规定,即按需筹款。年审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年度报告、用户捐款情况、用户留言、投诉等方面,通过整体评估从而明确项目适不适合在下一年度继续筹款。
基金会中心网:重新调整构架和功能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登记注册的公募基金会共有1558家。《慈善法》实施后,此类公募基金会有公开募捐的需求,而且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后开展互联网募捐活动。据记者了解,目前基金会中心网正在综合慈善法的要求和行业的需求,重新调整基金会中心网的架构和功能,为希望开展互联网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通过基金会中心网官网可以发现,其在首页显著位置增加了“公开募捐”的栏目,点进去之后会自动跳转到公募基金会的列表,实现在线捐款。不过,目前基金会中心网只能通过银行汇款的方式实现捐款,而通过诸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捐赠方式尚未开通。此外,捐款页面并没有任何关于捐赠项目的信息,捐款将用于何处、项目进展、捐赠反馈等重要信息和功能也尚未完善。
新华公益服务平台:即将正式上线
8月份入围首批13家互联网募捐平台后,新华公益开始搭建在线募捐平台,并于9月30日初步上线在线募捐功能。据了解,新华公益在原有的基础和框架下增加了在线募捐功能,并且在新华网首页进行了突出。新华公益负责人表示,目前新华公益在线募捐平台只是初步推出了一些功能,并未正式上线,平台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就技术层面而言,搭建这个平台并不是特别困难,有很多技术手段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如何把这个平台做出特色,如何能更好地为大家提供服务和体验,是需要用心去做的事情。”
上述负责人也谈道,基于新华网的品牌优势,其公益频道在之前积累了很多公益资源,民政部认定的首批16家慈善组织大部分都跟新华公益有合作,且十分认同新华公益的平台和资源。因此,新华公益在线募捐平台对外界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募捐平台上线之前,新华公益和之前合作的公益机构进行了沟通,充分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并根据其需求进行建设、调整。目前,中华儿慈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都已在新华公益募捐平台上线了一些募捐项目。截止到2016年10月30日,新华公益在线募捐平台共上线231个公益项目,有11113人次参与捐款,善款总额超过106万元。
公益宝:已具备基础功能
其他平台:情况各不相同
在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中,腾讯公益得分第一。据记者了解,腾讯公益平台将继续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公益行业的透明化。腾讯公益方面表示,传统的公益模式中存在一个“信任的黑盒子”,而过程的透明是信任最重要的基石。透明的问题需要公众、公益机构、监管机构、腾讯公益平台多方协力。
观点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叶托:网络募捐信息平台亟待监管跟进
近年来,凭借参与广泛、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见效迅速等优势,网络募捐平台蓬勃兴起,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网络募捐平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棘手的问题,例如各类平台良莠不齐、诈捐骗捐事件频发、善款管理和使用不够透明等。这些问题持续引发公众对网络募捐平台的信任危机,为网络募捐平台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促使网络募捐平台终结无序发展乱象,走上规范发展道路,建立和完善网络募捐平台的监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日前,民政部根据《慈善法》第二十三条赋予的权力,正式指定腾讯公益网络募捐平台、淘宝公益、中国慈善信息平台等13家平台作为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此次民政部以“官方认证”的形式为网络募捐平台设置准入门槛,不仅可以将资质较差的平台挡在“门”外,压缩诈捐骗捐的生存空间,还能够为资质良好的平台推广其形象,提升公众对网络募捐的信任。不过,这一举措仅仅是对网络募捐平台进行实质性监管的万里长征第一步,随后还必须及时跟进一整套严密完备的制度与措施。
网络募捐平台监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民政、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电信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如果这些职能部门之间不能做到既各负其责又无缝对接,那么政府对网络募捐平台的监管责任就难以真正落实。从现行网络募捐平台监管体制来看,《慈善法》和《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只对这些部门的监管职责进行了非常粗线条的规定,职责范围不明确、权责之间不匹配、自由裁量权过大等体制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应依据职责清晰、协同配合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信息共享、联查协查、联合惩戒等协同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除了依靠行政监管之外,还必须依据社会共治的原则,广泛引导公众和媒体参与网络募捐平台监管,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独立审计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柔性监管作用。
加强监管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网络募捐平台走上健康有序发展之路。要想引导而非误导网络募捐平台,就必须明确监管内容,增加监管引导力,以便给它们一个稳定预期。首先,在事前监管阶段,要及早出台网络募捐平台的资质认定标准。在制定资质认定标准时,民政部应该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遵循底线监管的思路,在明确底线的基础上为网络募捐平台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其次,在事中监管阶段,要尽快细化网络募捐平台的运营规范。按照科学、规范、透明的原则,民政部门要建立对网络募捐平台的随机抽检制度和运营评估制度,并对网络募捐平台的募捐信息审核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报告制度、服务操作规程等作出硬性要求。最后,在事后监管阶段,要及时构建网络募捐平台的激励惩戒规则。通过建立诚信档案、黑名单制度、联合惩戒机制、退出机制,对候选网络募捐平台和网络募捐平台进行激励或惩戒。
网络募捐平台让很多传统的监管方式失去了用武之地,因而严重考验着我国慈善监管机构的监管创新能力。只有大力创新网络募捐平台的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力,才能做到既有效控制风险,又不阻碍发展。其一,实施智能监管。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募捐平台智能监管系统,横向贯通各个监管主体,纵向贯通事前认证、事中规范、事后奖惩,并将之与网络募捐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实现实时监控、异常预警、精准执法。其二,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即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结合网络募捐平台监管工作情况,适时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抽查工作细则,从制度上确保网络募捐平台监管工作透明公正。(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