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5日是第六个中华慈善日,今年的主题是“汇聚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善心汇聚大爱】
根据《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的最新数据,2018年度各社会捐赠接收主体实际接收现金及物资捐赠价值1270亿元,其中现金和有价证券占比为70.03%,物资折价占比为29.97%。2019年度社会捐赠总量更是达到了1330亿元。
中国公益慈善资源的总量由社会捐赠总量、彩票公益金、志愿者贡献价值共同构成。根据报告数据,2018年中国公益慈善资源的总量约为3407.26亿元,其中志愿者贡献价值823.64亿元,彩票公益金1313.62亿元。
从捐赠意向来看,医疗健康、教育救助、扶贫开发是我国慈善捐赠的三大主要方向。教育救助一直是较为热点的捐赠领域,结合《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18年中国慈善榜信息,绝大多数企业家非常乐于给自己的母校捐赠现金或设立专项教育基金,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对母校的情谊。在非灾害常态年份,慈善捐赠跟随政策走向,在我国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引下,扶贫开发捐赠意向比例日益提升。新冠疫情作为全人类的公共卫生危机,慈善捐赠在全球抗疫工作中贡献了杰出力量。可以预计,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医疗健康捐赠意向的占比将会增长。
总体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增强,慈善行为日益兴盛,慈善工作稳步推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稳中向好。
【慈善主体多元,共同守护暖心力量】
“慈”是无私的关爱和扶持,“善”是真挚的友爱和相助。中华自古就有助人为乐的传统,慈善也是凝结在当代中国人心中不变的美德。
从社会捐赠接收的主体构成来看,2018年基金会、慈善会分别接收了645.9亿元和330.1亿元的社会捐赠,汇集了较多的捐赠收入。其他社会组织、政府部分、事业单位等机构也积极广泛汇聚爱心,丰富了社会捐赠的接收渠道。
政府、事业单位、民主党派和社会组织等既是慈善资源的接收方,同时也向社会提供捐赠。参与慈善的主体更加多元,以“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为特征的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乐善好施、扶倾济弱、守望相助的传统理念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慈善行列,慷慨奉献爱心,“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网络募捐发展,涓涓细流汇聚成海】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其开放、便捷和低成本的特性动员了网民的广泛参与,传播了社会正能量,网络募捐成为公益慈善的新模式。“互联网+慈善”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慈善生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在快速改变中国慈善行业的运作方式,缩小捐赠者与具体慈善项目之间的距离,让慈善更加触手可及。互联网公益告诉我们,慈善未必波澜壮阔,涓涓细流也可以汇聚成不凡的力量。
【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开启依法治“善”新时代】
网络募捐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既有移动互联网接通公众慈善热情的原因,也是慈善制度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2016年3月16日我国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法律构建了我国慈善领域的基本制度,实现了加强慈善制度顶层设计的要求。
慈善信息的公开进一步推动了公益慈善在阳光下运行,让慈善事业更公开透明、更具社会公信力。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与日俱增,网络的便捷与公众日益高涨的慈善热情相互促进。期待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换来更多的善意,也期待慈善日能够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日子。
慈善,是植根于每一个人内心最无私的博爱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伸,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新时代诠释。涓涓细流,汇聚善的力量;共同前行,筑起爱的城墙。
编辑:马璐璐、陈彦宇(实习)设计:陈伸、陈彦宇(实习)
参考资料: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