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无线技术无线通信问题分析应对策略

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策略

三、总结

参考文献

“智慧城市高地”下的弊端

从现在已知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人们主要从技术和业务应用层面讨论和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具体来说,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物联网(其中尤其是RFID)技术的发展,其次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第三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第四是上述这些技术在城市信息化发展中的业务应用。而就城市信息化业务应用来看,主要是一些城市规划管理以及一些特定的公共服务业务,如所谓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但是,目前,我们尚没有任何人能够从顶层设计层面去规划和认识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建设智慧城市?我们仍然只是延续IBM在4年前从该公司开拓中国信息化业务市场的角度去看待所谓的智慧城市,根本就没有从我国城市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层面去重新理解和认识。

我曾经在去年就撰文提出,目前人们在认识智慧城市时,存在着“概念不清、外延不明”的问题。因为,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就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当前我国的所谓智慧城市其实一点也不“智慧”。

受这种不良倾向的驱使,我国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呈现出若干不利的局面。

1、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

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而条线业务部门对此并不热心,因此,尽管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会面临诸多的重复建设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固有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掩盖了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

然而,当前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还是3D技术,都将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乃至于市场营销都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将这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如何抓住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大潮,进一步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应该对于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继续受到冷落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应用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是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三个维度及其战略缺陷

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纯粹外来的词汇,而是将其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那么我们对于智慧城市就会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刻内涵。总的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从更加宏观层面去丰富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分析其中的问题。

1、从“两化深度融合”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很久以来,信息化一直被看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思路;当前,根据国际经济不景气以及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些重要文件中,信息化都占据重要地位。

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与以前的单项IT技术的创新发展不同,近些年来所诞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具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相互之间围绕海量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决策分析的、前后相互连贯的产业链条的形式集中出现,共同构成新一轮的、威力更为强劲的信息化宏伟浪潮。

这一轮信息化浪潮对于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我们尚难以进行预料,但是,有一点可以预料的是,当前基于传统的行政区划而展开的智慧城市建设显然是不适应这种技术发展要求的。从住建部所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来看,不仅有规模较大的城市,甚至还有城区和县级单位,显然有违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规律。而且,试点本身也未对如何应对这一轮的产业链式信息化浪潮提出有效的顶层应用规划方案,因此我们难以对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智慧城市试点寄予过高的期望。

3、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大约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国的城镇化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城镇化被看作是未来扩大内需、维持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历史因素,当前的城镇化承载着众多的任务和要求,中央也因此将当前的城镇化称之为“新型城镇化”。根据2012年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上述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主要是基于当前城镇化本身的内在要求。其实,在这些要求当中,信息化都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应该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深度融合信息化战略,城镇化才可以真正体现出“新型”的时代特征,才可以被称为“新型城镇化”。

然而,虽然信息化和城镇化都被赋予国家战略地位,但是对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重大的文件还是具体的业务工作层面(如城镇化建设),都未对此加以明确。而且,对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理论界鲜有研究,政策上也缺乏衔接和协调。这同样可以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缺陷。

上述三个维度,都从战略层面讨论了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就难以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真正内涵,智慧城市不仅难以深度融合工业化,也难以深度融合城镇化。

让智慧城市建设赋予新型城镇化以智慧

从地理空间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得以实现。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1、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

这虽然看过去好像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但其实这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我国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布局。实际上,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2、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3、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国务院于2010年10月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2012年7月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从当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府采购等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4、建立能够融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大媒体产业电信业传媒业产业融合结构转型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技术热点;发展

1我国无线通信领域的热点技术

1.13G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早已成为当前无线通信产业中的热点。目前,全世界正积极应用此项技术。

首先,从技术来讲,3G已发展为比较成熟的主流技术。由于CDMA2000技术具有的平滑演进特性,因而比较容易进入3G。对于TD-SCDMA,尽管还需在技术层面加以提升,不过由于它在国内得到较好的应用,拥有庞大的市场受众,因而也得到广泛的应用。WCDMA由于以前版本频繁更新,而极大制约了商用发展。目前,通过改良后,基本确定了主体标准而稳固了自身的商用规模。

其次,当前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运营商都把战略目光转向了3G网络的部署及建设上。我国的3G移动通信技术也以跳跃式地方式得到实现。目前,国内把三大制式交给几大电信运营商,使他们在市场上形成共同竞争的局面。因此,3G技术的商业应用已在世界范围内全面铺开。一些运营商在3G方面拥有的用户数量形成急速增长的趋势。国内在CDMA2000与WCDMA两块发展更为迅速,已基本覆盖全国范围。

1.2推广应用3.5GHz技术

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MMDS,有很多优点,该技术在国内得到顺利地推广。因此,MMDS技术也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也成为当前业界内的焦点。

1.3宽带无线技术WiMAX

1.4无线载波通信技术UWB

作为一种时域通信技术,UWB通过超短周期脉冲,将信号以0或1的形式发送出去,而未采用载波方式,从而不同于当前的无线通信技术。脉冲调制形成的信号属于超宽带信号,谱密度极低。信号的中心频率保持在650MHz-5GHz左右,平均功率是亚毫瓦量级,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拥有多个可利用信道。因此,相比CDMA系统,该技术有明显的优势,如成本低、功耗低、速率高等。从发展趋势来看,该技术由于高速、窄覆盖,比较适合构建家庭的高速信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蓝牙有所冲击,不过不会对目前的主流技术形成真正的威胁。也可以说,它是对当前的移动技术与WLAN技术的有力补充。

2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2.1不同通信技术相互补充与融合

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覆盖范围、使用领域、传输速率、技术水平等方面。在具体的运用中,各自都有不同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把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一体化的无线通信网络,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服务水平与服务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捷。

⑴3G技术不断趋于完善。当前,3G技术正成为无线通信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随着该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用用户也会日益增多。我国必须立足实际,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领域的成功经验,不断推动3G技术的发展。

⑵无线通信技术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效结合。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无线通信技术的覆盖范围,并极大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速率。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基本应用于固定环境中的高速接入。要实现两种技术的融合,开发商应充分结合二者的技术特性以及应用范围,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目的。

2.2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2.3获得政府的有力支持

为了加快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提高科技含量,政府应为该技术的经销商与开发商提供更多的无线频率资源,并帮助有关企业构建合理的商业发展策略与市场规划,建设无线通信网络,从而实现对不同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并且,政府还应充分起到市场调控的作用,强化对这块市场的宏观调控,从而确保无线通信技术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信息技术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1.1概念介绍

1.2发展现状分析

对于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制造业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而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机械制造业中,其能够大大提升制造业生产中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加快这一领域的发展速度。

2信息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中的应用优势

2.1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当前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发展,其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由于机械制造与设计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其能够将传统的实践来通过各种模拟软件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了设计阶段的材料和人工等的浪费。此外,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其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产生的生产质量,精确的机械操作能够将生产中出现的失误最大程度上降低,从而大大提高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信息自动化技术在当前的应用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工艺的设计需求,需要对其生产过程中的检测精度进行提高,从而缩短生产周期。对此,在进行信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该技术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2.2提高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安全性

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制造生产中的人工参与程度不断降低,人员参与程度的减少使得机械设备生产过程中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的几率大大降低。此外,工人在进行生产过程中只需要通过控制平台对整个生产流程的设备进行调控,同设备和产品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最后,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其能够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电力故障等问题进行提前排查,并在发生问题之后及时断电,保证了生产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3.1生态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特别是对于工业制造,其在生产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之外,还需要将绿色生产纳入到自身的发展中,注重绿色生产,这对我国的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运用现有的资源,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能够促使我国的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技术逐渐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机械设计与制造不仅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还需要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在保证了群众和国家的利益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3.2智能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正在逐渐向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前进,信息技术在创新的过程中旨在减少人员的参与,通过设定的智能系统实现设备的持续稳定运行,同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智能化解决。随着新型生产方式的出现,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最为明显,像CAD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使得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大提升。信息技术作为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内容,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3.3机电一体化发展

在我国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中,其同现阶段的自动化技术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一方面是智能化程度不足,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生产周期较长,其产品的质量相对较差,而对于智能化技术来说,其促使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逐渐向着一体机方向发展,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促进技术的革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将会逐渐向着半自动化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前进。像当前的数码设备生产,其通过电子技术和机械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这对我国当前的几点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3.4虚拟化发展

对于当前的大部分机械生产公司来说,其在进行机械设备和产品的设计时往往是通过图纸来开展,而对于设计完成的产品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无法进行准确的阐述。但由于机械方面的图纸设计一方面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等,同时还不能够保证产品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而为了更好的提高机械行业的生产效率,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其能够对产品的构造和外形等进行模拟,同时结合产品的实际功能需求对其进行仿真,从而最大程度上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

该书首先针对我国媒体融合的现状、问题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作者从国外的媒体融合概念入手,分析了国内学者引入“媒体融合”概念的基本历程和国内学者对媒体融合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提出的政策环境,如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市场背景,如新媒体环境下对传统传媒市场格局的改变;技术背景,如物联网、智能媒体、可穿戴设备VR/AR技术对传媒业的深入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14年以后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认为当前存在融合创新目的模糊、主体动力不足、缺乏资本支持以及消费习惯畸变等问题。同时,作者对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当前,关于媒体融合的主流认识主要体现在将媒体

融合分为内容、渠道、平台、产品和经营管理融合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基本上构成了媒体发展的五个重要领域。因此,全书在架构上,重点从以上五个方面针对当前媒体融合的业界实践进行了分析,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内容融合部分,重点分析了广州日报集团的创新实践、国内期刊内容的创新融合和今日头条的融合创新实践。这三个案例的作者都是能够充分掌握融合实践的一手资料,如广州日报集团融合实践的作者是广州日报社研究室主任,期刊内容融合撰写者是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主编,今日头条融合实践作者则是今日头条的员工。这些由内而外的、深入肌理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手资料,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在渠道融合创新方面,全书分析了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云媒的融合概况、创新点以及路径方法,分析了读者传媒数字化网络渠道建设的生态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管理经济效益,分析了浙江卫视渠道融合的基本情况、融合理念和融合策略等。内容上涵盖了报纸、期刊、电视等主流传统媒体,这为传统媒体的渠道创新和融合发展提供了方法和路径上的借鉴。

在平台创新上,全书分析了乐视网的平台创新、贵州日报传媒集团的融合创新、《中国国家地理》的融合创新、中国商务出版社的融合创新,以及江苏广播电视台的融合创新案例。其中,对乐视网的融合创新案例分析实际上揭示出这样一个新理念:在当前的媒体融合中,主流的观点认为媒体融合主要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创新,而将乐视网纳入融合创新实践的研究中,这说明基于互联网的网站类平台,实际上在当前的媒体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如果需要紧跟时展潮流,就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途径,实现自身的转型。媒体融合不仅是报纸、广播、电视、期刊、出版社等传统主流媒体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以乐视网为代表的互联网网站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产品融合创新上,全书分析了咪咕阅读、上海报业集团的媒体融合产品打造以及瑞丽的品牌延伸实践等。其中,对瑞丽媒体融合实践中数字媒体矩阵的分析,以及对瑞丽增值服务产品的分析,为当前媒体融合的品牌价值延伸、增值服务和跨界融合、产业链打造提供了新思路。

在经营管理融合创新上,全书分析了包括浙报集团、罗辑思维在内的重要案例。其中,作者对浙报集团的分析,重点在其传媒生态圈的建设上,如对资本运作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和用户聚集平台三大平台的分析,以及对浙报建设核心圈、紧密圈和协同圈“三圈环流”主流媒体格局的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浙报在产业上探索“新闻+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理念的媒体融合发展中,为国内其他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方向,也是对当前媒体发展理论的一种新突破。

该书不仅有系统的媒体融合创新案例分析,还有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如全书对传媒创新与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对大数据时代传媒创新的机遇和转型进行了分析,对资本牵引下中国传媒融合创新实践的分析,对数字媒体时代品牌传播的目标和变革方式的分析,对台湾地区媒介融合的介绍,以及对我国当前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呈现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着力点进行的分析,对当前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思考。

媒体融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在当前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针对媒体融合的讨论更加多元化,呈现出理论、实践和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不同的媒体针对自身的基本情况,从自身出发制定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和路径,量力而行才能实现媒体自身的转型。全书从当前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状况出发,针对媒体融合创新的五个方面,以丰富的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在案例选择上,全书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是将范围扩展到期刊、出版社等其他传统媒体,以及视频网站、自媒体等基于互联网发展的一些新兴媒体,这种选择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媒体都需要不断融合创新实现自身发展,媒体的融合创新发展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作为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义实施两周年后的研究成果,全书既是对媒体融合发展的阶段性回应,也是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同时还是远未完成的探索,这还需要新闻传播学者、新闻传播业界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尊敬的杨董事长:

3月份的xx之行承蒙杨董事长热情接待,不胜感激。短短几天,收益良多,我们不仅对您的项目有所了解,而且对您本人打造这个项目的思想理念也有一定的认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和我们一直奉行的理念十分贴切,让我们兴奋不已。回到杭州后,又找了几个朋友聊这个项目,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希望能对项目的推进有所帮助。

印度一个偏远的小村镇——瑞士凯思,全世界瑜伽爱好者的朝圣地。它让我们对阁下的项目产生了某种联想:能否打造一个中国式的瑞士凯思?许多年来,我们都有一个梦想:打造中国的瑞士凯思!当我们聆听您的关于身心灵的一番说辞,怎能不激动万分。当中国以和平崛起的雄姿,在全球影响力日益扩大的时候,这个梦想也许不远了。

因此,我们赋予这个项目的总体概念就是:中国xx国际瑜伽村。

简单地阐述一下瑜伽的发展背景。瑜伽,发源于5000年前古印度,风靡于20世纪欧美,21世纪在我国迅猛发展,掀起一股"瑜伽健身热".这一发展势头还在不断持续升温。虽然,古老的瑜伽发源于印度,但现代瑜伽,也就是使瑜伽产业化的始作俑者却是美国。每年瑜伽产业在美国创造的效益超过上千亿美元。

目前瑜伽在中国的现状是:

市场庞大前景诱人

随着中国经济跃升,瑜伽这一古老而又时尚的健身运动越来越受到欢迎。当前,全国各地开设的专业瑜伽馆大约xx万间(不包括健身场所内的瑜伽项目),瑜伽教练达xx万人,长期从事瑜伽运动的人达xx万(接触过瑜伽的人超过2亿)。庞大的产业市场、诱人的发展前景,令美国、印度、日本等世界瑜伽诸强兴奋不已,纷纷前来掘金。狼烟四起,竞相角逐。

超速发展现状堪忧

瑜伽属于服务行业,不需要高科技,也不需要高投入,入市门槛较低。这是造成瑜伽馆遍地开花的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瑜伽馆发展速度过快,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行业不够规范、专业度不高、商业模式不成熟、产业基础薄弱、经营管理不善。约80%的瑜伽馆处于亏损或持平,低价位竞争恶性循环。整个瑜伽行业良莠不齐,乱象丛生。

资源整合行业洗牌

虽然,国内瑜伽行业还处于人们不断认识、不断发展的初级阶段,但行业的资源整合和重新洗牌已经在所难免。中国瑜伽行业呼唤具有国际视野、根植本土文化、实力雄厚专业水准高的标杆性"龙头"企业的出现,以规范和引领行业标准,促进行业整体提升和有序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的行业发展背景,配合国家"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发展方向,我们认为这个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具有很强的可落地操作性。

我们赋予这个项目的时代价值是:基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底蕴,融合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整合瑜伽产业,包括教育培训、身心疗养、修行度假、会展服务、旅游观光及文化产品、健康食品、健身用品、服饰品等衍生产品的瑜伽主题国际化新型文化村落。

它的基本布局为:一个核心区块,四大功能区块。

中央核心区:游学区,瑜伽圣殿。

四大功能区:

修行区——以度假酒店为特征的身心疗养区;

商业区——以展厅和商业街为特征的会展商业中心;

产业区——以工业园区为特征的衍生产品加工制作基地;

种植区——以瑜伽健康食疗为中心的绿色生态种植区。

此外,瑜伽晨练山顶平台、森林走道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设施。

国际瑜珈村的总体概念正好切合了保亭项目以发展以生态农业榛础的农艺经济理念和六弓乡项目总体规划,是整体项目即刻可以落地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项目落实第一步就可以融合在当前的示范区建设,在公司本来规划的示范体验区里,以四大度假团农艺低碳度假、雨林体验、黎药养生、身心修行等这些度假内容正是瑜珈国际村的核心功能,也是当前示范区的真正的软实力,瑜珈核心哲学里促进身心健康的元素展现在任何一个体验内容里。每一位来者在这个示范区里将能真正体验到身心放、净化及灵魂的提升。

【关键词】无线通信通信技术热点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成为通信行业的热点,透过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热点问题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无线通信行业的现状,把握一些无线通信行业的热点问题,并对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展望和思考。

1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当前的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可以用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来形容,人们对于无线通信技术的需求使得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前景将非常光明,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就是无线通信技术的用户数量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另一个方面是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一直非常活跃,使得新技术一经问世便会引起广泛探讨。

2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热点问题

2.13G移动通信技术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目前3G存在3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3G技术归结其成为最大热点的原因,首先体现在,3G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技术,其技术标准已经趋于完善,并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其次,3G技术的普及也是较为广泛的,目前的3G用户数量也呈现一个较大的增长趋势,我国对3G技术也一直积极建设。

2.2LTE长期演进技术

LTE技术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又一热点技术,是介于3G和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技术,与3G技术相比LTE有了明显的提升,并很好地弥补了3G技术存在的不足,LTE中的很多标准接手于3GUMTS的更新并最后成为4G移动通信技术。其中简化网络结构成为其中的工作重点。需要将原有的UMTS下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结合网络简化为全IP扁平化基础网络架构,总而言之,LTE虽然并非是真正的4G技术,但却比3G技术有明显更多的优势,它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无线通信技术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热点,为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参考。

2.3无线局域网技术

无线局域网技术是最被大众所熟知的一个无线技术热点,中文翻译为微览,它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Frequency;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无线局域网具有方便、灵活、安装简单、易于故障排除业务拓展等特点是活跃在无线通信技术上的一大流行热点之一。

2.4WimaX技术

WimaX的中文翻译为全球微波互联接入,伴随着宽带无线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领域有开拓了新的宽带接入领域研究,wimax相对于wifi相比,它的接入优势要更为明显,有人说wimax技术打破了无线通信技术的产业格局,特别是对3G技术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道理,但wimax的技术发展还没有3G那么成熟,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待提高。

3无线通信技术的前景展望

无线通信技术在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有着非常广阔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但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的来讲无线通信发展有这样几个趋势:

满足个人需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无线通信技术朝着满足个体需求的方向上发展,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无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应用上,二者在当前市场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也不难预见无线通信将朝着满足个体需求的方向上发展。

创新需求。创新是任何行业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对于现代无线通信行业这个发展飞快,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只有与科学技术相融合,适应时代、市场和科技的需求来进行创新化,克服技术改革中的难题,加大科技投入,才是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前进方向。

无线通信网络的融合与互补。结合当前的无线通信技术来看,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各有各自的优点,也各有各自的不足,无线通信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注意到加强技术间的融合,让各项通信技术发挥自己的长处,满足无线通信的技术要求,促进无线通信技术的开发与发展。

4总结

通过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热点探究,可以了解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状况,并对无线通信技术将来的发展提出展望,如今的无线通信技术正在进入一个全面普及的状态,虽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因素影响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但还是可以看到无线通信技术正以一个迅猛的状态增长,随着用户需求对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要求增加,无线通信技术行业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通信技术的创新将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1]熊卿青,邓媛.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31.

[2]石泰山.无线通信技术的热点及发展趋向探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5:231+233.

[3]翟品,陈亮.现代无线通讯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J].科技传播,2014,06:220+230.

[4]赵璐,张坤.对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民营科技,2009,09:51.

关键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过渡消耗等问题日趋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一情况,低碳高效的新发展模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各种新的环保理念被提出并得到了全球人士认可和支持。城市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而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需要以低碳绿色的城市为基础。因而,构建一个低碳绿化的城市就成为了现代绿色新经济的核心。为此该文针对低碳绿色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低碳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化融合下的产业,是人类群居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城市的高人口密度性、高技术性、高生产性、高经济性是其典型的特点,一个城市包含了全球基本上所有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结构、物质循环和一部分的能量循环,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系统主要由经济、生物、非生物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能够通过生物手段、非生物手段、能量流动手段等形成一个含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就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无法避免,排放过程是复杂的,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线城市仅仅只占了全球土地面积的2%,而这仅仅2%的土地所消耗的能源却是全球所消耗能源总量的75%,也是这2%的土地排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而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变暖,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立低碳城市也就成为了发展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最重要的举措。

2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2.1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2.2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

2.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制度设计

3低碳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关键问题

3.1结构低碳化

城市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低碳化城市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而进行,加之城市用地极为紧张,一旦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物质环境确定后,那么后续的改变很难进行,即便改变也会面临巨大的更改成本,同时会给更改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城市的结构主要是由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所组成,两者相互依赖也相互作用,通过合理地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看,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人们的交通出行量的影响并不大,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当前现状下,人们出行所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相对很高,并且机动化是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机动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在这一现状下,如果不对碳排放进行科学的控制和规划,那么在未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必将因为环境问题遭遇较大的冲击。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建筑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正是对城市的整个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使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科学化,减少出行产生的碳排放,从而来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

3.2系统功能低碳化

低碳城市的实现,对于城市的低碳功能规划显得极为关键。在低碳功能的划分上,要以检查低碳经济为城市发展核心,在此基础上将城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布局合理的统一整体。在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功能划分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是否实现低碳发展,城市是否能够快速绿色、循环发展。因此,在低碳功能化分析上,需要结合城市的低碳化程度、城市功能等来选择不同的低碳发展道路。

3.3能量流低碳化

能量流动和低碳化关系尤其密切,碳排放就是能量的一种流动形式。往往城市中能量都表现的是单向性,并且能量在利用方面的效率并不高,这些现象都无疑表明了当前城市能源浪费严重,能量循环利用差,能量利用率低,这对低碳化城市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能量流分析就是对当前城市人们生产生活中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量化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量使用和产出,通过统计得出能量初级输入、转换、使用、输出这一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通常人们研究较深的是电力、燃气能量流,如电力最初生产多少、传输过程中损耗多少、电力转换上损失多少,最终用户得到的电力是多少,通过对能量流跟踪分析,评估出城市的能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到能量变化和城市系统变化情况,进而得到城市系统和低碳化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能量流低碳化在规划上需要结合当前城市的能源系统情况,并且要熟练的掌握当前城市能源代谢走向,从而多个角度来详细的分析能量流动特性,再从能量角度出发对城市系统中的产业结构、交通布局、基础设施等历史演变规律,从城市历史规律入手重点对城市的交通、产业、基础设备、人员生活等不同类型的碳排放进行细致分析,得出每个类型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的碳减排潜力,进而得到每个类型的碳排放指标和责任,根据责任和指标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能量布局。

3.4物质流低碳化

4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发展,而城市的发展要切实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当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太多的环境问题不仅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还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此建设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社会经济成为了人们的诉求,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一种满足人们诉求而确定的城市发展路线,为此该文就主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以期望能够为建设低碳城市做出一点贡献。

[1]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

13-18,41.

[3]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72-80.

[4]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32-38.

[5]袁贺,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27(5):11-15.

[6]刘晶晶.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城市地理,2015(6):64.

[7]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302-305.

[8]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1-9.

关键词:金融工程;经济全球化;现状建议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国际化的经济活动,这样的活动实际上并不是最新出现的行为,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普通的国际经济活动又存在一定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与普通的国际经济活动相比,具有更复杂、更先进的形式,能够整合之前国际较为零散的经济分布,使经济集中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基于世界各国的跨国型企业,向世界范围进行生产、金融服务的拓展推动力,以及当前全球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力而逐渐壮大。

二、金融工程概述

三、当前我国金融工程现状分析

四、当前我国金融工程的不足

五、金融工程发展建议

六、结语

(作者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翁春跃

[1]张晓喜.浅谈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江苏商论,2017(8):86-87.

[2]孙雅婷.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效率关系[J]时代经贸,2014(6):121-122.

THE END
1.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构网技术应用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构网技术应用 摘要:将构网型技术与电力电子装备技术相结合,充分释放构网型技术的优势,是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典型的构网型装备包括:构网型SVG、静止同步调相机、构网型储能、构网型柔直等。 海量行业干货每日更新: (能源日参) (转自:能源日参)...https://finance.sina.cn/esg/2024-11-23/detail-incxanvh9844418.d.html
2.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构网技术应用电力系统新浪财经摘要:将构网型技术与电力电子装备技术相结合,充分释放构网型技术的优势,是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典型的构网型装备包括:构网型SVG、静止同步调相机、构网型储能、构网型柔直等。 海量行业干货每日更新: (能源日参) (转自:能源日参)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简介 ...http://finance.sina.com.cn/esg/2024-11-23/doc-incxanvh9844418.shtml
3.中国知识工程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20252031版知识库第一节 知识表示概述 7 一、表示学习的基本概念7 二、表示学习的理论基础9 三、知识表示学习的典型应用10 四、知识表示学习的主要优点11 第二节 知识表示学习的主要方法 12 一、距离模型12 二、单层神经网络模型13 三、能量模型14 四、双线性模型1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BVDJDB05567E3Q.html
4.光接入网技术基础(二)有3种自愈技术:线路保护倒换、ADM自愈环和DXC网状自愈网。前两种是保护型策略,后一种是恢复型策略。要理解自愈技术,首先要明确界定再生段、复用段和通道。 2)线路保护倒换 基本原理:当出现故障时,业务由工作通道倒换到保护通道。 类型:线路保护倒换有1+1和1:N两种方式。 https://www.gdsjxjy.com/courses/gdxxw/TXZY20130100102/inchen/html/lecture.html
5.自考大专00896电子商务概论复习知识点复习资料第一章 电子商务概述 第一节 电子商务的定义 1. 包含电子和商务两个方面。 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是现代电子技术和商务活动结合的产物。 2. 国际组织对电子商务的解释。 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的定义:电子商务是发生在开放网络上的包含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交...http://www.mdgs-edu.com/fxzl/1692.html
6.华为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成功通过技术鉴定在鉴定会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表示,华为数字能源研发的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运用独特的架构,通过多场景应用和权威机构的大量测试,验证了构网型储能对电力系统的支撑保障能力,为构网型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具有独创性的贡献。他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技术、装备和标准要一体化...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240731/e2eaeeb1c6724b84b28f6ec31ae1dc23/c.html
1.网工新手必看:用拓扑设计让网络跑得更快更安全!小型企业可能适合星型拓扑,中心设备负责所有通信,简单高效;而大规模网络中,网状拓扑更具冗余性,能确保网络的稳定性。 做好负载均衡 避免单点过载。通过合理分配流量,确保网络资源被高效利用,不会因为一台设备过于繁忙导致“堵车”。 加强冗余设计 冗余是一种备份方案。如果某条线路或设备发生故障,备用路径会迅速接管,...https://blog.csdn.net/funnetxia/article/details/143922749
2....设计让网络跑得更快更安全!超有趣夏老师的技术博客小型企业可能适合星型拓扑,中心设备负责所有通信,简单高效;而大规模网络中,网状拓扑更具冗余性,能确保网络的稳定性。 做好负载均衡 避免单点过载。通过合理分配流量,确保网络资源被高效利用,不会因为一台设备过于繁忙导致“堵车”。 加强冗余设计 冗余是一种备份方案。如果某条线路或设备发生故障,备用路径会迅速接管,...https://blog.51cto.com/u_17067842/12607865
3.水利计算机应用现状分析论文(通用12篇)但在相对偏远、条件较差的水利基层单位,计算机的应用还是刚刚起步,连接互联网的时间短,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人员,根本无法享受现代化科技的成果,随着时代的进步,差距越来越大。 二、水利计算机应用的前景思考 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自然有其深层次的内涵,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https://www.wenshubang.com/jisuanjiyingyonglunwen/785581.html
4.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第6版):网络简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是Cisco公司在全球范围推出的一个主要面向初级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项目,旨在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知识,为互联网时代做好准备。 本书是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网络简介课程的配套教材,由思科讲师编写。本书侧重于实际应用,同时让读者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经验,从而能够设计、安装、运营和维护中小型...https://www.epubit.com/bookDetails?id=N15003
5.技术标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5.1概述 高等学校数字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承载数字校园的基础和物理形式,一般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校园卡、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育人环境、虚拟空间环境等,基础设施为各类信息化应用提供技术、设备和物理环境支持,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是: ...https://nsio.tjufe.edu.cn/info/1064/1149.htm
6.网络安全全景视角下的新一代企业安全框架概述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身份管理和使用模式,传统身份管理无法满足数字化身份管理需求。本工程立足于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双基础设施的定位,构建基于属性的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体系,全面纳管数字化身份,为网络安全与业务运营奠定基础,保障业务运营。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19016
7.大型网站技术架构(豆瓣)《大型网站技术架构:核心原理与案例分析》通过梳理大型网站技术发展历程,剖析大型网站技术架构模式,深入讲述大型互联网架构设计的核心原理,并通过一组典型网站技术架构设计案例,为读者呈现一幅包括技术选型、架构设计、性能优化、Web 安全、系统发布、运维监控等在内的大型网站开发全景视图。 《大型网站技术架构:核心原理与...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23064/
8.网络设计方案(通用15篇)考虑到以上的技术需求,采用ITEM的无线覆盖解决方案,所选用的电信级设备提供了高速移动和快速漫游切换的能力,满足了室内外大规模无线组网的需求。ITEM 无线局域网作为多业务平台,具有自我组织、自动配置、性能自动调节、链路自动修复等特性,支持覆盖均衡和冗余备份功能,为各种无线覆盖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平台。 https://www.ruiwen.com/shejifangan/8180085.html
9.时伯年: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构网型技术很荣幸参加今天的研讨会,能够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们公司在构网型技术这个电力电子设备上的应用、理解和认识。 构网型技术的应用背景,实际是结合了目前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个新型电力系统又在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之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正在飞速发展。从原来以同步发电机为主导的电力系统,风、光逐渐变成了主力电源的新...https://www.mhcm.net/cms/show-144338.html
10.构网型变流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目前,构网型变流系统主要包括构网型直流、构网型储能、构网型静止无功补偿发生器、构网型调相机、构网型风机、构网型光伏等。柔直、风机、光伏、储能均有逆变器,理论上都可以采用构网型技术,但是由于构网型技术需要相对稳定的能源作为支撑等原因,各自发挥的作用具有模型差异。例如构网型光伏仅有微量的电容储能,只...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928/13771520.shtml
11.构网型逆变器技术综述.docx通过对构网型逆变器的仿真实验,可以验证其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仿真实验中,可以通过调节开关动作的频率和相位来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负载来测试逆变器的动态响应速度和鲁棒性。在仿真实验中,还可以将多个构网型逆变器并联或串联起来,以实现更高效的电能转换和应用。 在相关技术方面,构网型逆...https://m.renrendoc.com/paper/298790469.html
12.全面解读跟网型与构网型储能:技术对比与未来趋势构网型储能作为新兴技术,行业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存在技术门槛高、成本较高以及缺乏统一标准等挑战。但构网型储能技术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刚需,应对“双高”电网(高比例清洁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置)带来的发电随机性、波动性、低惯量、离散化等挑战,需要构网型技术来实现频率稳定、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的支撑。未来...https://www.hoenergypower.cn/news/chnology-comparison-and-future-trends-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