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尹德圣与学生组织“追求幸福”系列团体活动。
“幸福学”课堂。
王小玲讲授“恋爱心理学”。
曹爱华受邀参加学务会组织的师生成长沙龙活动。
杨丽讲授“幸福课”。
天津医科大学心理咨询健康中心教师李建伟带领学生进行“晨丹诗歌同化自愈疗法”。
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史晓晨为学生组织恋爱主题沙龙。本版照片由受访高校提供
老师谈“恋爱心理学”
“这不是一门‘脱单课’”
开设“恋爱心理学”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呼应学生的热切需求。
10多年来,王小玲面向天大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督导等工作,发现情感困惑是日常咨询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日前,有机构面向全国1028名大学生发起“是否支持学校开恋爱课”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表示支持。“不少‘00后’学生在人际、恋爱、亲子、导学等关系中存在困扰,应对复杂情感困扰以及经营关系的能力不足。而走向人格的成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有稳定的情感支撑。”在工作中有了大量咨询案例积累后,王小玲逐渐有了开“恋爱课”的想法。
作为一门进入学校第一课堂的全校公选课,“恋爱心理学”如何做到既有理论又实用,让青年学子真正受益?
课程组为此组建了由心理教师、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构成的多元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教学内容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心理学、艺术学、哲学、工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爱的能力。“理解爱情”“依恋关系”“冲突应对”“关系维护”……课程内容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挖掘出来的,每个问题都是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恋爱困扰。
恋爱类课程的火爆离不开环节多样、生动有趣的课程设置。除了理论学习和实例解读外,王小玲及其团队还设置了许多令学生参与感和体验感“爆棚”的互动与实践环节,如,专门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对父母进行心理访谈,探索原生家庭对自己婚恋的影响;特别安排“模拟表白”环节,以提升学生“表达爱”的能力,培养勇气、克服恐惧;创新设计“模拟吵架”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合理表达情感,培养维护爱的能力……这些富有活力的课程,自然受到欢迎。“好多学生还拉上父母一起来听课,在加深相互理解的同时,也让青年人对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认知。”王小玲说。
课程中,王小玲还设计了志愿活动,如在5月20日或11月11日前后组织校园联谊活动,从活动策划到组织实施均由选修课程的学生自发完成,以此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活动组织能力,也为其增添在校园中邂逅浪漫的机会。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学子说
“通过‘恋爱课’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我们能体验到策划者、志愿者、参与者等不同角色,拥有丰富的思考视角,而且除了能获得专业知识、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外,还能提升组织、协调、交际、设计、主持、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能力,提高在各个领域表达爱的能力。”参与策划实践课的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李俊浩说。
“我们会根据学生需求,将“恋爱心理学”等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得更加完善,并结合慕课资源,加强线上线下联动,让更多青年学子通过学习提升幸福感。”王小玲说。
老师谈“爱情社会学”
“爱是需要学习的”
“爱,需要学习;幸福,是一种能力。”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曹爱华在“爱情社会学”课件的每一页幻灯片上都打上了这样的标题。“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我要开这门课的原因。”曹爱华说。
课程火爆背后,是大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此外,也不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被课程名中的“爱情”二字所吸引。有机构去年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收回283所高校的有效问卷1296份,75.23%的学生认为学校和社会应该多提供一些恋爱或情感关系的心理辅导;74.77%的学生期待学校提供爱情观教育。
“我向往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当把爱情作为一门课去研究时,我很好奇不同人群对待爱情有着怎样的差异。”抱着这个目的,小刘选修了“爱情社会学”。一学期下来,小刘表示“学会如何去爱别人”是其最大的收获,“爱情是双向奔赴的,只有相互付出才能维系一段稳定的关系。”
老师谈“幸福学”
“不讲‘大道理’不灌‘鸡汤’”
老师带你唱歌、有想法随时发弹幕……这是近日记者在天大卫津路校区看到选修“幸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景。主讲教师、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剑博,从心理学实验的结论讲到如何调节情绪、情绪训练的方法等,学生时而记录笔记,时而通过弹幕等和老师互动交流。
这门直接把“幸福”写在课名上的通识选修课,到底有什么“幸福密码”?
“幸福没有公式,但有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光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实践,每部分内容都有既实用又好操作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提升幸福感、让自己幸福起来的能力,我们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赵剑博还表示,备课的过程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个解压和感受幸福的过程,“教学相长。”
“幸福学”从“幸福是什么”开始讲起,与同学们探讨幸福的“四个支点”——关系与幸福、健康与幸福、金钱与幸福、生涯与幸福;一起开展“幸福行动”——情绪调节、活在当下、逆境成长、目标管理、爱与感恩;一起体会心花怒放的人生、平衡自在的人生、坚忍不拔的人生、蓬勃向上的人生、温暖丰盈的人生……
“同样遭遇逆境,为什么有人倒下,有人却变得更强大?”“幸福学”的课堂上,老师会带学生一起学习“养成心理韧性的七种技巧”,了解自我、做出改变,再拿出由授课团队编写的《天津大学幸福手册》,一起做“我的抗逆力资源圈”,寻找遇到挫折压力时更愿意使用哪些资源帮自己走出困境……学生在此门课中学到的不只是各种心理学理论,还有让自己幸福起来的行动练习,在边学边练中让幸福升级。
在杨丽看来,通过学习“幸福课”,让青年学生增加对幸福人生的思考,知道怎么做能让自己和他人更幸福,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中获得松弛的心理体验和人生状态,从容地去应对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以有弹性和韧性的心理状态勇敢地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面对爱情观各校有妙方
面对当下社会中出现的婚恋现实问题,我市不少高校积极构建和完善婚恋教育体系,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提升学生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等,颇受学生欢迎,同时也助力培养健康身心、健全人格,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天津师范大学在通识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安排了专门讲恋爱和亲密关系处理的讲座,供学生根据兴趣选择。
“讲座基本每次都是满场。”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史晓晨说,她所讲的“去有风的地方谈恋爱”,是以解决学生困惑为主要内容,包括未谈过恋爱者的自卑情绪、有暗恋对象者如何大胆说出来、热恋者怎样经营爱情、失恋者该如何应对等,“没有参考答案、正确答案,希望通过讲座,立足学生不同恋爱阶段,帮助大家学会保护自己、爱自己、爱别人。”
刚涉足恋爱的学生李骁(化名)抱着想让感情更加平稳的想法听了史晓晨的讲座,“我们首先要爱惜自己,让恋爱顺其自然过渡到婚姻”令他记忆深刻,他还通过史晓晨讲的如何处理失恋的方法帮助遭遇分手的室友转移注意力、最终“走出来”,“老师教给我们的科学方法解决了我的迷茫问题。”
天津医科大学心理咨询健康中心教师李建伟则在他讲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加入“晨丹诗歌同化自愈疗法”,用读诗歌的方式帮学生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现在年轻人普遍压力较大,恋爱又是学生深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可影响他们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全发展。让大家一起读诗歌,可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其内在有所触动,从而帮助其提高和改变。从目前学生反馈来看,这方法效果还不错。”李建伟说。
“此外,学校还通过通识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和选修课‘阅读与幸福人生’,结合心理咨询、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学生有关恋爱等亲密关系的需求,重新设计课程。”天津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尹德圣说,从今年开始,他们在此课程中大量加入团体辅导,把课程从讲授为主变成与同学互动为主,通过热身活动、分组讨论、绘画练习、情境设置、心理剧角色扮演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成效来看,爱情类团体辅导学生满意度、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评教等级均为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