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出手,说明一个问题: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政出多门,而多头管理的弊端通常就是管理薄弱
更重要的是深化高考改革,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课外培训机构到底有多乱?带给孩子们的负担到底有多重?整治之后,孩子们又该何去何从?
乱象:近七成培训机构处于“灰色”地带
2月26日拉开本轮整顿大幕的不是教育部一家,而是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和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四部门。
四部门出手,说明一个问题: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政出多门,而多头管理的弊端通常就是管理薄弱。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教育类企业注册数量同比增长33.4%。由于教育培训类企业无需前置审批,企业只要去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就可以开始招生运营,市场监管部门是不会审查其资质的,而承担管理职能的教育部门又无法跟进数量众多的教育培训机构。部分教育培训机构还采取挂靠社会团体的方式,注册为事业单位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更加大了监管难度。
部分地方进行的整治工作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在教育部举行的一次会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总督学平辉透露,2017年以来,上海市通过摸底清查,获悉全市共有教育培训机构6928家,其中有照有证的2255家,占机构总数的32.5%;无照经营的1398家,占机构总数的20.2%;有照无教育培训资质的3275家,占机构总数的47.3%。算下来,“灰色”培训机构占比达67.5%,已接近七成。
这种乱象在全国普遍存在。据四川成都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副局长左华荣介绍,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累计查实1873所有照无证类培训机构、957所无照无证类培训机构。
更严重的问题是,就算有照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也不见得就是合规的,他们聘用的教师有没有教学资质暂且不提,教学过程中的超纲教学、抢跑教学已是公开做法。违背学生成长规律,对学龄前儿童“幼小衔接”的暑期课程,数学甚至能达到小学三年级的水平。记者从朋友那里拿到了一份学而思英语三年级尖子班的课堂笔记,里面已经出现了if条件句、定语从句等学习内容,远超现行英语课程标准,令人瞠目。
补习:畸形发展影响教育生态健康
这些年来,课外培训支撑起了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巨头。在这一轮创业风潮中,课外培训机构依然是投资人最喜欢的投资方向,“刚需”“高频”“客单价高”,足以支撑起高额估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我国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研究报告》显示,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我国中小学生日均花2.82小时写作业,是日本的3.7倍、韩国的4.8倍,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也差距鲜明,或居全球第一。
《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还显示,78%的家长每天陪孩子写作业,陪写作业是中国家长幸福感下降的主因之一,也成为亲子关系的最大“杀手”,75.79%的中国家长和孩子因写作业发生过矛盾。
不可承受之重,直接导致大量儿童睡眠不足。中国儿童营养健康数据显示,我国6到11岁儿童睡眠不足的达到74%,12到14岁是71%,15到17岁是61%。在学校运动不足一小时的比例也达到66%。
21世纪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晓鹏认为,课外学习负担和作业负担,系统展示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生态存在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激烈的择校竞争已经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课外补习的畸形发展又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生态的健康”。
出路:考试招生制度亟需再变革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本次整顿称得上重拳出击,完完全全是动真格的势头。比如,上海市已对各类竞赛进行了规范,“亚太杯”“走美杯”“3E英语测试”等大小杯赛已被叫停,并对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及其延伸类培训机构的教学、竞赛、师资、教材、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特别规定。
上海昂立教育董事长林涛表示,针对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已安排各事业部负责人逐一自查排摸,并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以前昂立教育有针对少儿营业的3E考试项目培训,现在已经全面停止这个项目的招生和组织考试。”此外,他们还向教育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承诺,今后不以任何形式举办或者参与任何社会机构举办的各种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竞赛、杯赛和等级考试,不再组织学生报名或者代为报名,不再为该等活动提供考试或者测试场地。
成都市也叫停了借助在蓉高校场地举办的“华赛”“奥赛”“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NEAT)等违规赛事,市青少年宫主动终止连办近20年的全市学生优秀艺术人才选拔赛和蓉城少儿十佳艺术新苗大赛报名,学而思、新东方等培训机构主动终止原计划在蓉举办的违规赛事。
为什么会这样?一位家长的疑问颇有代表性:以后考试怎么办?孩子怎么能进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
专家们在报告中开出的药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像精准扶贫那样,限期、定点消除城市中依然存在的薄弱学校”。同时,规范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禁止打造超标准的昂贵的样板学校、“未来学校”,避免继续扩大学校差距。根据北京、上海等地的实践,缓解“小升初”择校竞争的有效措施,是落实教育部要求的“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比例不低于50%的政策。
当然,更重要的是深化高考改革,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21世纪研究院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叫作增值性评价,意思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业增值作为主要评价,实现对教学效果的“净”评价。这一评价可激励学校改善教学,引导学校多元发展,而不是对优秀生源的竞争。
同时,也可考虑引入GPA,即“平均成绩点数”评价,作为对学生修学课程的学业水平评价。“高校招生不是选拔状元,不仅依靠大范围内学习总分的排名,也认可学生在本班级、本学校所获得的成绩,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高水平学生的学校集中度,降低升学竞争的激烈度,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王晓鹏说,“深化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过程中,可试行根据高考成绩和GPA按不同权重加总的录取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