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我院2017年新入职护士29人为培训对象。29人均为护理本科,女生28人,男生1人,年龄20~26(23.03±1.06)岁,均无口腔护理工作实习经历。
1.2方法
1.2.1岗前培训
1.2.1.1基础理论知识培训
1.2.1.2熟悉工作环境,适应角色转换
由于口腔专科医院不同于综合医院,护士的工作重点也略有不同,为了使新入职护士尽快适应,护理部安排门诊护士长带领新入职护士进行门诊科室参观,并进行诊室分布、牙科椅位使用、牙科治疗台等知识讲解,直观感受口腔专科护士的工作特点。
1.2.2规范化培训
1.2.2.1建立护理教学管理构架
形成护理部/护理教学组临床带教组组成的二级教学管理体系,护理教学组每季度在护理部的安排下,对全院临床科室进行护理教学检查,通过检查带教手册的填写质量、考试试卷、进行现场提问或观察新入职护士操作等方面发现问题,护理部在检查后会向科室出具纸质《护理质量检查科室反馈表》,科室根据问题进行整改,并于3个工作日上交整改反馈表,护理教学组在下季度的检查中重点检查上季度存在的问题。
1.2.2.2临床带教老师选拔
护理部选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工作5年以上,具有较强责任心、个人业务能力强、善于沟通且热爱带教工作的护理骨干担任科室带教老师。采取“一带一”临床带教,由带教老师指导学习口腔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流程。
1.2.2.3制订新入职护士带教手册
新入职护士带教手册的制订:护理部结合各科室情况,对口腔专科基础内容及各科必须熟悉掌握的项目进行梳理,然后按照由易到难、由急到缓、由基础到专科的原则[1],将培训内容分为12周,各科《新入职带教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经护理部与科室反复讨论后定制。主要包括:①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如口腔解剖、口腔生理、口腔病理、口腔放射等;②口腔专业知识,如口腔科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等;③口腔专科护理操作技术,如临床常用材料调拌技术、专科器械识别、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以及口腔常见疾病治疗的护理配合流程等[2]。每周带教老师完成带教任务后填写《手册》,本月底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护士长本月底对《手册》填写情况进行检查。
1.3考核方法
岗前培训后由护理部统一组织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作为未接受规范化培训前的参照成绩。新入职护士在经过3个月的规范化培训后护理部用同一试卷再次测试。考核内容包括:①口腔基础知识,如口腔解剖、口腔生理、牙位标识、材料调拌的原则等;②器械消毒处理,如口腔器械消毒处理流程等;③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口腔门诊病人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等;④手卫生;⑤口腔门诊病人接诊步骤;⑥职业防护,如针刺伤的处理流程等。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1对象
以护理单元为最小抽样单位,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地区77家医院的952名外科护士。纳入标准: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在岗外科护理人员。排除标准:抽样医院非本院的护理人员;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及病假、事假、产假者;外出进修学习的护理人员及实习生。
1.2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以30名符合条件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预调查,问卷有效率为100%,重测信度系数为r为0.824,表明信度较好。问卷内容包括:(1)护士的基本情况:包括医院等级、护士的族别、性别、担任职务、已获最高学历、工作年限等;(2)护士培训需求,对医院培训的满意度、外科护士期望参加的培训项目(有护理操作技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文书的书写等共10个项目)(3)期望采取的培训形式(1项或多项选择)。采用现场发放问卷调查法,由课题组统一培训的各病区护士长发放问卷,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对象以无记名方式独立自愿填写,均在半小时内填写完,由护士长当场收回交课题组,课题组对问卷的完整性进行初步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样本资料的统计描述分别采用率、构成比、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外科护士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状况
调查问卷调查了新疆地区77家医院,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问卷952份,问卷回收率为99.20%,有效问卷952份,问卷有效率100%。952名外科护士对医院目前所进行的护理培训工作满意者920名,占96.64%;不满意者32名,占3.36%,总体状况比较满意。
2.2外科护士对培训内容需求情况
10项培训内容中排在前8位的依次是规章制度与护理流程、护理操作技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质量、护士职业道德、护理基础知识、礼仪服务意识与沟通。
2.3外科护士对培训内容需求的比较
不同等级医院的外科护士除了在护理管理知识、护理质量方面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方面需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务的外科护士,在规章制度与法规、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外科护士,在护理基础知识、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最高学历外科护士,在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护理质量、护理安全与防范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年限外科护士,在护理基础知识、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外科护士对培训方式的选择
外科护士认为综合效果好的培训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面授讲座+临床实践+远程讲座、护理查房、面授讲座。
3讨论
3.1外科护士对医院目前所进行的护理培训工作总体状况比较满意
3.3不同条件外科护士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
本调查显示,医院等级不同,护士期望培训的项目有所不同;不同职务的外科护士,在规章制度与法规、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不同;不同职称的外科护士,在护理基础知识、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不同;不同最高学历的外科护士,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护理质量、护理安全与防范、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不同;不同工作年限的外科护士,护理基础知识、护理管理知识方面需求有所不同。提示医院管理者应根据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选择培训内容与形式,应多征求护士意见,减少培训的盲目性,根据护士的情况提供多渠道、多方位的培训内容,保证护士的培训需要。
3.4面授讲座+临床实践+远程讲座被认为是最好的培训方式
外科护士认为综合效果最好的培训方式是面授讲座+临床实践+远程讲座(85.40%),参观考察、远程讲座、自学所占培训方式的比例较低。外科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际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增进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4结语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妇产科的60名护理工作人员,其中男12名,女48名,年龄最小24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29.4岁。护理骨干10名,责任护士28名,一般护理人员22名。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所有护理人员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一般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综合职业素质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综合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护理效果和质量。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采用定期培训的形式对护理工作人员开展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其次,应该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护理工作人员即使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也不一定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一方面提高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另一方面提高其观察能力,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异常状况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此外,为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应该使其明白查房的重要性,并在医院内开展加强护理查房。
关键词:艾滋病;护理知识;护理人员;基层医院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截至2013年8月31日,广西省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51877例,感染人数居全国第二[2]。灵山县是广西省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县份[3]。护理人员作为直接接触艾滋病患者的医护人员,其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情况与死亡率的高低。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程度低、对艾滋病护理技能掌握程度低以及对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低[4]。为了解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为针对性开展艾滋病防控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14年10月对灵山县城区部分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灵山县5家医疗机构(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红十字会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在职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为调查对象,共计1000人,其中护士400人、护师300人、主管护师220人、副主任护师80人。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匿名自填;调查内容分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护理知识和心理反应三大部分;调查人员由灵山县疾控中心及各医院护理部指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3数据整理资料收集后采用Excel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形式
各临床科室成立中医“治未病”小组,选派1—2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热爱中医护理的护士,以业余半脱产的方式参加治未病中心开展的治未病专项护理培训,培训方式包括专题讲座、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示范操作、案例分析、分组竞赛等。
专题讲座
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作为案例分析的补充,由学生自身充当医患双方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在模拟角色的同时,对典型案例场景再记忆,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应变能力,最后老师予以综合点评,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示范操作
培训前制定各种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的操作规程,使学生对操作技术有规范意识。老师充当操作示范主角,负责示范与讲解,并将各种操作的禁忌症、适应症、注意事项、医患沟通技巧融入其中。
课堂实践
分组竞赛
在培训后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竞赛,各小组运用所学中医理论知识,与患者互动沟通,获取临床资料,完成患者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评估,制订健康教育和辨体施护方案,并当场实施健康宣教和部分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老师给予当场记分和点评,通过竞赛,学生对所学中医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提高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