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短视频用户数已超9亿,许多用户通过短视频获取健康知识。受访医疗行业和法律人士表示,短视频科普促进了医学知识传播,而利用短视频将患者引流到平台外开展私下诊疗活动,甚至直接开方卖药,这一行为则可能已触及监管红线。
宣传是三甲公立医院医生,缴费链接却来自私营诊所
今年8月,来自北方的患者彭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个科普视频,视频中一位穿着白大褂的人正就男科疾病进行讲解,并自称来自北京公立三甲医院,从事中医男科30多年。平台认证账号显示,该专家为北京某三甲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知名专家,主治多种男科疾病。
表面以科普为噱头,实际以卖药为目的
“他们先是给我开了一个月中药,等药快吃完了,医生助理又来问我用药情况,并说要复诊开药;我说药没有效果,医生助理表示是我吸收不好,而且中药见效没这么快。”吴先生说。
一位河南的患者任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她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私信一位皮肤性病科的医生后,医生称吃几个月中药就会好,每个月中药费高达7000元。吃完一个月中药后,该医生助理又主动联系患者推荐买药,并称有活动价。
多名患者向记者表示,他们收到的中药有的是煎好的中药汤剂,有的则是袋装的中药颗粒,基本都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限、无生产厂家。
中部一三甲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表示,目前许多知名医疗机构医生在短视频平台都开设个人账号,这些经过认证的医生利用短视频进行规范的医学科普是允许的,但不应通过科普的名义引流到平台外开展私人诊疗活动。
打着知名专家的认证旗号,背后是营销团队在操作
多名患者表示,他们之所以会在网上看病买药,主要冲着这些三甲医院专家来的,这些专家不仅在视频平台上进行了认证,且信息在三甲医院官网都能找到,让患者信以为真。但引起这些自称受骗患者质疑的是:为何这些“真专家”却干起了“药贩子”的生意?
患者彭先生向半月谈记者展示了一张特殊的“协议书”,从中得以透视背后问题所在。该协议书的双方分别是彭先生和北京一家私营中医诊所,主要协议内容是:今年10月,患者因反馈用药问题提出异议解决方案,双方经协商,中医诊所退给患者支付费用,并解除患者与中医诊所的医疗关系,同时要求患者此后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向中医诊所提出任何要求,并不得实施有损对方声誉的行为,不得鼓励或诱导其他患者向中医诊所主张权利。
彭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他目前已帮助多名受骗患者顺利退款,但能退款的只是极少数,没能退款的患者更多,有的是碍于难言之隐不想去维权,有的则是觉得投诉无门。
今年3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联合制定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公布,明确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的基本原则和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