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就是张小泉菜刀不能拍蒜,事件就是一位广州客户网购了一把张小泉菜刀(斩切刀),在拍蒜的时候,竟然整把刀断裂,让客户大吃一惊,然后就去平台提出质疑,谁知道客服说就是不可以拍蒜。
于是关于菜刀能不能拍蒜的话题引发了整个网络,各有各的理儿,说什么这个
目前市场上菜刀常用材质为含铬不锈钢,根据硬度排序为90Cr>50Cr>40Cr>30Cr,硬度越高,刀具开刃后越锋利;同时韧度越低,也就是越硬的刀越脆。
总之是各种解释,说什么国外的德国刀具,日本刀具都不能拍蒜,但是我想说国外的西餐和咱们中餐制作方式明显不一样,怎么能拿国外的标准和制作方法应用于本土刀具呢?
难道忘了咱们国内流传的一句老话:
好钢用在刀刃上。
刀刃和刀身使用的钢材肯定是不一样的,刀刃呢,需要锋利,用好钢材,特种钢材打造,刀身则需要韧性即可,没必要使用特种钢材,在拍打的情况下都不会断,也降低了刀具的成本,具体用什么钢材,咱们也不懂,因为不是专业人士。
磨刀石是大青石,也好几十年的历史了。
刀盹了的话,稍微在大青石磨几下,依然是锋利无比,虽说不上吹毛断发,但是对着肉稍微的向前一推,肉就会被切下来。
而且这上面的钢材应该有好几种,刀刃呢,用于切割肉块,刀身呢,用于拍打,刀背呢,前头有一小块用于斩骨,什么排骨,脊骨,只需要一下,骨头就断了。
张小泉剪刀的第二条热搜信息,就是他们的总经理
说中国人几十年的切菜方法是错的……,比不上米其林的切菜方法,
这更是捅了马蜂窝。
虽然证实了这条视频是以前的视频,并不是张小泉菜刀不能拍蒜之后发生的,但是依然没能阻止这条视频迅速的爆红。
因为这几句话,张小泉总经理夏某某成了营销鬼才,一句话就把张小泉刀具树立在了老百姓的对立面。
因为这件事的快速发酵的程度,超过张小泉公司的估计,想不到在自媒体繁盛的今天,几年前的视频都被挖了出来,
这件事证明了一句话: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于是张小泉总经理本人火速回应,给大家道歉,并开展了“断刀召集令”,五年内相应型号的张小泉刀具,如果断了,包赔新的。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闹成如今这个场面,张小泉刀具的营销真的很失败,本身一件很小的一件事,搞成了现在覆水难收的境地。
他说作为400年历史的本土企业,当张小泉创建时,米其林还远未诞生。
我在想,张小泉剪刀真的有四百年吗?如今的这家企业就是之前的张小泉剪刀的传承企业吗。
首先就是对于张小泉剪刀的出身,这个资料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说张小泉剪刀在明末的时候,也许是动乱的原因,也许是为了逃荒,在1628年,在安徽从事剪刀行业的“张思家”去了杭州,毕竟杭州属于富饶的地方,鱼米之乡。
张思家来到杭州,在杭州城隍山,一说是杭州大井巷,也许这两个属于一个地方吧,开了一家剪刀作坊,起名“张大隆”,专卖剪刀和家用刀具。
张思家在这里改善了制刀工艺,采用“嵌钢工艺”,使刀刃更加锋利,之前都是采用“生铁锻打”的工艺,由于工艺的改善,“张大隆”剪刀作坊生意出奇的好,迅速在杭州声名鹊起。
张思家有一儿子,名字叫做“张小泉”,张小泉耳濡目染父亲的制作,长大后,就顺其自然地接收了父亲的这份家业,励志要把家业做大做强。
因为“张大隆”的牌子过硬,当时出现了很多冒牌产品,当时对于假冒伪劣产品没有处罚的条件,不像现在可以申请个商标,进行商标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张小泉看到这种情况,冒牌者太多,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到处都是“张大隆”,那就相当于没有了“张大隆”,因为没法突出自己牌子的真正制作水平,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
于是张小泉在1663年,这时候父亲也离世了,把“张大隆”改名了为了“张小泉”,之后又因为仿冒问题,改名“张小泉近记”,甚至在乾隆时期,张小泉的一部分剪刀是贡品,乾隆都亲笔写下,“张小泉”石碑。
历史的车轮在在一点点地向前推进,转眼间清朝也走进了暮年,
宣统元年(1909年),十二世传人张祖盈将“云海浴日”商标送到知县衙门,转报“农商部”注册,商标上加了“近泉”字样,自此以后,张小泉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真正的商标了,受法律保护,别人不得假冒。
1926年,“张小泉”参加在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获银奖,1929年,张小泉剪刀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张小泉”荣获了“西湖博览会”特等奖。
之后的社会比较动乱,
张祖盈也是生不逢时,1938年,日本军队打下了杭州,张祖盈只好带领着家人外出逃难,四年后,才返回杭州,继续开设店面。
不过这时候大家一定要清楚,张小泉剪刀店并不是只有一家,即使在杭州也就很多家类似于加盟店,或者说分店的这种情况,
张祖盈属于大掌柜,
1945年,在上海浙江路278号开“张小泉近记剪刀上海分店”。
而且当时
张祖盈在政府部门任职,具体什么职务,搜索了好久也没有查出来,不过当时他们家剪刀业做得并不是很好,都是张祖盈夫人负责,在1948年,
张祖盈夫人胡惠伦生病了,更是无法负责具体事务,于是乎,“张小泉”宣告暂时歇业。
生意做不成了,但是吃穿用度,给夫人看病都需要花钱,可是钱从哪里来,
张祖盈应该只是一个小吏,发的薪水,金圆券贬值太厉害了,昨天可以是一袋大米,今天就会成了一个鸡蛋。
张祖盈
解放后,
张祖盈家成分不高,资本主义是被剥削的对象,别人那里还会给他承包费,张家这时候过得很清苦,
张祖盈的孩子胡淦清,随母姓,因为从民国时候,做生意就很难,于是胡淦清就没有学习制剪,而是学了医,上海第二医学院念大学,学的口腔专业。
那时候张家,由于生活困难,胡淦清的大学学费都交不起,胡淦清的母亲只好变卖家具、首饰,甚至到别人家当家庭护士,好不容易胡淦清大学毕业了,在上海第九医院任口腔科医生,张家的生活基本都是靠胡淦清的工资为生。
幸福是短暂的,这时候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仍有欢乐可言,家庭和睦。
这时候起,张家已经和张小泉剪刀没关系了。
虽然张小泉和张家没关系了,但是张小泉的牌子还存在,1951年,杭州市政府组织86家个体剪刀作坊联营生产,1953年,又将杭州数十家剪刀作坊合并成五个“张小泉”制剪合作社。
到了1956年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特别指出:“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当年杭州制剪生产合作社恢复“杭州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厂号。同年,杭州市人民委员会专门筹建张小泉剪刀厂国家拨款项目被批准,计40万元,加上地方自筹20万元。
1958年又将五家制剪合作社再次合并,同年8月市政府正式授牌命名为地方国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
1964年8月,杭州“张小泉”获得张小泉牌注册商标。
转眼间到了66年,开始了不寻常的十年,杭州张小泉剪刀厂也有了革委会,虽然此时的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和张家人没什么关系,但是一想到张家是个走资派,就必须斗一斗才行。
于是红卫兵小将跑到张家,把张家老夫妻二人拉到马路上游街示众,夫妻二人鞋都没让穿,让光着脚走路,胡女士身上的旗袍也扯烂了,因为资产阶级爱打扮,就在在她脸上抹口红,搞个大花轿,让张祖盈头戴高帽,一路上弯腰、打耳光、抽皮带,张家二位老人受尽折磨。
张祖盈1978年去世,胡惠伦1997年去世,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没有人出席到场,仿佛这两个张小泉剪刀最后的灵魂人物和后来的张小泉剪刀厂没了任何关系,这就是现实。
既然张小泉的资产阶级后人受到了批判,作为“张小泉”文化印记的张小泉剪刀厂也受到了波及,“张小泉”厂名和商标名作被作为“四旧”糟粕文化而被清理,张小泉剪刀厂更名为杭州剪刀厂,张小泉剪刀也变成了杭州剪刀(十年动乱后,恢复了张小泉剪刀厂和品牌)。
胡淦清也在1988年去了香港发展,而胡淦清呢,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胡小和胡小兰,很早就在美国生活,两个女儿都有儿子,叫做金贝麟、殷贝麒,这名字是不是很奇怪,但是他们一直生活在美国,也从来没有接触过张小泉剪刀,此时的张小泉除了是他们的先祖,这个品牌已经和他们没有了任何关系。
即使张小泉的后人他们有心想要重启张小泉剪刀的辉煌,现实也不会允许,因为品牌早已经脱离他们而去。
上海张小泉和杭州张小泉的张小泉之争。
23个商标为驰名商标,并依法予以保护。
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
驰名商标名单
序号商标使用商品商标注册人
1灯塔油漆天津油漆厂
2马利美术颜料上海美术颜料厂
3美加净化妆品上海家化联合公司
4金驼电解镍金川有色金属公司
5张小泉剪刀杭州张小泉剪刀厂
6长虹电视机国营长虹机器厂
7康佳电视机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小天鹅洗衣机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
9冰山制冷设备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
10美菱电冰箱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11澳柯玛冰柜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
12东风汽车东风汽车公司
13嘉陵摩托车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14红豆服装红豆集团公司
15森达皮鞋森达集团公司
16雅戈尔服装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红梅味精沈阳味精厂
18健力宝饮料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
19椰风饮料海南金海食品总厂
20燕京啤酒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
21杏花村酒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22郎酒四川省古蔺郎酒厂
23红塔山卷烟玉溪
卷烟厂
杭州剪刀厂的“张小泉”被评为“驰名商标”后,之后开始拿起了法律武器开始维护自己的商标品牌。
先是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南京张小泉剪刀厂,因为这个厂和张小泉确实没有渊源,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维权胜利。
以后又开始开始第二起维权,这次对象是
杭州张小泉商店
。
但是这次维权出现了问题,因为
杭州张小泉商店和张小泉老字号有一定的渊源,这个
店前身为“张小泉大井记”,设立于1900年,属于之前的张小泉的分店。
按照
杭州张小泉商店的说法,张小泉这个品牌,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品牌,是张小泉家人以及众多分店共同树立的品牌,这个品牌不是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的创立的,他只是后来抢住了这个商标,
由于是历史遗留问题,最后浙江省工商局只能将上述情况上报国家工商总局,最后
杭州张小泉商店失败。
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再次维权胜利,这次目光盯上了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
但是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可不是杭州的那种张小泉小店,他也是一家大企业,也是在特定历史原因上成立的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而且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成立日期比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的成立日期还要早。
所以工商局无法调解,只能打官司,于是在1999年杭州张小泉剪刀厂一纸诉状将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及它控股的上海张小泉刀剪制造有限公司告上了法院,起诉地在上海。
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的历史
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
由开设于福建路351号的“张小泉协记”、南京东路450号的“张小泉鸿记”和南京东路490号的“陆大隆刀店”三家合并组建。
请记住这个日期,1956年,而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是1958年8月成立。
再说什么是公私合营,
在1954年9月2日,政务院通过《
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
》。条例规定:对
资本主义企业
实行公私合营,应当根据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和资本家的自愿。合营企业中,社会主义成份居领导地位,私人股份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
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张小泉鸿记”在清末的时候就已经创办,在1993的时候,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获得内贸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证书。
在上海档案馆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各个张小泉各分店和总店签约的公约,公约规定“字号共用,责任自负”。
但是当时国内企业不太重视商标,直到1986年初,
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才注册了“泉”字牌商标,
由于该企业经营管理不错,当时效益非常可观,在96年的时候,他们销售额就达到2854万元。
1996年7月28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该店辉煌业绩,大大提高了上海张小泉的知名度和“泉”字牌商标的含金量。(无形资产评估为2936万元)。
所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这场官司打的异常艰难,初审杭州张小泉剪刀厂败诉,不服,高院再审。
上海“张小泉”在先取得的企业名称权能否对抗杭州“张小泉”在后获准的注册商标权呢?,我国《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规定》作为行政规章也是在1996年8月才颁行的,但是现行法律对于50年代成立的公司有限制权吗?
法不溯及既往是一项基本的法治原则,通俗地讲,就是不能用今天的规定去约束昨天的行为。
杭州张小泉认为,“张小泉”是杭州的老字号,企业在1964年就获得了中文文字“张小泉”与剪刀图形组合的张小泉牌注册商标,该注册商标已在1997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评为驰名商标。
而上海两企业在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取得“张小泉”注册商标和驰名商标权后,仍在他们的企业名称中使用“张小泉”字号,并在产销的商品及包装上突出“张小泉”字样,这是商标的侵权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而上海
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方认为
企业名称和注册商标都是商业标识,应遵循“在先权利,权利优先”原则,既然有上海“张小泉”等企业名称权这一“在先权利”存在,那么杭州“张小泉”在后注册的商标就是我国《商标法》所指的“侵犯他人合法的在先权利进行注册”的不当抢注商标,应予撤销。
综合了多方意见以及真实的历史原因,2004年7月19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认为沪、杭两地的刀剪企业对“张小泉”品牌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过贡献,因此“张小泉”三字不能归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独享,
上海剪刀总店此前突出使用有其历史原因,不构成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但判决要求上海刀剪总店今后在商品和服务上,应规范使用其核准登记的企业名称。
至此,一场拖了5年半的马拉松官司总算有了了结。
你以为这就算了吗?杭州张小泉认为上海法院有地域保护,判罚结果明显不合理,太偏向上海的企业,所以对于这样的判罚不认可,就再次在杭州当地法院提起诉讼。
2005年12月22日杭州中院一审判决,上海刀剪总店构成侵权,令其公开登报致歉,并赔偿损失8万元。
2006年7月10日,浙江高院终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历时七年的"张小泉"品牌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最终结果杭州张小泉剪刀厂赢得了“张小泉”的商标,
上海张小泉剪刀总店只能使用“泉”的商标。
官司这次真的结束了,但是多年的官司,让杭州张小泉也是筋疲力尽,虽说赢得了“张小泉”的唯一使用权,但是此时的企业也逐渐走向没落。
张小泉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2007年剪刀厂职工平均年龄达47岁,场内生产设备停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半机械半手工状态,产品开发陈旧、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甚至工人的工资都发不下来了。
正在企业的生死存亡期间,民营企业富春控股集团开始向杭州张小泉注资并改制,老板张国标,此时的张小泉也已经属于民企了,富春控股集团开始引进德国设备和技术用于改善刀具的制作工艺。
但是对于上海张小泉,杭州张小泉一直是个心病,虽说上海张小泉的品牌是“泉”,但是依然门店挂着张小泉的牌子,这不能行,世间只能有一个张小泉,不能有两个。
在2012年,杭州张小泉开始对上海张小泉进行收购并控股,即使控股也不全是自己的股份,于是在2015年,杭州张小泉对上海张小泉剩下的股份全部收购,至此,张小泉真真切切的成了一个,再也没有第二家企业打着张小泉的名义来卖刀具了。