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集团军某旅探索小特专业集约化组训模式——
打破建制集中训互学互教共提高
■杨鹏飞解放军报记者韩成
这一改变,要从几个月前说起。
在一次任务中,该旅合成营工兵排整体表现不佳,只有下士许欢带领的破障二组发挥正常。事后复盘,许欢坦言,自己曾在兵种营工兵连学习锻炼,得到了其专业骨干的倾心帮带。合成营党委一班人闻之深受启发,立即与各兵种营协商,选派更多专业骨干前去跟训,同时邀请兵种营的技术能手到营里辅导授课。
这一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训练中,合成营小特专业组训更加系统,官兵的专业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不仅如此,在不久后的一次对抗训练中,合成营的工兵排与兵种营的工兵连互为对手,前者的表现明显强于后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该旅领导陷入沉思:在合成营,小特专业受到编制岗位少、教练员短缺等因素制约,在专攻精练上有所欠缺,但更注重与其他兵种力量协同行动,因此遭遇特情时,往往能正确应对处置;而在兵种营,小特专业骨干力量强、装备器材多,对本专业钻研很深,但平时训练大多“单打独斗”,所以在兵种协同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记者在该旅最近组织的实战化训练中看到,对相同背景下的破障行动,兵种营与合成营工兵专业的战士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集智攻关,时而合力通过防步坦混合雷场,时而分散突破不同进攻路线上的障碍,大大加快了大部队的行进速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