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刀剪厂的传统名牌商品"三盛炉"菜刀,已有65年的历史.
当年的"三盛炉",是专门打制为饭店用的厨刀,肉铺用的砍刀、拉刀,皮铺用的快桨刀、皮铲,木匠铺用的旋刀等。在哈埠铁匠炉行业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各种厨刀具有钢口好,背厚膛薄,刀身平正,刀刃锋利,不崩,不卷,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凡是用过"三盛炉"菜刀的人,都称赞不已,因此"三盛炉"菜刀的名声越传越远。时至今日,"三盛炉"的菜刀,早已冲破了原来的小天地,进入了千家万户。但老手艺人康业福艰辛创业,苦心经营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行炉打铁闯关东
康业福1882年出生于素有铁匠故乡之称的山东省章丘县康家庄。康家几代人都是铁匠,家境贫寒,靠行炉打铁谋生。康业福6岁丧父,12岁就挑起小扁担跟随叔父康延发走街串巷,拉风匣学打铁,16岁那年叔父故去。本庄的堂族爷爷康守金收留他做了徒弟,领康业福去山西省介休县赶集市打制菜刀、铡刀和各种刃器。康业福精心学艺4年出了徒。他告别师傅回家看望母亲。看到家中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境很难过,就和母亲商量闻关东。康业福先后在阿城、双城、木兰等地的铁匠炉吃劳金。一晃7年光景,康业福眼界更开阔了,就想攒点钱到哈尔滨闻一条出路。
苦心钻研创拿手货
1922年,康业福40岁,在木兰柳树河子双盛炉,算了账,退了股,带着300多块现大洋,来到哈尔滨。经朋友同林祥木材厂经理王培有和裕太铁工厂经理杨渭东介绍在太古南十五道街路南359号(现在哈尔滨市回民中医院门诊部址)租了三间门房市做营业地址,与同乡知己王纯道、康业修两位高手合伙经营。康业福对制刀工艺了如指掌,20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会做买卖;掌钳的大把王纯道有一手炉火纯青的锻打手艺,康业修是一个专做冷做活的大拿。三个人为了生意兴隆取字号为"三盛炉"。
康业福为了创拿手货,他走遍了哈尔滨各角落。当时,傅家甸小六道街和孙家大院串心店(解放后叫铁匠炉胡同)附近有三家打菜刀、镰刀的铁匠炉(吉祥炉、顺和炉、魁盛炉)打制菜刀都是"黑老婆"和"洋钢板刀",批发销售到江北各县农村,这种刀在城市没销路。康业福于是同王纯道、康业修商量:咱要创出门市,就得有拿手货,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咱就专打饭馆墩上师傅、肉床子、皮毛匠、旋匠用的刀,准能打开销路。
康业福首先在钢材上认真挑选。打刀坯用的铁必须是软铁(含碳量低)。刀刃选用了英国产的双鹿牌竹节钢,这种货都是从道里新城大街107号日升恒五金行进货。买铁在道外南小五道街吕记铁庄,价钱虽然比小铁床子贵一点,但货真价实。
各种刀坯用的钢和铁下料打制前,必须遂块地进行锻打,淬火试验,凡是刀坯用铁发现"浸火"(造成刃部钢铁不清)和"不吃火"的现象(脱碳)一律不准使用。他制的刀,刀刃的钢条重量大。如厨刀,一般铁匠炉只用7钱重,他用1两半。还规定刀坯劈口夹钢必须居正中,深度占刀体的1/3,保证刀刃不偏钢。刀坯热火打制时,掌钳的大把要亲自掌握火候,防止过烧而产生重皮、断刃。冷做枪刀刃钢,刀刃两面要显露出一韭菜叶宽的钢花。淬火温度要掌握在850度,用清水冷却淬火后再适当回火,使刀刃的硬度适中,达到不崩刃、不卷刃,经久耐用。在刀坯打制加工过程中,做到因人派活,关键的工序,都是老师傅把关。康业福非常注重在刀刃水磨上见真功夫,他要求每个磨刀工人每天只准磨10把刀,磨出的刀刃要平直、齐口、不见白刃,手感抓茬、锋利,达不到标准,返工重磨。每天打制出各种刀,发现一点毛病和缺陷,立即返工修理,从不放过。当时同行业用的刀把都是杨木的,他却采用红梨木刀柄,木旋加工时要砂布磨光打黄腊,使刀柄手感光滑。每天打制出的成品刀康业福都亲自检验,并打上“三盛炉康记”的钢印。
创门市守信誉赢得顾主
康业福从"三盛炉"创业第一天起,就和伙计们共同立下了一条规矩,凡是卖出的刀要保修保换,让主顾满意。刀刃退火、卷刃免费修理,发现重皮、断刃的以旧换新。
解放前,有一些因体力不佳而失业的铁匠,则以磨剪子抢菜刀谋生。有些技术好的老手艺人流动在市区各地,专门给厨房、大饭店、肉床子磨刀。他们都有各自固定的主顾,而且消息灵,谁家的刀好磨,哪家需要啥刀都清楚。康业福对这些磨刀人敬为上宾,每到年节,派人发出请帖,到柜上做客,烟茶恭候,酒饭招待,亲自做陪。对过不去年节,生活上有困难的,还适当接济点钱,算是表达康业福和伙计们的一点心意,年复一年从不问断。这些抢刀磨剪人深感康业福为人厚道,讲义气,交往也就密切,只要听到用户有啥议论,或缺什么刀,都给“三盛炉”报信。时常有很多想买好刀的人总爱向这些磨刀人打听谁家的刀好,请他们给出个主意。他们会毫不犹豫异口同声的说“咳!这还用问,'三盛炉'的刀不用挑,保险把把是好刀。”这些云游四方的磨刀匠自然就成了“三盛炉”的义务宣传员和外柜了,同时也方便了用户。使“三盛炉”的生意越做越活,信誉日增。
继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通过技术改造,在保留传统工艺优点的基础上,“三盛炉”菜刀质量了有了明显提高。1963年,在河北保定市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菜刀质量评比会上荣获第一名。与此同时,恢复了"三包"(包修、包换、包退)的销售制度,深受各界用户欢迎。
文革十年动乱中,将恢复"三盛炉"菜刀看成为资本家树碑立传。康业福再次下放劳动,1974年因病故去。菜刀质量急剧恶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厂经过全面整顿,使"三盛炉"菜刀的质量又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并有了新的改进和提高。1979年经省、市日用五金检测站测定,质量达到部颁标准要求,分别获省、市名牌产品证书和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在全国制刀行业评比中名列第二,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1983年以来,工厂先后与西北、华北、东北、内蒙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143个商业批发部门建立了业务联系,扩大了产品销售网络,根据市场需要,工厂注重抓了产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开发。增加不锈钢民用刀、轻型锰钢刀、西餐刀具、切肉机刀片等十多个品种,开发了食品雕刻刀、镂空模具、甜菜切丝刀等新产品。
"三盛炉"菜刀,60多年来走过了曲折崎岖的道路,盛名经久不衰,其中奥妙并非难测一一名牌出自真功夫。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今天,商品占领市场就要有商质量,得到人们承认的名牌产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三盛炉”菜刀的兴衰不正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