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5月22日电题:记者卧底调查:有人在网上这样贩卖野生鸟类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陈尚营
以交流为名买卖野生鸟类
为了防止被人举报或留下证据,一般买卖双方都会加好友私聊,即使要在群里询问价格,也不用多少钱的说法,而是“多少米”。这些野生鸟类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一些买家会根据鸟的品相讨价还价,一些群组的管理者还会做买卖双方的担保人。
有志愿者和业内专家反映,去年2月以来,包括野生鸟在内的野生动物买卖有所减少,但很快,不少人继续在互联网的掩护下重操旧业,甚至变本加厉。
雏鸟被“整窝端”运输中常死亡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除了平常大家比较常见的成鸟,一些人把黑手伸向了雏鸟,而去掏鸟窝是最简单最方便获取雏鸟的方式。
每年的3至5月,是很多野生鸟类孵化的季节。一些所谓的“玩家”已不满足于养成年鸟,而是更愿意从雏鸟开始饲养。记者在一些群组里发现,很多卖家除了发送已经捕获的各类雏鸟的照片、视频,还会发出自己在野外掏鸟窝的视频,并以此炫耀。
“雏鸟养大了会变成手养鸟,完全失去野性。”张丹告诉记者,不管是雏鸟还是成鸟,在快递或者托运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死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卖家会强调“包活”,如果死了还得重新发货。
记者发现,线下捕、线上卖,已经成为野生鸟买卖的新特点。除了爬树、爬墙掏鸟窝,使用捕鸟网、鸟药、各种捕猎套子等依然是很常见的捕鸟方式,在群组里常有人出售捕鸟工具。“现在又多了短视频平台,有些人拍一些所谓养鸟的视频,实则在卖鸟、卖捕猎工具。”张丹说。
网络不应成为野生动物交易的黑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湖北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曾祥斌说,野生动物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保护级别,都不应当被伤害和被人类捕捉。伤害有直接的肉体和生命的伤害,也有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无家可归、无枝可栖、无处可去、无食可觅。
曾祥斌表示,买卖野生鸟类的群体点多面广,加上现在网络发达,交易隐蔽,执法机关力量有限。要让违法者获得应有处罚,还需要有更多的人见义勇为,看到类似行为积极举报。
曾祥斌还提到,我国一些地方还存在“玩鸟”“斗鸟”等落后习俗,都以伤害鸟类为代价,推动移风易俗也属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