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文汇中学魏金君
作者简介
魏金君,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名师援藏、援疆团成员。兼任山东省首批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山东省教师信息能力提升2.0工程省级工作坊主持人、齐鲁师范学院特聘教授、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外导师等职。主持多项科研课题,曾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成果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自选择教育这项事业之日起,笔者始终秉承着一颗初心耕耘,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感悟颇多。
在笔者的执教生涯中,遇到过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了困惑:为什么要学习英语?难道汉语不够用吗?为什么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始终却学不好呢?学生的这些问题让笔者一直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在起步阶段,不少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的目标比较模糊。基于对阅读本身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英语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强化阅读教学,不断优化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英语阅读教学,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使学生读有所获,学以致用。
一、读懂:夯实基础,强化训练
(一)夯实词汇基础,扫除阅读障碍
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看、读来领会文本内容,把握文本要义和内涵。阅读,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获取信息,才能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解读信息。可见,在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上,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要引导并帮助学生搭建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支架,使学生能够建立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如此才能顺利展开阅读教学。
结合对过去英语阅读课堂的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对阅读无法提起兴趣,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对教师所呈现的文本、对教材上的阅读素材感到非常陌生。一眼望去,很多词汇都不熟悉,所以学生就不知道这些文本到底要讲什么,阅读这些文本是为了什么。学生在阅读中存在障碍,实际上就反映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非常有限。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自然无法在此基础上理解新知、获取新知。因而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首要完成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夯实学生的词汇基础。
(二)把握阅读策略,理解文本结构
(三)加强阅读训练,开拓阅读视野
二、愉悦:引发共鸣,享受文本
当笔者在反思和总结以往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之后,对如何完成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进行了构想。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仅仅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的英语阅读课堂,那么研究和探索从“读懂”到“愉悦”的升级也是必要。
(一)与生活体验共鸣,浸入阅读语境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传统的认知中,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把学习英语视作是应付考试的任务,这是不正确的。作为技能型学科,学习它,就要学会应用它、多使用它。
现如今,英语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变得十分常见。即便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同我们的汉语言历史文化有差异,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即都源于生活,最终都会走向生活。所以英语阅读必然会和现实生活紧密关联,阅读所营造出来的语境必然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而引起共鸣。那么我们想要让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以一种快乐的情感和情绪融入英语阅读语境当中,就需要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充分利用起来。
(二)与文本内容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三)与主题语境共鸣,享受阅读收获
三、超越:发展思维,超越文本
一个完整、系统且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除了要包含最基本的阅读教学工作之外,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与价值之外,更需要在这两者的基础之上有所超越,让每一次教学都能够在前一阶段上有所提升和进步,而学生的每一次阅读也能够比前一阶段更丰富、更精彩,这才是我们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深化的目的所在。
(一)在名著阅读中交融文化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笔者认为依托于整本书阅读可以兼顾学生这四个方面素养的协调发展。
以《RobinsonCrusoe》这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为例,这是一本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所创作的日记式冒险类小说。故事内容并不复杂,讲述了英国人鲁滨逊因为一次海难流落荒岛,却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下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收留了一个野人星期五,最后他跟他的朋友一起回到了英国。这本名著的故事情节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给全世界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名著也在中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之列。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笔者融入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和方法。阅读要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就要鼓励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意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积累,强化学生阅读训练。因此,笔者选择了让学生自主阅读,实现个性化阅读,必要时传达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在笔者看来,真正的阅读方法并不只停留于工具和形式,而是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和归纳、揣摩和体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才是方法的精髓所在,这才是真实的阅读,这才能够对学生的阅读强化和思维发展有所帮助。
从此书中可以看出,鲁滨逊从流落荒岛到在荒岛上生活是经历了从“Beingalive”到“Beingalone”这样一个过程的。那么我就指导学生从这两个阶段展开对文本的阅读。在学生从这两个角度展开整本书阅读时,笔者又给学生设计了一些问题,旨在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入:
1.本书中的鲁滨逊在流落荒岛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鲁滨逊在“Beingalive”这一阶段中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3.从鲁滨逊的这些行为中,你能够看出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Beingalive”阶段和“Beingalone”阶段的鲁滨逊和未流落荒岛之前的他有什么不同?
5.鲁滨逊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明确了我的阅读要求之后,先是阅读了本书,随后展开了讨论交流,成功地将鲁滨逊在流落之前以及在荒岛上的活动轨迹给梳理出来,熟悉了本书的内容。而后,笔者引导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表达观点,学生们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这便是深度阅读的体现。最后,笔者给学生作了对本篇名著中的文化意象的总结:这本书看似是描写一个人的荒岛生存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矛盾,鲁滨逊作为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一一解决各方面的难题,而在这一过程中,他身上所遗留的资产阶级的一些消极的态度和行为逐渐消失,逐步演化成为一个人在逆境下的坚强勇敢和百折不挠。从阅读的延伸中,学生们了解了更多有类似文化意向的历史素材。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于这本书中鲁滨逊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我相信,他们一定获得了一些可贵的东西。
学生的英语阅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是一件伴随终身的事,阅读也是一样。目前我们已经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了尝试,实践也证明效果良好,今后笔者打算继续探索其他新的教育理念的实践路径,如分级阅读、多维阅读、互联网阅读等。
(二)在欣赏体验中提升情感
在前面的内容中,笔者提到了指导学生展开对英语文本的阅读,绝不仅仅是停留于获取最基本的信息的层面,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从阅读中引起学生各方面的共鸣,使学生能够带着一种欣赏和体验的心态去感受文本,享受阅读,受到文本的感染,由此促进学生情感的良性发展。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从“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视角出发。2020年,笔者在参与的援疆送教活动中,尝试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学生受益颇丰,笔者亦收获良多。
在这次活动中,笔者在给学生讲“Whenwasitinvented?”这一单元时,在SectionA3aAnAccidentalInvention的语篇阅读中,便明确了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这一目标,以推进学生对于英语深度阅读,进一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重点加强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笔者讲述的整篇文本围绕着我国的茶文化,讲述了茶如何被发现、茶叶的发展和传播。在正式给学生讲课之前,笔者先根据学生已经积累的课外知识,给学生抛出了一些问题:DoyouknowanythingaboutteaDoyoulikedrinkingteaWhatkindofteadoyoulike?通过这些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教师即将讲授的内容。在收到学生的回答反馈后,笔者结合此前所做的课外文献资料阅读和授课实践,为学生们讲述了林语堂先生与茶的故事:身在茶乡的林语堂一生好茶,对他来讲,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生活的乐趣,投射了人生的意义。在林语堂先生的一生中,他身体力行,双语齐发,以多种题材和文字来描绘了茶文化,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此次新疆之行让笔者想起了昔日丝绸之路的盛景。中国是茶叶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茶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茶马古道为代表的古丝绸之路上,茶叶不仅仅是重要的贸易商品,更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茶文化仅是我国文化中的一缕,我在给学生讲解一系列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无不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掩埋于历史长河的中国故事不应该被后人遗忘。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和技能,更对我国的优秀文化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对英语学习也存有一种欣赏和体验的心态,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笔者都对学生的选择与判断予以了尊重,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去了解和倾听更多的、优秀的中国故事,并积极使用自己所掌握的英语技能来讲好这些优秀的中国故事、弘扬这些优秀的文化。
(三)在思辨研讨中发展全人
新课标提出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要整合课程内容,采用将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有机融合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在探究意义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语言,让语言服务于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让学习有意义、内容有价值、语言有温度。
今天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现代科技支持下的信息的广泛传播,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英语文化在影响我们的同时,中华文化也在影响着世人。比如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其致力于消除饥饿问题的卓越贡献享誉国际,这让我们的文化科技成就再次令世人瞩目。我们追求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要把今天新的中国故事推向全世界,这也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人需要完成的任务。因此,笔者在开展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时,强调了学生一定要强化英语语言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把阅读的收获转化为实际的成果。并且在实践中,笔者也始终积极地为学生寻找和创设机会。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国外有关袁隆平院士的报道时,立足当下的中国社会生活,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去寻找和整理可以推向全世界的感人的中国故事。学生也非常积极,从中国的航天成就到抗疫成果,从中国女排到家乡名人,从中国奇迹到中国精神,在收集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也深受感动与感染,无不对这些优秀的中国故事肃然起敬,更对主动宣传中国故事表现出了更多的热情。
核心素养目标指向下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改革是新时代下英语教学发展的要求,是适应新时代中学生英语学习需要的必然举措。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完成学生的高效英语阅读,还要通过英语阅读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搭好一座桥,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学习、看中国、看世界,走上更宽广的学习和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